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爪梵志是尊者舍利弗的舅舅,又名摩訶俱稀羅,「摩訶」意指「大」,「俱稀羅」意指「肚子」。他博學多聞,遍覽群籍,平日與其姊辯論必勝,嗣因其姊懷孕,反被姊勝。他心知姊姊胎中所懷必是智人,在胎中尚能託辯於母口,他日一旦出娘胎,必定舅不如甥,豈能無愧?於是他發奮圖強,前往南天竺,學外道十八經,勤讀四吠陀經典,日以繼夜,焚膏繼晷,以致無暇理髮剪爪,因而人皆稱之為長爪梵志。

    十六年後,學成歸國,欲找外甥辯論,姊姊卻說舍利弗早已隨佛出家。當時他很不屑地對其姊說:「這個瞿曇何德何能?能作我外甥的老師?」於是他前往佛前索甥。佛陀與他約定,若他能辯論獲勝,當送還舍利弗。他接受挑戰,於是先立下大前提:「我以一切法不受為宗。」佛陀輕輕地四兩撥千金,反問他:「你現在提出的這種見解是『受』還是『不受』呢?」他立即驚覺自己的主張有矛盾,因為若「受」是他的見解,則與自己立下的前提相違;若說「不受」,又哪來的前提呢?因而低首慚愧,對佛頂禮,決心追隨佛陀出家,三年內即通達三藏,佛陀當眾讚許他為如來聲聞弟子中四無礙智第一《見北傳雜阿含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二經》。

    佛陀本即具有「四無礙智」之德,少數如摩訶俱稀羅尊者等大弟子亦具備此德,然並非所有的如來弟子都具備,是以佛陀在本經中對其弟子解釋何謂「四無礙智」,並鼓勵大家以摩訶俱稀羅尊者為榜樣,培養此德。

選譯自北傳《增壹阿含經》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6/9/2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那時佛陀住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當時,世尊是這樣告訴比丘們的:「有四種辯才,是哪四種呢?所謂義辯、法辯、辭辯、應辯等四種。

    什麼是義辯?所謂義辯者,能通曉各種眾生所要傳達的意思,譬如對於天、龍、鬼神等眾生要表達的意思,皆能分辨通曉其義,這就是所謂的義辯。

    什麼是法辯呢?也就是能通曉及應用如來所說的十二部經,譬如:契經、祇夜、本末、偈、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合集、未曾有等等,以及各種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等等,諸法之真實,不可沮壞,可依法奉行,就是所謂的法辯。

    什麼是辭辯?也就是能對各類眾生的語言及文辭皆能通達,譬如:長短之語、男語、女語、佛語、梵志、天、龍、鬼神等之語言,或者阿修羅、迦留羅(註:大鵬金赤鳥)、甄陀羅(大蛇)等所說之語言,皆能隨彼根原與其說法,就是所謂的辭辯。

    什麼又叫做應辯?也就是當說法時,毫無怯弱,沒有畏懼,能令四部之眾心生和悅喜樂,就是所謂的應辯。

    我現在就這樣的教導你們,應當以摩訶拘絺羅尊者為榜樣。何以如此?因為拘絺羅具有此四辯之德,能與四部之眾適當的說法說。

   這四種辯才之德,如來本即具有,如我今日觀察所有弟子中,具有這四辯才者,沒有人能超越拘絺羅。是故,當求正方便,成就四辯才。就是這樣,諸比丘,當如此學習。」

    這時,諸比丘聽到佛陀以上所說的法,都心生歡喜,依法奉行。

(五)聞如是。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辯。云何為四。
所謂義辯.法辯.辭辯.應辯。
 彼云何名為義辯。所謂義辯者。彼彼之所說。若天.龍.
鬼神之所說。皆能分別其義。是謂名為義辯也。
 彼云何名為法辯。十二部經如來所說。
所謂契經.祇夜.本末.偈.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
合集.未曾有。及諸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
無漏法。諸法之實不可沮壞。所可總持者。
是謂名為法辯。 彼云何名為辭辯。
若前眾生。長短之語。男語。女語。佛語。梵志.天.龍.
鬼神之語。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彼之所說。
隨彼根原與其說法。是謂名為辭辯。
 彼云何名為應辯。當說法時。無有怯弱。無有畏懼。
能和悅四部之眾。是謂名為應辯。
 我今當教敕汝。當如摩訶拘絺羅。所以然者。
拘絺羅有此四辯。能與四部之眾廣分別說。
如我今日觀諸眾中。得四辯才。
無有出拘絺羅。若此四辯。如來之所有。是故。
當求方便。成四辯才。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