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要行的正才能教導他人。智者珍惜個人的淨化

158

第一將自己,安置於正道,

然後教他人,賢者始無過。

註解

要教導他人,首先要建立自己賢良的品德,以自己為表率,樹立榜樣,這樣才有資格教導他人。

身行而後教――優婆難陀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一名來自釋迦族的比丘優婆難陀(Upananda)尊者,由於他善於演說,深得民心,因此被尊稱為釋迦之子(Sakyaputta)。

    優婆難陀尊者是一位善言宣教者,他經常教導他人不要貪心,不要過份需求,還經常討論滿足感、節儉和修行的功德,可是他自己從不實踐他自己所教的學問,他拿走所有信徒供養的袈裟和其他必需品。

    有一回,優婆難陀尊者在雨季前到某個村子的修行道場,一些年輕的比丘被他的口才給吸引住,而留他在道場裡度過雨季,優婆難陀問及他們在雨季時能獲得多少件袈裟的供養,比丘們回答說每人獲得一件,因此他不打算在那兒逗留,他留下一雙拖鞋,然後到另一處道場去;到了另一處道場,優婆難陀尊者也提出同樣的問題,當比丘們告訴他能獲得兩件袈裟的供養時,他留下水杯;然後到另一間寺院去,當他知道只能獲得三件袈裟的供養時,他留下水壺,然後離開;到那每人可獲得四件袈裟供養的道場時,他便決定在那兒度過雨季。

    雨季過後,他帶著四件袈裟到留下水壺的道場領取屬於自己的一份供養──三件袈裟;然後又到留下水杯的那處道場,領取兩件袈裟;然後繼續回到留下拖鞋的道場領取那一件袈裟。

    途中,他遇見兩名年輕比丘為兩件袈裟和一床名貴的絲織被單而爭吵,他們誰都不願意妥協,於是請優婆難陀尊者為他們仲裁,優婆難陀尊者分配給他們一人一件袈裟,而自己卻拿走那床名貴的絲織被單作為自己仲裁的酬勞,兩名年輕比丘對此深感不滿,可是卻無可奈何,於是在祇陀園的午餐開示會上,他們向佛陀投訴了這件事情,佛陀嚴苛的譴責了優婆難陀尊者的不當行為,並對在場的所有比丘開示說:「比丘們,一個教導他人者,應先教導自己,並實踐自己所教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