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Ο四:提婆達多的出家

         彌蘭王問:「尊者,請問是誰度提婆達多出家?」

    「陛下,有六位剎帝利的青年,分別是:跋地雅,阿少免樓陀、阿難、跋戛、金毗羅、提婆達多,而理髮師優波離則是為第七位。他們七人是在大師成等正覺之後,生起大歡喜心,遂離開釋迦族,追隨世尊出家,是世尊度他們出家的。」

    「尊者,提婆達多出家後不是破壞了和合僧?」

    「是的,陛下。提婆達多出家後破壞了和合僧。居士不能破和合僧,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也不能破和合僧。所謂破和合僧者,是指離間破壞合律共住及住於同一結界內的比丘。」

    「尊者,破和合僧者將獲得什麼樣的業()?」

    「陛下,此人將獲得一劫時期無間地獄的業()。」

    「但尊者,佛陀在此之前是否早已預知─『提婆達多出家後將破和合僧,且將墮入無間地獄一劫』?」

    「是的,陛下。如來的確早已預知。」

    「尊者,若佛陀知『提婆達多出家之後將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已彼將在地獄中一劫()煎煮』,如果是這樣的話很矛盾喔,因為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佛陀是悲愍者、慈悲者、饒益者,拔除一切有情的苦難及施與福利』的這句話就是虛妄不實的妄語;但若佛陀未能預知這件事而度他出家,則佛陀就不是全(一切)知智者。這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我今向您提出,請解除這些巨大的糾結,破斥外道的邪說謬論。因為未來世像你這樣有智慧的比丘實在不容易遇到,請就此顯示你的智慧。」

    「陛下,不要懷疑,世尊的確是大慈大悲的全知智者。陛下,世尊以悲愍及全知智觀照出提婆達多的命運,也見到此人將於今生繼續造惡業,且將於未來無數億百千萬劫從一處地獄轉生到另一處地獄、從惡道墮處又轉生到另一處惡道墮處。

    但,佛陀以其全知智知道:『此人所造之惡業無限,但倘若他於我之正法中出家,其惡業將變成有限,且其出生以前的惡業之苦亦將成為有限;但若此愚癡之人不出家,其所造之惡業將無窮無盡。』─因此,世尊因慈悲,故而度提婆達多出家。」

    「嗯….尊者,您說的沒錯,佛陀這麼作就像傷了人之後再施以藥膏塗抹對方,推人墮崖之後施以援手拯救對方,殺了人之後再使之活命。他確實是先施予人苦,後予之樂。」

    「陛下,假使如來真的傷人,他也是在幫助眾生;即使真的推人墮崖,也是幫助眾生;即使真的殺人,亦為幫助眾生。陛下,就好比假設有父母傷子或推之倒地,其背後的用意也是在幫助兒女。世尊知道以何種方法能增長眾生的功德,他即以該方法去幫助該眾生。

    陛下,假設提婆達多不出家,他以居士的身分地位,肯定廣造更多的重惡業,終將使其墮入最深的地獄,並將於無數億百千劫中從一處地獄轉生到另一處地獄,從黑暗的墮處投生到另一處黑暗的墮處,受諸苦痛,沒有希望,永無出期。

    世尊早知道會有如此的發展,才會以悲愍之心度其出家,並說:『此人若於我法中出家,其未來所受之諸苦痛都將轉成為有限。』

    世尊是因為悲愍他的緣故,為了使其重苦減輕,才度其出家。

    陛下,就好比一個有權勢的人,當其親戚或朋友受到國王的重刑罰,他會以其財富、名望、顯赫的地位、及親戚家族的力量、以及以自己的影響力,使其重刑減輕。」

    「陛下,又如良醫和內外科醫師以猛藥使病患減輕重病;陛下,世尊度化提婆達多出家,已使其本來應受的許多億百千劫之苦,因法藥之力及慈悲力的協助,重苦減輕了。

     陛下,提婆達多本來應受更多無盡的苦,但世尊使其少受了很多的苦,豈可指責世尊的不是?」

    「是的,尊者,那怕只有一轉瞬間之時間,對提婆達多也不會造成不利。」

    「陛下,好比一個作惡多端的盜賊被捕捉而押至國王的面前,眾人說:『陛下,此賊對你作惡,請你對他處以刑罰。』

    國王可能會說:『沒錯,來人,將他押往城外的刑場砍頭。』

    『遵旨,陛下。』

    罪犯被押至城外,到了刑場後,又有某深得國王寵愛之人,其有名望、財富、資產,說話又有份量。此貴人見盜賊,發慈悲心,遂對眾人說:『等一下,各位。將此人的人頭給砍下,對你們有何好處?不如這樣,只砍下此人的一隻手或一隻腳,且留其生命。我將在國王的面前覆命。』

    眾人因此貴人的影響力,只砍斷盜賊的一手或一足,留其性命。陛下,此人這麼作是否對盜賊已仁至義盡?」

    「尊者,那個貴人簡直是盜賊的再生父母。」

    「沒錯,但盜賊的手腳被砍斷而有痛苦的感受,是否可歸咎於那個救他的人所造成的?」

    「當然不可以,那個盜賊的苦受是其自作惡業所致,咎由自取。」

    「陛下,世尊以悲愍心度提婆達多出家,並說:『提婆達多於我法中出家,其苦痛將成為有限。』也是同樣的道理。陛下,提婆達多之痛苦將轉成為有限。當提婆達多臨終之際皈依說道:『願以我身之骨奉獻供養給人中尊、天中天、調伏人之御者、普眼者、具百福相者(佛陀),我願以生命皈依佛。』」

    「陛下,一劫由六階段所組成。提婆達多於第一階段之末破和合僧,此人將於其餘之五階段在地獄受煎熬。從該地獄處獲得釋放後,轉生到人間將修成辟支佛,號曰阿提沙羅沰(南無:皈依禮敬之意)。陛下,世尊對提婆達多是否也已仁至義盡?」

    「沒錯,尊者,如來可以說是提婆達多的大貴人,也是再造父母。因為如來不但減少了提婆達多造惡的因緣,也使其少受很多的苦,還讓他在未來際有因緣可修成辟支佛。」

    「但陛下,提婆達多因破和合僧而現今已在地獄受眾苦,這件事可否怪罪到如來的身上?

    「當然不行。提婆達多在地獄受煎熬一劫是他自己多行不義,豈能怪罪大師?

    「陛下,好比受到一箭所穿之傷口,其傷孔內充滿瘀血,又忽然因風、膽汁、痰三者湊合,季節的轉變,及不適的衛生,中箭者因而呼號慟哭,其傷口潰爛如死尸的臭氣一般四溢。這時有一位高明的內外科醫師,為了減輕其痛苦,而以猛烈、激烈、灼熱、劇痛的瘡藥塗抹其傷口,令其化膿。當傷口柔軟後,再以手術刀剖出膿,以消毒的針燒灼。燒灼之後塗再為傷口縫合,使傷者的疾病及早康復。

    陛下,請問當這名內外科醫生以藥塗抹其傷,並以手術刀剖割其膿包,並以消毒的針灼燒其傷口時,此人對病患是否懷有惡意?」

    「當然沒有。這個醫師很有仁愛之心,他這麼作都是希望傷者能早日康復。」

    「沒錯,醫師這麼做都是醫療行為,但過程中使病人飽受折磨,豈可指控這名醫師有錯?

    「尊者,醫師是以慈悲心希望病人康復,他做的都是醫師該作的事,豈可責怪醫師?

    「陛下,同樣的道理,世尊為了幫助提婆達多離苦得樂,才會度他出家。陛下,又假設有人被刺傷,另有一人為幫助他而以鋒利的刺或刀尖沿邊割破,因而血流不止,最後將刺給取出。陛下,請問此人是否有錯?」

    「沒有。此人是出於善意幫助被刺傷的人,若那人不將刺給取出,最後可能會死或受到跟死一樣的痛苦。」

    「陛下,同樣的道理,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世尊為了幫助提婆達多早日離苦得樂,才會度他出家。若世尊沒有度提婆達多出家,他將於一億百千多劫繼續在地獄轉生受煎熬。」

    彌蘭王讚道:「尊者,提婆達多順流而行,如來使之逆流而行;提婆達多誤入歧途,如來使之走向正道;當其墜落懸崖時,世尊救了提婆達多;當提婆達多進入崎嶇的荊棘,如來使其升登平坦。尊者,世上除非有像您這樣有智慧的人,否則無人能舉出這些因緣並說明這些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