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六:還俗

    彌蘭王問:「尊者,為什麼世尊不先設一個出家的門檻:在家居士一定要先證得初果不退轉之後才能出家?因為如果有人出家之後因經不起誘惑又還俗,豈不遭人譏嫌:『這些人都會還俗就證明沙門瞿曇的教法一定是虛妄的。』。」

    「陛下,這樣做是不切實際的。譬如一座儲滿清水的池塘,若有身體骯髒的人來到該處不清洗而逕自離開,你覺得這應該要怪誰?是該怪那個骯髒的人還是池塘呢?」

    「尊者,當然是那名骯髒的人自己的問題,這跟池塘有何干係?』」

    「就是啊!世尊建立了清境聖潔的正法池塘,裡頭出滿解脫的甘露水,但若有人來到此勝地卻空手而回,又豈能責怪無上正法?

    譬如有人身患重病去看醫師,他到了醫師的診所竟又折返?請問這應該責怪病人或醫師?」

    「當然是那個病人,豈能責怪醫師?

    「又譬如飢餓的流浪漢前往賑災布施大會乞食,但沒吃食物空手而返,請問應該怪那名流浪漢或賑災布施大會?」

    「當然是那名流浪漢自己的問題。」

    「陛下,如果一定要讓居士修到初果(不退轉)後才能出家,那麼出家就沒有意義了。譬如有人令數百工人掘一座水池,然後他又當眾宣佈說:『各位,身體不乾淨的人不可下水,只有身體乾淨的人才可以入水池。』陛下,請問該浴池對那些身體已清淨無垢的人還有意義嗎?」

    「沒有。」

    「又假設有一個醫師,他搜集了各種藥草,然後又當眾宣佈說:『有病的人不要來找我,沒病的人才來找我取藥。』請問該名醫師對那些健康的人有意義嗎?」

    「沒有。」

    「又假設有人準備數百盤牛乳飯,然後當眾宣佈:『飢餓的人不要來,吃飽的人可以來我這吃。』請問這有意義嗎?」

    「沒有。」

    「陛下,事實上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還俗的人。還俗的人可以顯示佛教有五種無與倫比的德性:一、基礎(波羅蜜)的偉大性;二、清淨無垢性;三、不與惡人共住性;四、『法』難通達性;五、守護多種律儀性。

    什麼是基礎(波羅蜜)的偉大性?譬如一個乞丐,讓他坐上皇帝的寶座,但因德不配位,乞丐沒有福德坐不住皇位,一定不久便招來災厄。同樣的道理,任何未修福德、欠缺智慧的人想在僧團中出家鬼混,不久他一定受不了會想還俗。因為他的基礎(波羅蜜)還不穩、不夠。

    什麼是清淨的無垢性?譬如蓮花上水珠離散、滾落、消散、消滅而不凝著。這都是因為蓮花清淨無垢的緣故。而那些心術不正的奸詐、惡見之人出家,不久之後他們一定會從清淨無垢、無棘、白淨、最勝、極勝的佛教中離散、消散、消滅、不安立、不凝著而還俗。

    什麼是不與惡人共住性?譬如大海不與死屍共住。任何海洋中的死屍,大海都一定會迅速將其運送到岸邊或推置到陸地上。因為大海是巨大生物的住處。同理,任何邪惡、不精進、疲倦、腐朽、污穢之人若於佛教中出家,不久一定會離開僧團,因為他們無法與清淨無垢的阿羅漢住在一起。

    什麼是『法』的難通達性?譬如那些笨拙、未經訓練、不合格、不專心的射手不能射穿髮尖,遂放棄而離去。因髮尖細微、精緻、實難射穿之故。同理,那些沒有智慧、愚蠢、聾啞、愚癡、遲鈍的人若於佛教出家,他們既不能通達透徹、微妙、精細之四聖諦,一定會棄佛教言而離去,不久即還俗。

    什麼是守護多種戒律性?譬如如有人面臨大戰場,敵軍四面包圍,此人見四面楚歌而感到恐怖退卻想逃跑。因為他害怕他保不住他的頭顱。同理,那些邪惡、不自制、無慚愧、無忍耐、不穩定、愚蠢之人若於佛教出家,他們一定不能守護多種戒律而墮落退卻想逃跑,不久即還俗。

    陛下,陸生的花叢中當屬雙瓣茉莉花最殊勝。有些花被蟲損害,枯芽遂傾墜,但唯有雙瓣茉花不因其傾墜而遭輕視,它們的妙香瀰漫四方。

    同理,那些在佛教中出家又還俗的人,就像被蟲損害的花而失去色香,其戒行不能圓滿。但那些還俗的人並不能佛教受到貶抑輕視──因為仍有比丘以殊勝的戒香瀰漫於人天世界。」

    陛下,稻子生長時,有的在中途便萎謝,但其萎謝卻不能使其遭受輕視。因為完好的稻子將成為國王的御米。

    假使如意摩尼寶珠呈現瑕疵的一面,但瑕不掩瑜,寶珠並不因其有瑕疵遂遭輕視,因其潔淨處仍令人愛戀。

    假設最優良之赤檀,其部分成為腐朽,但它不因此而遭輕視,因為其中之新鮮的妙香仍四處散播瀰漫。」

    彌蘭王讚道:「善哉!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