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徒一遇佛像即又跪又拜,但試問又有幾人真正認識所禮拜的對象是神?是天人?是上帝?是造物主?是大梵?是一般世間沙門、婆羅門?還是偶像?
或許有些大乘佛教徒會理直氣壯的告訴你都不是,但請他進一步解釋,卻又答不出所以然來,了不起只是從歷史的角度告訴你他是一位古印度的太子,放棄榮華富貴,入深山歷經六年苦行而成佛;又或者告訴你他歷劫捨身修菩薩道功德圓滿而成佛等語。但諸君對於這樣的答案真能滿意?
我們欲跟隨佛陀修行,就必須先清楚地認識我們所跟隨的對象究竟是何許人也?否則豈非盲從迷信?
佛有十種稱號,分別是:如來、應供(大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陀、眾祐(世尊)。上開稱號分別代表佛的十種特質,但究其實都是在闡述同一件事情,即「法」(解脫煩惱方法)的特質及功德。
佛的第一個稱號為「如來」,但什麼是如來?神怪小說裡總將其擬神化為一個具有不可思議法力的大神,甚至在大乘世界裡有祖師大德將其虛擬成一個抽象的「佛性」、「自性」或「本體」,美其名為「如來藏」,但天主或基督教徒一聞即知其葫蘆裡賣的竟是他們自家的藥,於是有人提出殊途同歸論,弄成一團和稀泥,貶低如來的尊貴。現代有學者或因搜尋資料不得其法,苦思不解故而主觀地做出結論,認為應該是佛的第一人稱。然而,答案早就藏在阿含經典這座寶山裡,卻無人肯用心去發掘,實在冤枉。
如來,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 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來”,如來,“就像來了一樣”。
如來含兩有層意思:一是憑藉無上真正之道,通過四大阿僧祇劫的努力,不斷累積十大波羅蜜,最後
領悟了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斷除一切的煩惱,終於修證無上菩提,故名如來;二是弘揚自己所證悟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
等法義,使眾生開啟智慧、消除煩惱,獲取人天乃至解脫的利益,故名如來。
又什麼是「等正覺」?簡言之,亦即解脫一切煩惱,徹底斷除「貪」、「瞋」、「痴」,滅除無明,謂之「等正覺」。世尊最初在菩提樹下證悟無上菩提成佛時的解脫心得,大家可以好好地參一參:
在百千億劫的漫長輪迴中,我不斷尋找誰是造屋者(渴愛),但卻始終找不到,因此讓我一再地墜入輪迴流浪生死,吃足了苦頭。
但,如今,造屋者(貪),我已經發現了你,你再也不能造屋(色身)了;如今諸緣已斷(煩惱),橫樑(無明)亦已碎,我的心已臻證解脫涅槃(無我、無我所),一切的再生渴愛皆已滅(斷)盡了。
所謂「應供」,從文義上解釋,係指應受到尊敬供養之意。但為何如此?因為阿羅漢等聖者皆已斷除貪、瞋、痴等煩惱,就如同在一片肥沃平廣的福田上栽種些微之物,皆必可大獲豐收。而佛陀所證得的究竟涅盤與諸阿羅漢等同無異,故又有大阿羅漢之美名,值得人類及天神的尊敬及供養,故又稱為「應供」或「無上福田」。
所謂「明行足」是指佛陀具足三明六通,三明是指天眼明、他心明、宿命明,六通就是六大神通
;又有說所謂「明行足」的「明」是指「智慧」;「明行足」的「行」是指「福德」。也就是說佛陀是一位智慧與福德都圓滿具足的聖者。
什麼叫做「善逝」?我們必須先從「十二緣起」來理解。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及承受種種善惡果報,是因為過去所造作的種種善行及惡行所致,而善惡行為又因為有愛染、瞋恨、愚痴所依憑,故而能感招未來種種善惡果報以及生死不斷。佛陀、辟支佛、阿羅漢等聖者,因已踏上古仙人道跡而徹底斷除「貪」、「瞋」、「痴」等各種心結,故其身、口、意等行為已不再有任何愛染等煩惱所羈纏,因而清淨,稱之為「梵行」,無法再感招未來任何果報,就如同砍斷大樹的根部,徹底斷除其再生的機能。故「涅盤」不是死後的境界,是在「活」著的時候即可親證。此時此刻,佛陀、辟支佛、阿羅漢等聖者能很清楚的知悉自己這一世是歷劫生死輪迴的終點站,當生命結束的那一刻起,不會再有來生,所以又稱之為「善逝」。
所謂世間解,是指如實觀世間集、世間滅,也就是循著「苦」、「集」、「滅」、「道」等四聖諦思惟方式正見緣起,這才是「世間解」的真諦,值得人天尊敬供養。
而調御丈夫即指善於調伏眾生身口意的訓練師。
所謂「佛」,其定義是指在沒有任何老師的教導或聽聞正法的情況下,純粹依靠自己已成熟的宿世波羅蜜及今生的精進解脫成佛。辟支佛也是如此,辟支佛也是佛,他們也是不靠任何老師或聽聞正法而自悟解脫,但他們不同於佛陀之處在於他們不能像三世諸佛那樣去弘法利生。而且,辟支佛有可能因宿世比較重的惡業成熟而發生意外身亡,然而佛陀除了有可能流血受一點輕傷以外,任何天神、夜叉、魔、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人類、動物、非人等等都無法殺害或傷害佛陀的性命。
假設,這些淨居天神下凡來告訴悉達多太子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那麼,今天的釋迦牟尼就不能稱之為佛陀,他至多應該稱之為「聲聞阿羅漢」。
此外,佛陀成佛之前之所以在森林中嘗試無益的苦行六年,這也是佛陀宿世當菩薩時犯下的錯誤所致。在上一尊迦葉佛時代,佛陀的前生在當時是一位高貴種姓的婆羅門,他看不起迦葉佛,並對迦葉佛口無遮攔出言不遜,因菩薩當時對迦葉佛造下的惡口業,致使佛陀今生在成佛前必須在森林裡受苦六年。而且,並不是每一尊佛陀都非得修持六年才能成佛,有的佛出家第一天就覺悟成佛,所以不一定。
所以,我們都應引以為鑑,謹言慎行,切莫因愚痴而禍從口出,為自己原本應該幸福的生活及修行的道路上平添障礙。
而天人師是指佛是人類及天神的心靈導師,也是一位良醫,能醫治療癒一切眾生心中的痛苦,有資格可成為尊貴天神的導師,所以又稱之為「天人師」。
最後還包括世尊,顧名思義就是宇宙中最尊貴的聖人,在北傳還有另一種講法是「眾祐」。
總之,究其實,如來的十種名號其義皆同,都是在闡釋「緣起法」的特質,所以才會有「見法即見如來」這句話。
不管是南北傳的佛教經典都共同記載佛陀在成佛之前,天魔波旬率領魔軍恐嚇威逼最受一生菩薩讓出金剛菩提法座。在南傳的佛教經典還記述說四天王、帝釋、大梵天等諸護法神都嚇得躲了起來,留下菩薩一人獨自面對魔軍....。
但,各位聰明又有智慧的法友,當你們讀到這一段,你們真的不認為邏輯不通嗎?
之前我已經撰文探討過天魔波旬並不是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從《長阿含經》的記載來看,魔宮的地理位置應該是位於與他化自在天同一層的天界,且居於梵天之下化樂天之上,但並不受他化自在天王所管轄。
如果說,四天王與帝釋的天界層級在他化自在天之下,祂們的神威不如天魔波旬來得顯赫,所以祂們不敵天魔的魔軍而逃竄或躲藏,或許這還說得過去。但,梵天及大梵天王怎麼可能忌憚天魔?更遑論還有三果聖者所居的色界最高淨居天諸神,祂們也都是佛教重要的護法神,祂們的地位、壽命、福報、智慧與神通都遠遠超出天魔,豈有可能懼怕天魔的威勢?當菩薩遭受天魔威逼的關鍵時刻又豈可能放任菩薩一人獨自面對危險?
這個問題不是我一個人想過,諸位聰明的法友,有一些外道基督教徒很認真哦,他們也讀過很多的佛經,並提出過這個問題,可是,我卻不見有佛教徒能對此提出令人滿意的解答。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菩薩已是最後一生,他必將成佛,而「佛」是天上天下三界中最尊貴的覺者,為了彰顯佛的前生已累積了四大阿僧祇劫的圓滿波羅蜜,所以在此關鍵時刻,諸神必須讓菩薩獨自去面對天魔與魔軍的挑戰,讓菩薩靠自己圓滿、殊勝、成熟的波羅蜜去降伏天魔及魔軍的威脅,而不能由任何的天神插手護持,否則便無法彰顯佛陀圓滿波羅蜜的殊勝特質。
就如同菩薩在森林中摸索無上正真之道的同時,色界最高的淨居天居住著無數的三果阿那含聖者,祂們每一位都深明並洞悉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正法真理,可即便如此,祂們也不可以隨意現身去跟菩薩說法,否則,釋迦牟尼就不是靠自己的波羅蜜無師自悟成佛,就沒有資格稱作「佛」,只能稱之為「聲聞阿羅漢」。
我們可以從南傳佛經中也可以看到有類似的記載,當悉達多太子獨自在森林中摸索菩提之道,因錯誤且無益的苦行導致嚴重營養不良,險些喪命。而當時林中的地居天神彼此交相接耳傳道喬達摩菩薩就快要死了,於是有天神不忍,顯靈現身在菩薩的面前表示欲以天界的神奇甘露為菩薩續命,可菩薩卻認為如果他接受了天神的甘露,日後當他成佛之後,一定會有外道及俗人機嫌誹謗他是靠神明所加持的超自然外在神力才得以開悟成佛,而不是靠他自己的波羅蜜成佛,如此一來便無法彰顯佛的殊勝成就及尊貴,因此,他婉拒了天神的好意。
後期大乘佛教將佛陀神化為如造物主般的上帝,嚴重誤導後世眾生對佛陀的認識。佛陀將自己喻為醫師,但與大乘佛教的「藥師佛」迥然不同。世間的醫師僅能醫治眾生身體上的病痛,但佛陀卻能醫治眾生心中千奇百怪的煩惱、恐懼與痛苦,是人類與天神的心靈導師,故又名為「天人師」。
佛不是傳說中的神,佛與我們一樣,有父親,有母親,也有生老病死,甚至自他成佛以後,並非事事如意或一帆風順。但後人將佛陀神化為如上帝一般的神話人物,錯誤地流傳著他的教導,無法消除內心的煩惱,反而重視外在的儀式,無怪乎常聽聞有人譏諷佛教徒說一套做一套,豈不令人欷噓?
在佛陀宣揚佛法的生涯中,遭遇過不少的挫折與打擊,依據經典記載,至少就有十項之多。版主從以下經典中彙整這十起事件的記錄,我們從這十件打擊中可以發現,佛陀非常慈悲的以其自身為例,告誡我們「害人終害己」的定律,並且佛陀並非掌控眾生命運的上帝,因為如果連祂自己都無法避免挫折與打擊,又如何幫人消災解厄?如果,我們想要平安吉祥,唯有奉行佛陀的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布施、持戒、廣行慈悲喜捨,致力於解脫涅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