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天(一)

 

 

本經是佛陀在《正法念處經》中開始提到三十三天的首部曲,經中提到持戒可分上中下三種等級,其果報也有差別。布施而不持戒是無法生天,就算同樣是持戒,但心態、動機是否純正、清淨,都會造成未來的果報有很大的差別。佛陀在經中一開始很仔細地說明持戒的心態有哪些,例如:有三種持戒的態度:一、缺戒;二、不缺戒;三、一切缺戒。所謂缺戒者,是指一開始認真精進持戒,但後來開始懈怠放逸,經不起誘惑而破戒,這種情形就叫做缺戒。所謂不缺戒者,是指從一開始,中間階段,到後來,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都認真不放逸,努力持戒,這就叫做不缺戒。至於所謂一切缺戒者,是指跟隨諸外道而受齋戒,例如邪見殺生,這就叫做一切缺戒。

又另有三種持戒的情形:一、少分戒,二、多分戒,三、盡受戒。所謂少分戒者,是指僅持一戒;所謂多分戒者,是指五戒中僅持二條戒,或八戒中僅持五或七條戒,總之就是持戒不全。至於所謂盡受戒者,是指持全一切的戒律。

本篇經文彌足珍貴,願有心持好戒律的法友,能善加仔細閱讀,並仔細地內正思惟。

選譯自北傳《正法念處經》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佛陀說:「比丘們,我們現在來談持戒。如果持戒的時候不具智慧,依然不得生天。你們仔細地聽好,一般持戒嚴謹的人雖得生於天界中,享受天界的福報快樂,但若持戒的人有智慧,當他天界的壽命已盡的時候不會下墮惡道。」

「比丘們,你們可知什麼樣的戒律,又是哪幾種戒律,可生於天界之中?基本上,有七種戒,可化生於天界中。戒律有上中下之別,如果僅持不殺生戒,則可生於四天王天善處;如果是持不殺、不盜戒,可轉生至三十三天;若持不殺、不盜、不行邪婬,來生可至夜摩天;若是持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戒,來生可至兜率陀天。凡受持世間道德規範,信奉佛戒,持守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戒,來生可至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

「比丘們,你們仔細地觀察戒德善業繫諸眾生,能令眾生轉生至天界中。凡眾生能受持不殺戒,得轉生至四天王天善處,這樣的天神其容貌身材、 權勢、富貴、壽命在四天王天諸神中都是第一。若是受持不殺、不盜戒,來生可至三十三天,容貌身材、權勢、富貴、壽命不但比四天王天諸神更好,還勝過其他三十三天諸神。若受持不殺、不盜、不婬等三戒,親近多修習,來生可至夜摩天,其容貌身材、 權勢、富貴、壽命都勝過三十三天諸神。如果再加上對三寶有堅定及清淨的信心與多聞的智慧,來生可至兜率陀天,其容貌身材、權勢、富貴、壽命都勝過夜摩天諸神。若是持守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來生可至化樂天,其容貌身材、 權勢、富貴、壽命都勝過兜率陀天諸神。若是持守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來生可至他化自在天,其容貌身材、 權勢、富貴、壽命都勝過其餘欲界諸神,而且不會受天魔波旬的權勢神力所控制,亦不會去驅使天魔騷擾阻礙佛教的修行人。」

「比丘們,你們應當明白業力果報的因果關係,仔細觀察得生於天上的微細善因。比丘們,持戒背後的動機及思心,才是導致戒德是否清淨的主因,因此可分為上中下三種戒,未來的果報自也不同。比丘們,眾生持戒能轉生至六欲天的因緣,是因為動機純正及心態清淨的緣故,故而其善業也殊勝。」

「比丘們,你們仔細地觀察,世間有二種戒:一、自生,二、從他。所謂自生者,即自性能持,也就是自律,戒德已成為其價值觀、人格特質、習慣的一部份;所謂從他者,即和合而生,也就是他律,是指行為受到外在戒條的規範及約束。」

「戒還有二種:一、在家,二、出家。在家戒者,即所謂的五戒。而出家戒者,即持解脫戒。」

「還有二種戒,所謂一行戒及非一行戒。一行者,也就是所謂僅持守一條戒律而已;而非一行者,是指有的人受持二條戒,有的受持三條戒。」

「另有二種戒,一、久時,二、不久時。所謂久時者,是指盡形壽終生護守戒律。所謂不久時者,是指不認真且隨心所欲,僅隨自己的能力及意志力持戒。」

「復有二種戒:一、有垢,二、無垢。所謂有垢戒者,指其動機有垢染,只是為了欲求生天,其果報也僅止於天界中。而所謂無垢戒者,是指持戒的目的志在解脫,沒有垢染,則未來可至於涅槃。」

「又有二種戒:一、世間戒,二、出世間戒。所謂世間戒者則有流動,也就是說世間的道德價值觀是隨著時空環境因緣的變化而改變,例如過去古代認同一夫多妻,但現代則不認同;而所謂出世間戒則不會隨著時空環境而改變,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例如:在家人的五戒、八戒、十善。」

「復有二種戒:一、自護,二、護他。所謂自持戒者,名曰自護。所謂他護者,令他住於世間染戒。」

「復有二種戒:一、止,二、作。所謂作者,指成就諸行(譯按:諸行是苦),仍流轉於輪迴生死。所謂止者,知因知緣,而不進學(無學),也就解脫輪迴。」

「復有二種戒:一者智攝,二者施攝。所謂施攝,是指以布施攝戒,就是以布施配合持戒,可得大富樂;所謂智攝,是指以正智配合戒律,可得至涅槃。」

「復有二種戒:一、內行,二、外行。所謂外行者,是指外在身體的行為,如不殺、不盜、不邪淫等清淨,但內心仍有雜染。所謂內行者,是指心口意清淨。」

「復有二種戒:一、修習,二、不習。所謂修習者,是指持戒的人不只是在今生才持戒,他已於過去無量世以來就已修習持戒。所謂不習者,是指僅今生一世持戒。」

「比丘們,你們可以再觀察微細的戒律的差別。例如還有三種持戒的情形:一、少分戒,二、多分戒,三、盡受戒。所謂少分戒者,是指僅持一戒;所謂多分戒者,是指五戒中僅持持二條戒,或八戒中僅持五或七條戒,總之就是持戒不全。至於所謂盡受戒者,是指持全一切的戒律。」

「還有三種持戒的差別:一、愛,二、不愛,三、自性愛。所謂愛者,即指貪愛,為了財富利益的緣故,而受禁戒。所謂不愛者,是指厭苦,例如因疾病之苦,為求健康之故而受禁戒。所謂自性者,是指發自內心樂於淨行,這種持戒的功德最為殊勝。」

「復有三種持戒的態樣:一、禪行戒,二、無禪戒,三、離惡戒。所謂禪行戒者,是指為了修持世間的四禪八定,乃至入於城邑聚落,因為常修禪定而持戒。所謂非禪戒者,是指離禪行戒(不修禪定而持戒)。所謂離惡戒者,是指害怕遭到各種惡報,因此捨惡而不為。例如有人因酒醉而行不善業,有智之人見其後患,因而斷酒不飲。」

「復有三種持戒的態樣:一、諂曲戒,二、不諂曲戒,三、性善戒。所謂諂曲戒者,是指內心動機垢染不淨,這種持戒僅能獲得稀少的果報。所謂不諂曲戒者,是指內心安住於戒德之上,正直平靜,這種持戒的心態可得大善果報。所謂性善戒者,是指若心態增上則得大果,若心劣弱,其果報則微小。」

「復有三種持戒的態樣:一、因緣持,二、非因緣持,三、法不應作。所謂因緣持者,是指有因緣故,才護持禁戒。所謂非因緣者,是指不是基於特殊的因緣才持戒。所謂不應作者,是指自己因出生於名門世家,或富貴人家,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自己的一言一行,因動見觀瞻,易遭人議論,不論是為了自己或家族的名譽,都是不得已才持戒。所謂從緣持戒者,例如因為受到佛陀等大善知識的教化啟發而持戒,因其動機純正,故而最為殊勝,其善果報亦大。而無緣持戒,其果報微小,因為持戒的人不識因緣果報的緣故。至於不應作者,是為了博得世間的善名才持戒,其果報亦小,這樣的人其果報至多是來生仍投生於人間。」

「復有三種持戒的態度:一、畏師,二、非畏師,三、畏於惡道。所謂畏師(因害怕老師責罰)持戒,是最下等的持戒態度。而非畏師持戒,則名為中等持戒。若是畏惡道(害怕墮入惡道)持戒,才是最上等的持戒。」

「復有三種持戒的態度:一者自持戒,但不教他人持戒;二、自行教人;三、於他行捨。」

「復有三種持戒的態度:一、缺戒;二、不缺戒;三、一切缺戒。所謂缺戒者,是指一開始認真精進持戒,但後來開始懈怠放逸,經不起誘惑而破戒,這種情形就叫做缺戒。所謂不缺戒者,是指從一開始,中間階段,到後來,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都認真不放逸,努力持戒,這就叫做不缺戒。至於所謂一切缺戒者,是指跟隨諸外道而受齋戒,例如邪見殺生,這就叫做一切缺戒。」

原文/

復次比丘。觀於持戒。若有離於持戒智慧。不
得生天。彼以聞慧。見持戒者生於天中。受天
快樂。以有智故。命終退時。不墮惡道。以何等
戒。有幾種戒。生於天中。以何相生。見七種
戒。化生天中。有上中下。不殺生戒。生四天
王處。不殺不盜。生三十三天。不殺不盜不行
邪婬。生夜摩天。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
兩舌惡口綺語。生兜率陀天。受世間戒。信奉
佛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口綺
語。生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亦如是。比丘如是。
觀於戒業。繫諸眾生。上生天中。云何持戒。生
於何處。彼以聞慧。見此眾生。受不殺戒。生四
天處。身量色力。富命第一。若受不殺不盜
戒。生三十三天。身量色力。富命轉勝。若受不
殺不盜不婬。親近修習生夜摩天。身量色力。
富命轉勝。信智勝故。生兜率陀天。身量色力。
富命轉勝。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
口綺語。生化樂天。身量色力。受樂富命。轉勝
於前。受持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
口綺語。生於他化自在天中。身量色力。壽
命富樂。勝於餘天。非魔波旬自在所使。亦不使魔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微細因生於天上。彼
見思心。為勝戒因。上中下戒。生六欲天。心勝
業勝。生於六天。以心勝故生處亦勝
復次比丘。觀戒幾種。彼見世間。有二種戒。一
者自生。二者從他。自生者。自性能持。從他
者。和合而生。復有二種戒。一者在家。二者出
家。在家戒者。所謂五戒。出家戒者。持解脫
戒。復有二種戒。謂一行戒。非一行戒。一行
者。所謂一戒。非一行者。或受二戒。或持三
戒。復有二種。一者久時。二不久時。久時者。
盡形護戒。不久時者。隨心所要。隨力持戒。復
有二種。一者有垢。二者無垢。有垢戒者生於
天中。無垢戒者。至於涅槃。復有二種戒。一者
世間戒。二者出世間戒。世間戒者則有流動。
出世間戒則無流動。復有二種戒。一者自護。
二者護他。自持戒者。名曰自護。他護者。令
他住於世間染戒。復有二種。一者止。二者作。
作者。成就諸行。轉於生死。止者。知因知緣。
而不進學。復有二種。一者智攝。二者施攝。布
施攝戒。得大富樂智所攝戒。得至涅槃。復有
二種。一者內行。二者外行。外行者。依於淨
身。內行者。心口意淨。復有二種。一者修習。
二者不習。修習者。已於無量世來修習。不習
者。一世持戒。如是比丘。觀如是等無量二

復次比丘。觀微細戒。有幾種戒。比丘觀戒。復
有三種。一者少分戒。二者多分戒。三者盡受
戒。少分戒者。持於一戒。多分戒者。或持二
三。盡受戒者。持一切戒。復有三種。一者愛。
二者不愛。三者自性愛。愛者。為財利故。
而受禁戒。不愛者。疾病故而受禁戒。自性
者。自性淨行。此功德勝。復有三種戒。一者禪
行戒。二者無禪戒。三者離惡戒。禪行戒者。修
世間禪。乃至入於城邑聚落。而常修禪。非禪
戒者。離禪行戒。離惡戒者。恐遭眾惡。捨之不
為。如人醉酒。行不善業。智人見之。斷酒不
飲。復有三種戒。一者諂曲戒。二者不諂曲
戒。三者性善戒。諂曲戒者。垢染不淨得少果
報。不諂曲戒者。得大果報。性善戒者。若心增
上則得大果。若心劣弱其果則小。復有三種。
一者因緣持。二非因緣持。三者法不應作。
因緣持者。有因緣故。護持禁戒。非因緣者。無
緣持戒。不應作者。生於大姓所不應作。護種
姓故。復次從緣持戒者。為得佛故。以思勝故。
其果則大。無緣持戒。其果則小。不識果故。
不應作者。求世名故。其果亦小。生於人中。復
有三種。一者畏師。二非畏師。三者畏於惡道。
畏師持戒名下持戒。非畏師持戒名中持戒。
若畏惡道名上持戒。復有三種。一者自持戒。
而不教人。二者自行教人。三者於他行捨。復
有三種。一者缺戒。二者不缺戒。三者一切缺
戒。缺戒者。初善持戒。後則破戒。是名缺戒。
不缺戒者。初中後時。常善持戒。是名不缺戒。
一切缺戒者。會諸外道。而受齋戒。邪見殺生。
是名一切缺戒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