《彌蘭王問經》(Milindapanha)出現於西元前1世紀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的語言不詳,學術界對此有梵語、混合梵語等不同的說法,後有北、南兩種流傳的版本。

《彌蘭王問經》相當於漢傳的《那先比丘經》。該經以西元前2世紀入主西北印度的希臘國王彌蘭陀,與印度佛教的僧侶那先尊者,進行了一系列形式的問答與討論,主要包括輪迴業報、涅槃解脫、無我等一系列佛教的基本思想,對於欲瞭解印度原始佛教與希臘思想的交流,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

    南傳巴利版的《彌蘭王問經》與漢傳《那先比丘經》的內容彼此間不但不矛盾,甚至有互相補充的有趣現象。

    在漢傳《那先比丘經》中,那先尊者的前生是佛陀曾獨自一人在山林中靜居時遇到的一頭大白象;而在巴利版的《彌蘭王問經》裡卻沒有任何有關那先尊者的前生是否遇過釋迦牟尼佛世尊的記載,只提到那先尊者久遠的前生曾是上一尊迦葉佛時代的比丘。

    綜合整理並比較南北傳兩個版本,可以合理推斷出那先尊者的前生確實曾是上一尊迦葉佛時代的一位比丘,但他在我們釋迦牟尼佛時代卻因過去生的惡業淪為大白象;但他還是有巨大的善業波羅蜜,因為當時的他是一隻智商極高有靈性的白象,很幸運遇到了我們的世尊,且供養、服務、照顧過世尊,他還喜歡聽聞佛法,因為這些功德,使他死後投生到人間的善處。

    他雖投生到人間,卻無緣遇見善知識,只好出離到森林裡獨自禪修。就在那時,他遇見了另一位道友,也就是彌蘭王的前生,他們在那一世一起修梵行。

    依據南傳巴利版《彌蘭王問經》的記載,那先尊者是從三十三天投生到人間。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推斷,那先尊者在森林中修梵行的那一世,生命結束後投生到了三十三天。

    在佛教裡,有一種「決意死」(adhimutti-mara?a)的講法,也就是當某修行人投生為天神時,天界的福報與壽命都還沒結束,還有很長的天福可以享受,但該修行人為了繼續修行,不願繼續留在天界浪費時間,所以會選擇刻意提前結束天神的壽命,選擇投生到人間。

    而南傳巴利版的《彌蘭王問經》中就記載了那先尊者當三十三天的天神時,本來他根本不想再投生到人間,因為他認為人間充滿著痛苦與不方便,他本來的計畫是等他在忉利天的壽命結束後,再轉生到更高層的天界裡繼續修行,然後在天界裡般無餘涅槃。

    但,後來實在是拗不過以馬護尊者為首的五百阿羅漢與帝釋天主的勸請,不得已只好以「決意死」提前結束天界的壽命,降生到人間,為的就是去度化彌蘭王,並弘揚佛法。

    有關那先尊者證果的經歷與過程,那先尊者與彌蘭王之間的對談,南北傳版本彼此間 大同小異,並沒有太大的齟齬,甚至北傳版本裡有很多問題在南傳巴利版本裡沒有,而在南傳巴利版本裡出現的很多問答在北傳版本裡就找不到,彼此間互有補強的地方。因此,如果我們綜合兩種版本,真的可以很周延全面窺悉他們兩人之間問答對談的全貌!這,真的是諸法友及諸天的一大福音!在此懇請諸法友多多珍惜本人苦心的編譯。

    本人並不懂巴利語,本單元的內容主要是以郭哲彰居士中譯的網路版為主,但為了使諸法友能更清楚瞭解文義,並使文體流暢,因此特別重新編譯本單元;另外,為確保在編譯上不發生錯誤的解釋,故而在編譯的過程中還會比對巴宙博士所翻譯的版本。是故,諸法友大可放心本單元內文的品質。

誠願以此編譯本經及持守八戒的功德:

願消除我的五蓋,讓我自在入禪定無礙。

願我能成功觀透五蘊為:無常、苦、無我。

願我人間天上能遠離、不遇惡知識、惡友、惡眷屬;常遇善知識、善友、善眷屬相伴、相助。願我能常能遇見如那先尊者一般的善知識。

願此功德成為我速證涅槃的助緣。

願迴向給諸天善神,尤其是北方毘沙門天王、三十三天帝釋、兜率天的彌勒菩薩、他化自在天的商主太子(未來彌勒佛時代的護法神)、色界初禪的大梵天王。願諸天神能不嫌棄並隨喜我這份微薄的善業;願諸神的美貌、威勢、神通、壽命、眷屬都能增長;願諸神都能很快正向解脫,趨向涅槃。

善哉∼善哉∼善哉∼

Sadhu~Sadhu~Sadhu~

版主喬正一謹誌於給孤獨園林

2016/4/14農曆3月初8

於台北八關齋戒日

 

 
 

《彌蘭王問經》上卷

 
1、世尊的預言 2、前生的緣起與糾葛 3、聰明絕頂的彌蘭王
4、勸請天神下凡 5、樓漢尊者 6、投生人間
7、度化那先 8、阿毗達摩論 9、馬護尊者
10、法護尊者 11、那先證阿羅漢果 12、度化彌蘭王
13、遇見那先大師 14、名字 15、年齡
16、智者與王者間的辯論 17、大臣的問題 18、出家的目的
19、再生 20、作意(思惟) 21、作意(思惟)的特徵
22、戒的特徵 23、信心的特徵 24、精進的特徵
25、念的特徵 26、定的特徵 27、智慧的特徵
28、殊途同歸 29、異陰相續 30、自知不受後有
31、聰明與智慧 32、身受心不受 33、樂受
34、不一不異 35、那先有無來生 36、「名」與「色」為何物
37、恆久遠的時間 38、過去、現在、未來 39、無 始
40、第一因 41、諸法因緣生 42、無因緣而生
43、靈 魂 44、眼識與意識之間的關係 45、觸的特徵
46、受的特徵 47、想的特徵 48、思的特徵
49、識的特徵 50、尋的特徵 51、伺的特徵
52、思惟的特徵 53、整體的心理現象 54、五處的業
55、業的差別 56、未雨綢繆 57、地獄之火
58、四大的關係 59、寂滅涅槃 60、證得涅槃
61、涅槃之樂 62、佛真的存在嗎? 63、佛真的是無上聖者嗎?
64、如何證明佛是無上聖者? 65、見法 66、色身的轉世
67、再論靈魂 68、再論色身的轉世 69、業力在哪裡?
70、可以知道有來生嗎? 71、佛在哪裡? 72、身體不可愛戀
73、制戒的時機 74、三十二相 75、佛陀是梵天的弟子嗎?
76、見法之淚 77、貪愛執著 78、智慧在哪裡?
79、輪迴 80、久遠的憶念 81、
82、產生念 的幾種因緣 83、承載力 84、積榖防饑
85、梵天與地球的距離 86、轉生梵天世界與投生到迦濕彌羅 87、中陰身
88、投胎? 89、七覺支 90、惡業與福業誰大?
91、明知與無知造惡 92、北俱盧洲 93、長骨
94、第四禪 95、大海 96、截斷最微細之物
97、『識』、『慧』、『命』 98、心理現象的解析 99、佛陀的授戒師
100、第一輪問答結束 101、老師與弟子的德行及條件 102、供養佛塔有無意義與功德?
103、佛是一切知智者嗎? 104、提婆達多的出家 105、地  震
106、真實語的神威力 107、入  胎 108、正法的隱沒消失
109、宿命惡業? 110、靜坐的功德好處 111、住世一劫
112、小小戒 113、無 記 114、怕 死
115、護衛經的神力 116、天魔障佛 117、非故意犯戒
118、領導僧團 119、破和合僧 120、證初果的居士應向凡夫比丘頂禮
121、惡人聽法 122、馬陰藏相 123、佛陀的呵叱
124、樹木會不會說話? 125、最後一餐的供養 126、禮敬舍利
127、碎石傷佛足 128、沙  門 129、無上法王
130、死  刑 131、遣走比丘 132、神通不敵業力
133、不公開誦戒的理由 134、犯戒的輕重 135、八種事先的觀察
136、自殺與入滅 137、慈心禪觀的功德利益 138、提婆達多與菩薩的前生糾葛
139、阿羅漢有無恐懼? 140、再論世尊是一切知智者 141、出家非家
142、飲食自制 143、無上良醫 144、古仙人道跡
145、菩薩殺生 146、隔陰之迷-菩薩 的驕慢 147、鞞婆陵耆之屋頂
148、如來是婆羅門也是君王 149、暗  示 150、梵天勸轉法輪
151、佛陀沒有老師 152、兩尊佛不會同時出現 153、佛陀與僧團
154、在家與出家的區別 155、斷食苦行 156、還  俗
157、再論阿羅漢的「身受心不受  158、五逆重罪 159、無戒的沙門
160、水沒有生命 161、學習功課 162、證阿羅漢果的居士
163、阿羅漢 的過失 164、世上不存在的東西 165、涅槃非因緣所成
166、業生、因生、時節生 167、夜  叉 168、因具體事件而制定戒律
169、太陽的障礙 170、冬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