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世上的知名宗教莫不鼓勵人向善,佛教當然也不例外,但除了這一點重疊以外,便再也無相似之處,其中最大差別之一,便是「無我」論。

    在瞭解「無我」之前,我們必須先約略瞭解「我」這一個概念,以及印度當時九十六種外道思想背景。「我」它包含「自我」、「靈魂」、「自性」、「佛性」、「本體」、大乘佛教唯識宗主張的「阿賴耶識」、印度婆羅門教摩訶婆羅多聖典中的「梵我」....等。在印度當時各外道所主張的教義,概括而言不出兩種範圍:一是「常見」;另一是「斷滅」。所謂「常見」意即有一永恆不滅的「我」或「靈魂」亙古長存;所謂「斷滅」即指人死如燈滅,人間蒸發一般。上開兩種看法,以佛教的立場來說都是極端的「邊見」、「薩迦耶見」,統稱「邪見」,均為佛所不採,因其均是障礙解脫的絆腳石,是故佛陀捨棄極端的「常」、「斷」,改立中道「緣起」,教導他的學生應如實正觀五蘊無常,緣生緣滅。

    佛陀所謂的「無我」究竟何所指?

 其實,佛陀說的「無我」並不是否定我們當下的存在,譬如當「某甲」在打字時,的確有一個叫做「某甲」的人存在,但這個叫做「某甲」的人,並不是永遠都不變,不是都一直保持著那個當初在打字的「某甲」。這個「某甲」會老,可能會生病,甚至有一天終將死亡。這個「某甲」心想:「我不要老病死」,於是他可能窮盡一切管道方法去尋覓永生之道,但終究逃不出老病死的魔咒,「某甲」發現他竟然對自己的生與死無法作主,請問永恆不變的某甲在哪裡?

 這個「某甲」並不是自亙古以來就叫做「某甲」,這個「某甲」的名字是他父母親替他取的,這個「某甲」會有情緒變化,例如一天當中可能就已歷經了喜怒哀樂,上一秒鐘可能開心,下一秒鐘可能會生氣,「某甲」既然會有情緒變化,他決定遇到不順的人與事都不生氣,但他發現他沒法叫自己不生氣,又哪裡找得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某甲」呢?

 這個「某甲」的心思也是百變無常,不論有事沒事他心中的思想及念頭無一刻停歇。「某甲」決定自己今後不可再如此心猿意馬,但他發現像猿猴野馬般的心念根本就不鳥他,既然,「某甲」的心念如此善變無常,他又無法控制自己,又哪會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某甲」呢?

 又這個「某甲」有時不小心可能會說錯話,會做錯事。但大多時間都樂於行善,樂於修行,一天之中會吃飯,睡覺,洗澡,工作,上廁所,談戀愛,讀書,...「某甲」發現他無法逃避這些事,因為他背負著許多責任與義務,有諸多無奈,他不是「某甲」的主人,又哪有永恆不變的「某甲」呢?

 最後,這個「某甲」的眼睛看到美麗可愛的人、景、物,他因視覺而生愉悅,甚而著迷不捨;他的耳朵聽到讚美的言語或悅耳的歌聲音樂,他因聽覺而陶醉其中;他的舌頭嚐到美食,會因味覺而食慾大開;他的身體躺在舒適柔軟的大床,穿著高級華麗的衣物,觸碰心儀的異性,他會因觸覺而心曠神怡;他因前五種愉悅的知覺而生貪欲執著。也可能有一天,他暗戀上某個女孩,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對方根本不愛他,他因此傷心欲絕,終日行屍走肉,他想擺脫對方的倩影,可是他卻辦不到。相反,他若看到醜陋或討厭的人與物,聽到誹謗或噪音,吃到難吃的劣食,身體受到傷害,他可能會不舒服,因此生氣,會煩惱。這個「某甲」只想要保有那些令他快樂的外境與覺受,但他發現他 不但不能保有,甚至無法逃避令他不悅的外境與覺受,他根本不能作主,又哪有永恆不變的「某甲」呢?

 至於,會有一個「某甲」,那固然是集合眾多因緣業力所致,但真正導致業力的形成是「欲」,由「欲」衍生出「貪愛」、「憎恨」、「愚痴」、「執著」、「六入」、「六識」...乃至老病死。

    如果,我們有拔牙的經驗,我們或可將拔下來的智齒留下,擺在自己的面前,靜下心,正念專注,面對它好好的參一參(正思惟):

1、它是「我」嗎?

    這顆智齒以前長在我的身體裡,如今它被牙醫給拔了出來,它已經與我的身體分離了!!所以它不是「我」!!如果它是「我」,怎麼可能與「我」一分為二??它怎麼可能離開我的身體??

2、它是「我的一部分」嗎??

    !!它已經離開了我的身體,不再是我的一部分,它已經獨立成為一顆被拔下來的智齒,與我的身體沒有任何的關係。

3、這顆被拔下來的智齒中有另一個「我」嗎?

    沒有!!這顆智齒沒有任何的生命,沒有思想、感受,所以不可能有另一個「我」。

4、還是說....,在這顆智齒之外還有另一個「我」存在??

    不可能!!這種想法更無稽,純屬顛倒妄想。

    我們或許姑且可再藉由以下 常聽見的婚變事例來略窺「無我」的義理:

    一位少婦某日赫然發現自己一向深愛的老公竟然外面有了女人,這對她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她不斷問蒼天:「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天啊~!」她無法接受這項打擊,終日以淚洗面,甚至因而罹患憂鬱症,最終導致精神分裂。

    上開故事是大家常聽聞的社會事件,可能就發生在你我周遭之間。但我們在此不做任何價值評斷,也不去譴責這名少婦的老公。只想表達一項真理,那就是「無常」。

    所謂的「無常」就是「變」,它沒有「好」與「壞」的價值包袱。「昨日的璀璨亮麗,不代表明日閃亮依舊」,「好的」會過去,「不好的」一樣也會過去。沒錯!當事情一轉變,不如預期,我們就會認為非常理、非常態,而不能接受。

    但,「變」,才是常態。就算少婦的老公當著她的面與別的女人親熱,她一樣也得接受,並不是因為她的眼睛業障重,更不是她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而是因為事情發生就是發生了,感情變了就是變了。當初少婦的老公跟她在一起就是注定了有一天要先離開她;當然,也有可能是她先離開他。

    然而這名少婦仍然可以選擇她的人生,只要她能徹底認清、體會、了解並接受這個字.....「變」。

    不論是快樂或悲傷,完全是因為這個字;富貴與貧賤,也完全是因為這個字;生與死仍是因為這個字;愛與不愛,還是逃不出這個字。不能接受這個字,下一秒開始也就不用活了。

    少婦的老公有因有緣地闖進了她的人生,卻又緣盡緣滅的逕自離去。他不請自來,卻又倏忽離去。試問,對於這樣的人生過客,又何須悲傷?事實上,從一開始,誰也不屬於誰,一如例中的少婦,她的老公從來就不是她的,是她自認為是屬於她的,一旦她發現她的老公並非如想像中這般的愛她,她的自尊、信心與感情便會深受打擊,痛苦的不能自己。

    從來就沒有任何東西是「我」或「我所有的」。換言之,我們自己的身心本即是無常,是一種因緣聚合的暫時存有,我們的肉身、感受、情感、情緒、思想、觀念、信仰、行動、甚至是知覺意識等等身心活動,都是無常。相對的,我們所愛戀的對象又何嘗不是如此?大家都在瞬息萬變之中。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尚且不能保證對別人的愛能天長地久,那麼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對我們海枯石爛?是我們自己根深蒂固地的「我見」及「我執」在作祟。就是這個「我」,不願意讓「曾經」成為「過去」,不願意讓「過去」隨風而逝;就是這個「我」,恐懼未知,擔憂將來。明明是「無我」,但我們錯認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這就是「無明」,是「身見」,是「顛倒」。

    佛陀一再的告訴我們,萬事萬物不離緣聚緣滅,任誰也無法掌控誰,除非是我們自己願意被「欲貪」所束縛。

    當一個人存有以下的想法或觀念,例如:「我是一個男人」、「我是一個女人」、「我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我是藍」、「我是綠」、「我是xx身份」、「我是xx階級」、「我是xx人」....。魔王便能掌控此人,便能與此人溝通。換言之,我們的身心五蘊既然是因緣聚合的暫時存在,是故世間所謂的男人、女人、身份、地位、角色、省籍、種族、甚至是意識型態等等,都是因緣業力形成的暫時現象,如果誤以為真實,誤以為永恆不變,就是「我見」或「身見」;如果執著這樣虛無的東西不放手,就是「我執」,就是作繭自縛。

如果,我們還沒有解脫,那麼從無始以來我們就不只活過今生這一回,因為,我們曾有數不盡的過去生,還有無數的來世。所以,且讓我們好好把握當下,為自己的今生與未來負責。

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我們有時當人,有時當天神,有時當畜牲,有時當鬼,有時阿修羅,甚至有時還不幸淪入地獄。

就算我們有幸身而為人,也未曾一直固定生在某個國家或某個民族。我們有時富有,有時貧賤,有時美貌,有時醜陋,有時權貴,有時為奴,有時聰明,有時愚蠢,有時為男,有時為女........明白了輪迴的真相,我們又何必執著自鎖於狹隘的政黨或民族主義去跟他人勾心鬥角而做出十惡業呢?

執著於政黨、藍綠、種族、身份、民族主義....這些虛妄世俗的東西,都是一種身見,都是薩迦耶見,都是解脫的障礙,都是步入八正道門前的 巨大絆腳石。

經典中一開始都會出現「如是我聞」或「我聞如是」的用語,但問題是如果阿羅漢已證得無我,又何來「我聞」呢?又是誰在「我聞」呢?其實,佛陀並不是否定人的當下存在,只是這種存在是一種暫時的現象,是無常變易,是因緣聚合,不論是眼、耳、鼻、舌、身、意,皆莫不如此。一旦因緣變易或散去消失,整個情況便有所不同,這時的「我」已不再是原來的「我」,或者可以說下一秒的「我」也不再是上一秒的「我」,一切不過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只是一種因緣相續的現象罷了。也因此,才會有生老病死,才會有六道輪迴。

但是,不論是佛陀本人,辟支佛,或阿羅漢,在與人互動或交談時,還是會用「我」這個第一人稱來區別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這時的「我」,只不過是一種語言或概念罷了,並不是真的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真我」存在。

在《清淨道論》中記載了一段佛陀的正法聖教,這一段內容就是佛陀教我們以五蘊無我觀來滅除瞋火的修行方法:

有某外道修士在生某尊者的氣,佛陀問這位外道的修士:「朋友,你是一個離世出家的修行人,卻對此人如此的生氣。請你告訴我,你到底是對什麼東西在生氣?你是在對敵人的頭髮生氣?還是在對他身上的毛在生氣?還是對他的指甲在生氣?還是對他的頭髮裡以及其他部位的地大元素在生氣?還是對它們裡頭的水大、火大、風大等元素在生氣?

所謂的某某尊者也不過是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等的組合而已。

你是對這些組合體的哪一項因緣在生氣呢?

是對他的受蘊、想蘊、行蘊、還是識蘊在生氣呢?還是對他的某根、某塵、某識在生氣呢?

當一個人能做如上的觀照後,他的憤怒便失去了立足點,就好比尖錐上的一粒芥子,或是虛空中的一張圖畫一般,站不住腳了。

願以上揭如來的真實語,令大家的瞋怒蓋消除,瞋毒之根早日拔除。願大家能享有慈悲喜捨的喜、樂、與專注寧靜,速破身見並早日證得解脫涅槃。

    佛陀說「無我」,就是很明白直指沒有「我」這一個實體,也沒有相對應的「我所有」, 一切不過是「六根」對應外境的「六塵」所產生的「六識」,彼此間因緣聚合,緣起緣滅罷了,並非如外道所稱的「斷滅」或「虛無」。

    為何證初果的聖者不會再墮入惡道?那是因為他(她)已沒有「身(我)見」。

    眾生就是因為有「身(我)見」,很可能在今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下一生就變成了外道信徒,甚至反過來變成迫害佛教的天魔或惡人。

    眾生就是因為有「身(我)見」,今生很可能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孝子,但下一生就變成了一個犯下殺父、殺母的逆子。

    眾生就是因為有「身(我)見」,故而過去久遠以前所犯下的惡業,在未來際因緣成熟時就有可能成熟受報。

    眾生就是因為有「身(我)見」,故而必須生生世世不斷生死輪迴∼

    眾生就是因為有「身(我)見」,即使貴為轉輪聖王、帝釋、梵天王,一旦福報消盡,依然有可能會因過去的惡業墜入惡道∼

    最後,佛法的「無我」的重點與中心思想不外乎以下三點:

一、五蘊乃諸多因緣組合的暫時存在體

二、五蘊乃緣起緣滅的生滅生命現象,非永恆不變的實體,因此並沒有所謂的「自性」、「靈魂」、「佛性」、「阿賴耶識....

三、「無我」是指不可掌控,例如人人都想青春永駐,可事與願違;人人都怕死,不想死,可人生自古誰無死?連佛陀也不例外,等等等....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認為鬼魂就是靈魂,是一種精神存在,沒有肉體。但,這也是世人的一種迷思與邪見,就佛教的觀點,鬼魂是一種「有情」(眾生),依其上一世或多生以前的惡業因緣化生的名與色,但祂們一樣有「名」、「色」、「識」三者的存在,也有物質的存在,也就是祂們也有色蘊,只不過祂們的色蘊是以四大元素中的「風大」為主,其他如「水大」、「火大」、「地大」都非常的稀少,不像人類是以肉眼可見的粗糙「地大」與「水大」為主幹,因此傳說中鬼魂出現時多會起陣陣「陰風」,而且四周圍的溫度下降變冷。

    總之,「名」、「色」、「識」三者一定要相互依存才有意義,缺一不可,但「名」、「色」、「識」三者都不是「我」或「我所」。

    「無我」論很難以世間文字精準描述,本單元蒐羅選譯諸多佛陀在世時闡釋「無我」的重要及精彩經文,歡迎有智法友點閱研究。

∼誠願正見、正法常住世間∼

版主喬正一謹誌於給孤獨園林

2009/6/292030於台灣台

◎阿羅漢死後去哪裡 ◎六生喻經 ◎有我假名
◎五蘊十問 ◎緣起法及緣生法 ◎尋找自己
◎無我、無我所 ◎無明 ◎從無我淺談「憂鬱症」
◎中陰身與意生身 ◎緣起法 ◎自作自受與他作他受
◎五陰熾盛 ◎無我的比喻 ◎二十種身見
◎佛與魔的對話 ◎闡陀經 ◎頗求那經
◎識蘊種子喻經 ◎我見經 ◎無明我見經
◎身見經 ◎初果與凡夫的區別 ◎阿難說破我見經
◎關於初果的一些疑義 ◎尼犍之子經(雜阿含版) ◎尼犍之子經(增壹阿含版)
◎差摩比丘病癒經 ◎拍手喻經 ◎身受心不受經
◎第一義空法經/增壹阿含 ◎第一義空法經/雜阿含版 ◎從無我來看朱秀華借屍還魂
無我與失戀 ◎從無我看「山道猴子的一生 ◎我勝、我等、我劣(一)
◎我勝、我等、我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