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本經與《興起行經》及巴利聖典《律藏•經分別》3:7等經文的內容相同。本經是敘述佛陀在世時,因過去久遠劫以前的惡業成熟,而與僧團一起連續吃了三個月的馬麥,佛陀在本經中解釋這是他過去久遠劫前因口無遮攔出言譏嫌羞辱某一尊佛陀所殘留的宿世惡業,佛以此告誡大家應善護身、口、意。 佛陀雖是三界至尊,貴為人類及天神的心靈導師,但仍須面對過去多生以前所殘留下來的惡業。本篇經文非常發人深省,除非以無量慈悲喜捨的功德來沖淡往昔的惡業,又或者是已般無餘涅槃,否則「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便貴如阿羅漢、辟支佛、甚至是佛陀,皆無法倖免。希望諸君看過這篇經文後,如果還有人對你說:某某大師或通靈人可以神通替你趨吉避凶,或者教你改風水升官發財,或宣稱以其他五花八門的奇怪方式替你消災解厄、迎祥納福,請憶起這篇經文。 選譯自《中本起經》 後漢西域沙門曇果共康孟詳譯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7/8/4 修訂於西元2018/7/20農曆六月初八之布薩八關齋戒日 有一次,佛陀帶領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從古印度的波和離國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林。當時在古印度舍衛國正中央,有一處名叫隨蘭然的城市,那裡住著一位名叫阿祇達的婆羅門,他多智明慧,家中的財富無限。 有一天,他前往給孤獨長者家中拜訪,當他與長者論議完正事之後,他問長者:「在我們這個城市裡,現下可有聖人大師嗎?」 長者回答:「咦?奇怪?難道你沒聽過有一位釋族的王子,出家修道,現在已得道成佛。他的身形外表非常完美端正,非一般世人所常見。他的威儀舉止非常雅正,且內心已徹底照除心垢。他擁有不可思議的神通,能知一切眾生的過去及未來。所有的天神及龍神莫不奉承護持。每次他說法時,總能精義入神。他所有的功德及特質,非如我螢燭般的小智小慧所能宣陳。」 阿耆達一聽聞佛陀的聖德,立時心生恭敬,即問:「喔?請問佛陀現今在何處?我可以見得到他嗎?」 長者回答:「他就近在祇洹精舍裡。」 第二天,阿祇達立即前往祇洹精舍,他一入門便見到佛陀身上散射的威神光明,於是恭敬之心由內而發。他上前跪地頂禮佛足,然後坐在一旁。 佛陀為他說法,他聽聞之後內心歡喜踊躍,便起身欲退席離去。臨走前,他邀請佛陀及比丘僧接受他連續三個月的供養,而佛陀默然接受他的邀請。 阿耆達得到佛陀的許可後,立即辭退返家。回到家中的阿耆達,趕忙準備世間罕見的美食用來招待佛陀及僧眾。 隔日,世尊與五百位比丘僧一起前往隨蘭然城市,豈料阿耆達竟被天魔迷惑,天魔分別以財寶、美女、衣食、榮譽與地位、以及性(色)欲等五種世人所喜愛追求的欲樂,令阿耆達忘記自己對佛陀許下連續供養三個月的承諾。他到後堂告訴看門的管家,不管是誰,連續三個月裡他都不見客。 佛陀帶領比丘們依約來到阿耆達的門前,發現大門緊閉不通,便駐足在旁邊的一棵大樹下,佛陀對比丘僧說:「這座城市現在正鬧飢荒,人民對於三寶也沒有堅定的信心,你們就各自想辦法去化緣吧。」 舍利弗尊者聽從佛陀的指示,以神通獨自飛升到忉利天上,受用天界自然化生的飲食。至於其他沒有神通的比丘,則連續三日都空缽而還。 還好,當時有一位馴馬師,以少量的馬麥供養佛陀及比丘僧。阿難尊者得到馬麥後,以缽承受,但心裡非常難過。他想到佛陀過去所吃的若不是諸天的美味,就是人間國王供養的美食,每一道名菜,都令人回味無窮。如今缽中的馬麥非常的麤惡,怎麼忍心拿這個去供養佛陀呢?阿難尊者便將持得的馬麥拜託一位老婦人煮熟。 怎知老婦人竟回說她很忙,沒時間煮。 還好,有另一位老婦人對佛陀有清淨的信心,跑出來表示自願為佛陀及僧團服務。 就這樣,佛陀與比丘僧連續吃了三個月的馬麥。 三個月已過,世尊準備前往拔耆國,在動身前他先派遣阿難前往阿耆達的家中。阿耆達看見阿難尊者前來,但仍沒醒過來,竟反問阿難佛陀在何處。 阿難尊者說:「世尊先前接受你三個月供養的邀請,目前就在此地,如今三個月已過,我們要向你辭別離去。」 阿耆達這時才想起先前邀請佛陀的事情,內疚萬分,悲怖交至,立即跑到佛陀的面前,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他對佛陀懺悔:「我因愚癡罪覆,違失誠信。願佛慈悲,寬恕我的重罪。」 佛陀安慰阿耆達:「你不用難過,我很清楚你的誠意。」 阿耆達希望佛陀能再停留七日,接受他的供養。 但佛陀表示已經年終了,他要前往別的地方。當天舍利弗尊者剛好從天界回到人間,便與佛陀一起動身前往拔耆國。 阿耆達立即備妥餐盤,上面承滿各種美食,將它們遍散在路上,他希望佛陀能從上面踏過,好減輕他的罪惡感。 佛陀對阿耆達說:「飯具米糧都是用來吃的,不宜用腳踩踏。」 佛見阿耆達誠意可感,便接受了他的供養,便以如下的頌偈為他祝福:「
外道所修事 精懃火為最 阿耆達聽後心悅結解,立即得法眼淨,獲證初果。國人不分大小皆發道心,前來頂禮佛足,然後歡喜而退。 這時阿難尊者知道比丘們心中有很大的疑惑,因而問佛:「如來神妙,能知眾生心念,以及因緣所趣。但不知何故大家都連續三個月吃馬麥,願佛開化散解眾疑。」 佛陀解釋:「過去很久以前,有一大國,名叫盤頭越,當時的國王名叫頻頭王。他有一位太子,名叫維衛(毘婆尸),出家學道,後來成佛,仍叫維衛(毘婆尸佛)。他相好威德,有六萬二千位比丘跟隨在他身旁。他的父王供養佛及比丘僧,並嚴飾幢幡,以極世之珍寶整頓城內,整座城市煒煒煌煌,繽紛燦爛。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品德高超,帶領他的弟子因事入城。他看到整座城市如此輝煌,便問路人有何大事。路人解釋是頻頭王子已成佛,今日國王及臣民都在爭相供養他的緣故。這位婆羅門因不識佛陀的可貴,竟逞一時口快說:『世人真是容易被迷惑,竟甘願為此人放棄美食,照我看此人應食馬麥才對。』而他的五百位弟子竟也同聲附和,只有其中一名弟子勸諫他的老師:『老師所言非也。如果剛才那位路人所言不虛,那麼此人的品德應該非常的尊貴,應食天廚才是。』」 佛陀說到這裡,對比丘們解釋:「當時的婆羅門就是我的前身,而那五百位弟子,就是你們。當時勸諫老師的那位弟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前身。我在過去久遠劫以前所栽下的惡業,直到今日才算徹底清除結束。」 佛陀勸誡諸比丘:「因此,大家應要照顧好自己的心與口,慎勿放恣口舌。因不論是善業或惡業,將如影隨形,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都很難消失清除。大家宜修善行與梵行,可由此得道而解脫。我所須酬償的過去惡業,到如今總算都已清除結束了。」 所有的比丘聽到佛陀的解釋以後,都心生歡喜,受戴奉行。 原文/ 後漢西域沙門曇果共康孟詳譯 中本起經 佛食馬麥品第十三 佛說食馬麥宿緣經第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耨大泉,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羅漢,六通神足。 佛告舍利弗:「過去久遠世,時佛名[1]毘婆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在槃頭摩跋城中,與大比丘眾十六萬八千人俱。王名槃頭,與群臣、庶民、清信士女,以四事供養[*]毘婆葉如來及眾,終已無乏。爾時,城中有婆羅門,名因提耆利,博[2]達梵志四圍典籍,亦知尼[3]揵筭術,及婆羅門戒,教五百童子。 「王設會先請佛,佛便默然許之。王還具饌,種種濃美,及設床座,氍氀𣰅㲪。辦已畢,王執香爐,於座上長跪啟曰:『今時已到,唯願屈尊。』時[*]毘婆葉佛,見時已至,便勅大眾,著衣持鉢,當就王請。大眾圍遶,往詣王宮,就座而坐。王即下食,手自斟酌種種餚饍。 「爾時,有一比丘,名曰彌勒,時病不行。佛及大眾,食已各還,還時,皆為諸病比丘請食。過梵志[4]山,見食香美,便興妬嫉意曰:『此髠頭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食此甘饌之供。』告諸童子:『汝等見此髠頭道人,食於甘美餚饍不?』諸童子曰:『爾實見。此等師主,亦應食馬麥。』」 佛語舍利弗:「汝知爾時山王婆羅門不?則我身是;爾時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羅漢是;爾時病比丘彌勒者,則今彌勒菩薩是。」佛語舍利弗:「我爾時興[5]妬嫉,意言是輩不應食甘饍,正應食馬麥耳,及卿等亦云如是。以是因緣,我及卿等,經歷地獄,無數千歲。今雖成佛,爾時殘緣,我及卿等,於毘蘭邑,故食馬麥九十日。我爾時不言與佛馬麥,但言與比丘,以是故,我今得食㨶麥[6]仁;以卿等加言,當與佛麥故,今日卿等,食著皮麥耳。」 於是,世尊說宿緣偈言: 「我本為梵志, 所學甚廣博。 教授五百童, 在於樹園中。 在毘葉佛世, 形罵諸比丘, 不應食粳粮, 正應食馬麥。 汝等童子說, 實如師所道, 并及此等師, 亦應食馬麥。 以是因緣故, 久受地獄苦。 爾時殘餘殃, 亦五百比丘, 婆羅門時請, 當會[7]毘蘭邑, 與卿食馬麥, 九十日不減。 因緣終不朽, 亦不著虛空。 當護三因緣, 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佛道, 得為三界將, 阿耨大泉中, 自說先世緣。」 佛語舍利弗:「汝觀如來,眾惡已盡,諸善普具,諸天、龍、神、帝王、臣民、一切眾生,皆欲度之,尚不能得免宿世餘殃,況愚冥、未得道者?」 佛語舍利弗:「當學護三因緣,莫犯身、口、意。舍利弗!當學如是。」 佛說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羅漢、阿耨大龍王、八部鬼神,聞佛所說,歡喜受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