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Ο一:老師與弟子的條件與德行 第二天一早,彌蘭王盥洗後,便跪在地上,雙手合掌高舉至頭。他心中默想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後,發願受持八關齋戒,他說:「從今起連續七日,我願受持八關齋戒,令吾師歡喜,然後我將提出更困難的問題來考驗吾師。」 於是彌蘭王脫下平日華麗的衣服,摒棄裝飾,披著樸素的衣服,頭上挽髻,示現在家居士的儀容後,受持八關齋戒,同時發願道:「七日中我不應執行國務,我不應生起貪念,不生起瞋念,不生起癡念;我應謙和對待奴隸、勞工、侍役等。我應守護身(業)、語(業),我應守護六根,專心修慈悲觀。」 就這樣,當彌蘭王受持八關齋戒並置心於慈悲觀,連續七日足不出戶。於第八日清晨早餐後,他以不散亂、歡喜、欣悅、清淨之心前往參訪那先尊者。 彌蘭王見到尊者後,跪在地上,頂禮尊者之足,然後起身站在一旁說:「尊者,我還有很多事想跟您議論,但我不想有第三者在場,我想邀請您到一處有八項適合於沙門的幽僻阿蘭若空閑處,我會在那裡提出問題。尊者,我認為當我們在討論佛法時,有八種地方應當避免。只有愚蠢無智的人才會在這些地方討論佛法,而且這些人最後都將一無所得。這八處分別是:不平坦處應避免,危險處……多風處……隱蔽處……神(宮)廟……道路……橋梁……渡頭水浴處應避免。以上就是應避免的八個地方。」 那先尊者問:「為什麼這些地方不適合?」 「尊者,於不平坦處談論事情會讓人混淆、散亂、流動、無成就;於危險處令人恐懼,有恐懼便無法專心思惟;於多風處則聲音不清晰;於隱蔽處有他人佇立干擾;於神(宮)廟處所談論之事會變得嚴重;於道路旁談論事情會空虛;於橋梁處會不穩定;於渡口水浴處談事會變成庸俗。古人有云:『平坦處、危險處、多風處、隱蔽處、神(宮)廟、道路、橋梁、渡頭水浴處,應避免此處。』 尊者,還有跟八種人討論事情,會遭受損害。這八種人分別是:行貪者、行瞋者、行癡者、行驕慢者、行貪欲者、行懶惰者、專思一事者及愚人。」 那先尊者問:「為什麼跟這八種人討論會有問題?」 「尊者,行貪者因貪而破壞所談論之事,行瞋者因瞋而破壞……行癡者因癡而破壞……行慢者因慢而破壞……行貪欲者因貪欲而破壞……行懶惰者因懶惰而破壞……專思一事者因專思一事而破壞……愚人因愚蠢而破壞所談論之事。因此古人有云:『貪者、瞋者、癡者、慢者、貪欲者、懶惰者、專思一事者及愚者,此等為壞事者。』 尊者,還有九種人因為不能保守而所談論之秘密,所以也不該與他們討論重要的事。這九種人分別是:即行貪者、行瞋者、行癡者、畏怯者、重財者、女人、酒徒、黃門、兒童。」 「為什麼?」 「尊者那先,行貪者因貪不能保守秘密,行瞋者因瞋而泄露秘密……行癡者因癡而泄露秘密……膽小者因恐懼而泄露秘密……看重錢財者因錢財而泄露秘密……女人因脾氣情緒反覆無常而泄露秘密……酒徒因貪酒智昏而泄露秘密……黃門因性向不定而不能保守秘密,兒童因好動天真而不能保守秘密。古人有云:『貪者、瞋者、癡者、畏怯者、重財者、女人、酒徒、黃門兒童為第九──世間此諸人轉變、無定、動搖。彼等所談論之祕密,轉眼間即變為公開。』 尊者,智慧以八件事而成熟。這八件事分別是:一、年齡;二、名望;三、質問;四、以與本宗同宗同住;五、以正思惟;六、對談;七、以恭敬友愛;八、以住於適宜地區。古人有云:『年齡、名望、質問、與本宗同住、正思惟、對談、恭敬友愛,住適宜地方──都將令人智慧分明。若具此諸八因緣,其智慧將得開展。』 尊者,我選擇的地方都不是我剛剛說的八種有瑕疵的地方,而且我是最適合討論的對象;我是一個守得住祕密的人,我將於有生之日都守護祕密。我因八種因緣而智慧已熟。現在您有弟子如我者,已是難得的論法時機。」 彌蘭王接著說:「當弟子正行道時,阿闍黎(老師)亦應具備阿闍黎(老師)的二十五種德行。這二十五德分別是:一、阿闍黎(老師)應恆常無間守護、愛護弟子;二、他應知弟子的個性習慣;三、他應知弟子是否放逸;四、他應知弟子應睡眠的時間;五、他應知弟子是否罹患疾病;六、他應知弟子有無獲得飲食;七、他應知弟子的專長特性;八、他應與弟子分享缽中之食;九、他應安慰弟子說:『不要怕,目標就在你的前方。』十、他應知弟子與什麼人交往;十一、他應知弟子去了哪裡;十二、他應知弟子的寺廟之行;十三、他不應莊重,不得與弟子作戲笑談或亂開玩笑;十四、他見弟子有缺點,應該忍耐;十五、他應熱心;十六、他不應簡略;十七、他不應留一手;十八、他不應藏私;十九、他應像慈父一般傳授弟子學藝。二十、他應鼓勵弟子精進;二十一、他激勵弟子令其堅強;二十二、他應起慈心;二十三、於困窮時他不應捨棄弟子;二十四、應作之事他不應懶惰;二十五、於法顛躓時他應施以和藹。 尊者,以上就是阿闍黎的二十五德。尊者,我今天遇見您,實在三生有幸,請賜我智慧,降伏外道的邪見言論。」 那先尊者以「善哉」允諾後,向彌蘭王解釋了十種在家居士的德行:「陛下,以下是居士的十種德行。分別是:居士與比丘僧伽同甘苦;居士遵守(五)戒律;居士依自己經濟的能力條件而樂善好施;居士看見佛教衰減,應努力護法、護教,使『法』興盛;居士應有正見;居士應遠離一般民間宗教祭祀節慶,即使為生活或生存也不應趨附其他外道的老師;居士應守護身業、語業;居士欣悅和合,喜樂和合;居士不應嫉妒,且奉行真實佛教;居士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陛下,以上就是居士的十種德行。而這些德行你皆已具備。我相信當佛教衰退時,你一定能適時、相應、正當、合宜地挺身護法。我就依你的意思,隨你發問,我知無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