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親近阿姜曼的學生所述,阿姜曼是近代修持毘婆舍那禪觀vipassanā最成功、也是最值得受到推崇與景仰的一位大師。他在教授深入的佛法精髓時,極具權威與說服力,所以他的學生對於他在證果方面已達最高的成就這一點,一點都不懷疑。他在泰國的各個地區,都有為數極多且非常忠實的比丘與在家人追隨他修行。此外,他在寮國(Laos)也有許多的信徒,當地的比丘和在家人也都非常尊敬他。

他的一生從早期的在家生活,到後來長期獻身於佛教,以及最後圓寂的那一天,都是無與倫比。現今,世間任何珍寶都難以衡量如此清淨無暇又卓越的一生。

阿姜曼出生在一個傳統的佛教家庭,生日為一八七〇年(泰曆羊年)一月二十日星期四,出生地為今日泰國的烏汶府(Ubon RatchathaniKhongjiam地區的一處名叫Khambong的村落。他的父親名叫康端(Khamduang),母親叫珍(Jun),他們一家人姓Kaenkaew。在八個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大。當他圓寂時,只剩下兩個兄弟姐妹還在世。孩提時的阿姜曼身材不高,皮膚白皙,有與生俱來的敏捷、活力、聰穎及機智等優秀的特質。十五歲還是青少年的時候,他加入當地的僧團,成為一名沙彌[i],在僧團裡他能異常快速地背誦經典,從此開啟了學習佛法的熱忱。他很有親和力,且個性隨和,從不會給老師或其他人製造麻煩或帶來困擾。

出家生活的兩年後,父親要求他脫下僧袍還俗回家幫忙家務。沒辦法,礙於現實,他不得不妥協。然而,他對出家生活是如此的熱愛,他深信將來有一天一定會再重新穿上僧袍。穿著袈裟時的美好回憶在腦海中一直未曾褪色。因此,他下定決心要盡早再度加入僧團。這種強烈的使命感,無疑是來自於一種堅定的信念。這份信念深植於他的內心,已經成為他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佛教則稱之為已深種在心田的「信根」saddhā

二十二歲那一年,他很想回到僧團,基於這份渴望,辭別了雙親,父母親也不想阻撓他,甚至他們內心也希望有一天兒子能再次出家,因此同意了他的請求。為此,他們資助他出家時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一八九三年一月十二日這一天[ii],在烏汶府的 Liap受比丘戒。

亞利亞卡威尊者(Venerable Ariyakawi)是戒和尚,可魯悉達長老(Phra Khru Sitha)為羯摩師,可魯普拉傑烏伯根長老(Phra Khru Prajuk Ubonkhun)為教授師。[iii]法名為布利達陀(Bhūridatta[iv]。受戒後,便留在阿姜紹所創立的Liap內觀中心修行。

   


註釋:

[i] 要成為一名具足戒的比丘,年齡最低門檻是二十歲。而低於二十歲的男孩可以成為沙彌。沙彌必須剃度,穿著土褐黃的僧伽梨,並遵守基本的沙彌十戒。

[ii] 根據傳統的泰國曆法,是西元前二四三六年。

[iii] 戒和尚,指為比丘剃度並主持出家儀式的親教師。羯磨師,指讀羯磨文,引導新比丘懺悔業障的阿闍梨;教授師則是為新比丘講說戒法、威儀、儀軌等的阿闍梨。

[iv] 布利達陀是佛陀過去累生當菩薩圓滿修持十波羅蜜最後十世中某一生的名字。在菩薩成佛前的最後一生逆推回算前第五生之中,菩薩曾轉生為一條大龍,也許是龍王,當時他的名字就叫做布利達陀(意思是:大地的禮物)。由於他厭倦地底下龍的生活,有一天他竄出地面,卻不幸被捕蛇人給捉住,捕蛇人逮到機會,想在當地國王的面前玩蛇表演,趁此機會出名並大撈一筆。雖然菩薩可以用他的神通瞬間毀了這名捕蛇人,但他珍惜戒律勝於一切,他抑制了自己的憤怒,按照捕蛇人的命令行事,堅持忍辱。因此,他圓滿了忍辱波羅蜜

 因為和菩薩有關,使得布利達陀這個名字變得非常吉祥殊勝,這很可能就是阿姜曼的導師選擇這個名字的原因。

  根據一些巴利註釋,bhūri(布利) 也等於paññā(智慧),也因此,布利達陀可能也可以解釋成「智慧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