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與《雜阿含經》第1330經、《別譯雜阿含經》第329經、《小部/優陀那經》第34經《Yakkhapahārasuttaṃ》等諸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佛陀所教授的八正道裡有一項叫做「正定」,佛陀很重視禪定的功用,禪定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本篇經文是佛陀解釋禪定的力量可保護修行人免於被火燒、刀杖砍殺、大水淹沒等災難的傷害。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四十五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8/5/11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21/2/26元宵節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一起暫時住在古印度的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林之中。當時,舍利弗尊者獨自一人住在耆闍崛山中,就在舍利弗尊者縫補破衣的時候,有一萬名來自梵天國的梵天神出現在舍利弗的面前向他跪地頂禮,並圍遶在尊者身旁侍候服務,然後一起對尊者誦出以下的偈語:「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等今不得  為依何等禪」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我們這些高級的天神,全都皈依人間的聖者,我們雖然都是來自於初禪天的天神,全身遍享禪定的喜樂,但仍不得、不及、也不知尊者的禪定為何,可否請尊者進入深奧莫測的禪定?

    舍利弗默然應許,這一萬位天神便頂禮尊者,隨後消失離去。

    就在天神們離去不久,舍利弗便進入金剛三昧(禪定)。

    這時空中有二名夜叉厲鬼,他們的名字一個叫做伽羅,另一個則叫做優婆伽羅。他們都是欲界天四大天王中北方毘沙門天王的使者,他們正巧因公事前往毘留勒天王那裡欲討論人間及天上發生的大事。

    這二名厲鬼從虛空經過,從空中遙見舍利弗正盤腿結加趺坐,正念繫念在前,意寂然定。伽羅鬼很討厭舍利弗,便對另一名鬼炫耀說:「你相不相信我可以用拳頭打碎這名沙門的頭。」

    另一名優波伽羅鬼聽後嚇一大跳,趕緊勸阻:「你千萬不要做傻事,這名沙門的品德崇高,毫無瑕疵可指,且有不可思議的神通,他的名字叫做舍利弗,在佛陀的弟子中,可謂聰明高才,無人能出其右,他被佛陀譽為智慧第一。如果你膽敢傷害他,必將生生世世,受苦無量。」

    但伽羅鬼不相信,不理會勸告,仍執意欲毆打舍利弗,優波伽羅鬼感到很無奈,祇好對他說:「既然你不聽我好言相勸,欲一意孤行,我也沒辦法了。你就留在這裡吧,我要先走了。但你要記住,各人造業各人擔,你必須為你犯下的惡行承擔未來恐怖的惡果。」

    伽羅鬼根本不相信因果業報,他還譏笑對方膽小,笑問:「難道你是在怕這個沙門嗎?」

    「沒錯,我真的很怕。假設你真的動手毆打此沙門,一定會颳起暴風疾雨,大地一定會因此發生地震,並分裂為二,諸天神也會因此驚動。又因大地的振動,也會連帶使四大天王嚇一大跳,屆時四大天王一定會知道是我們在搞鬼而嚴懲我們。」

    但惡鬼根本不在乎,也不相信。善鬼只好趕緊離去,以免株連罪己,惹禍上身。

    惡鬼便出手垂打舍利弗的頭,但舍利弗卻安然無恙。就在此時,天地大動,四方突然颳起暴風疾雨,大地果然一分為二,惡鬼立即從空中全身墜入地獄中。

    這時,舍利弗剛從三昧禪定中出定,整理好身上的衣服,走下耆闍崛山,前往竹林精舍。

    他來到佛前,頂禮後,便坐在一旁。

    佛陀慰問舍利弗:「你今天的身體有無感到不舒服嗎?」

    舍利弗說:「我還好,沒有病痛。只是頭好像有點痛。」

    佛陀解釋:「那是因為剛才伽羅鬼以拳頭毆打你的頭。那名惡鬼力大無窮,假若他徒手拳擊須彌山,須彌山便會一分為二,現在這名惡鬼已因他自己的惡行,正自食惡果,他已全身墜入地獄的最深處阿鼻地獄中。」

    佛陀又對其他比丘們說:「真是非常的奇特,金剛三昧禪定的力量竟然如此不可思議,能保護舍利弗不受到傷害,就算是能擊破須彌山的力道,也無法撼動舍利弗的些許毫毛。

    比丘們,在距今數不清的年代以前,也有一位佛陀,名叫拘屢孫佛,他也有二位大弟子,一位名叫等壽,另一名叫大智。他們分別被譽為智慧第一及神通第一,一如今日的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乾連是神通第一。

    當時那二位大比丘都已得金剛三昧,有一次智慧第一的等壽比丘在閑靜之處入金剛三昧,正巧有許多牧牛人及牧羊人看見他獨自靜坐,有如木雕,毫無氣息。他們誤以為等壽比丘已經死掉了,便打算替等壽比丘火葬,於是拿許多乾草堆在等壽的身旁放火焚燒。

    等大火升起後,這些人便以為比丘應該會被火化,於是各自離去。沒想熊熊大火竟然未傷到該比丘些許毫毛,第二天一早,等壽比丘便從三昧出定,整理衣服,若無其事地起身離去。

    等壽比丘持著缽,走入村中乞食。那些替他火葬的人一見他在村中乞食,都嚇壞了,誤以為比丘死後重生。但那些村民並不瞭解,事實上是比丘的金剛三昧保護了他。

    比丘們,金剛三昧的力量真的非常不可思議,能使大火不燒,刀斫不入,洪水不漂,不為他人所傷害。比丘們,你們應當都以舍利弗為榜樣,尋求正確的禪修方法,修行金剛三昧。」

    佛陀接著又當眾大力讚揚舍利弗尊者,佛陀說:「比丘們,我告訴你們,舍利弗的智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他擁有大智、分別廣智、無邊智、捷疾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他少欲知足,樂於寧靜,勇猛精進,正念專注,心不散亂,戒德成就,禪定成就,智慧及解脫見慧成就,個性溫和,與人無爭,悲愍一切眾生,然熾正法,為人說法,毫不厭倦。」

    這時,佛陀便說以下的偈語:「

十千諸天人  盡是梵迦夷

自歸舍利弗  於靈鷲山頂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今不能知  為依何等禪

如是弟子花  莊嚴佛道樹

  如天晝度園  快樂無有比」

    上開偈語中的弟子花,是指舍利弗比丘,而佛樹是指佛陀,偈語的大意是說:佛陀就如大樹一般,能覆蓋一切眾生,為眾生遮蔭納涼,而舍利弗就如同佛樹上所開的花,能美化佛樹。

    所有的比丘聽到佛陀這麼說,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
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
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屏猥之處。補納故衣。
爾時。有十千梵迦夷天從梵天沒。
來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各圍遶侍焉。
又以此偈而歎頌曰。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等今不得  為依何等禪
是時。十千梵迦夷天說此語已。
舍利弗默然可之。爾時。諸天以見舍利弗默然可已。
即禮足退去。諸天去未遠。
舍利弗即入金剛三昧。 是時有二鬼。一名伽羅。
二名優婆伽羅。毘沙門天王使遣至毘留勒天王所。
欲論人.天之事。是時。二鬼從彼虛空而過。
遙見舍利弗結加趺坐。繫念在前。意寂然定。
伽羅鬼謂彼鬼言。
我今堪任以拳打此沙門頭。 優波伽羅鬼語第二鬼曰。
汝勿興此意打沙門頭。所以然者。此沙門極有神德。
有大威力。此尊名舍利弗。
世尊弟子中聰明高才無復過是。智慧弟子中最為第一。
備於長夜。受苦無量。 是時。彼鬼再三曰。
我能堪任打此沙門頭。 優波伽羅鬼報曰。
汝今不隨我語者。汝便住此。吾欲捨汝去此。
 惡鬼曰。汝畏此沙門乎。 優波伽羅鬼曰。
我實畏之。設汝以手打此沙門者。
此地當分為二分。正爾。當暴風疾雨。地亦振動。
諸天驚動。地已振動。四天王亦當驚怖。
四天王已知於我等。不安其所。 是時惡鬼曰。
我今堪任辱此沙門。善鬼聞已。便捨而去。 時。
彼惡鬼即以手打舍利弗頭。是時。天地大動。
四面有暴風疾雨。尋時來至。地即分為二分。
此惡鬼即以全身墮地獄中。爾時。
尊者舍利弗即從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闍崛山。
往詣竹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
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體無有疾病乎。
 舍利弗言。體素無患。唯苦頭痛。 世尊告曰。
伽羅鬼以手打汝頭。若當彼鬼以手打須彌山者。
即時須彌山便為二分。所以然者。
彼鬼有大力故。今此鬼受其罪報故。
全身入阿鼻地獄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甚奇。甚特。
金剛三昧力乃至於斯。
由此三昧力故無所傷害。正使須彌山打其頭者。
終不能動其毫毛。所以然者。比丘聽之。
於此賢劫中有佛。名拘屢孫如來.至真.等正覺。
彼佛有二大聲聞。一名等壽。二名大智。
比丘等壽。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
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乾連神足第一。
爾時。等壽.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剛三昧。
當於一時。等壽比丘在閑靜之處。入金剛三昧。
時。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
見此比丘坐禪。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今日以取無常。
是時。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諸草木。
[
/]比丘身上。以火燒已。而捨之去。 是時。
等壽比丘即從三昧起。正衣服。便退而去。是時。
比丘即以其日。著衣持缽。入村乞食。時。
諸取薪草人見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謂言。
此比丘昨日以取命終。我等以火焚燒。
今日復還活。今當立字。字曰還活。
若有比丘得金剛三昧者。火所不燒。刀斫不入。
水所不漂。不為他所中傷。如是。比丘。
金剛三昧威德如是。今舍利弗得此三昧。
舍利弗比丘多遊二處。空三昧.金剛三昧。是故。
諸比丘。當求方便。行金剛三昧。如是。比丘。
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教汝。
如舍利弗比丘。比丘智慧.大智.分別廣智.無邊智.
捷疾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少欲知足.
閑靜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
智慧.解脫見慧成就.柔和無爭.
去惡辯了.忍諸言語.歎說離惡.常念去離.
愍念生[/].然熾正法.與人說法無有厭足。 爾時。
世尊便說此偈。
 十千諸天人  盡是梵迦夷
 自歸舍利弗  於靈鷲山頂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今不能知  為依何等禪
 如是弟子花  莊嚴佛道樹
 如天晝度園  快樂無有比
弟子華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所以然者。
此人則能莊嚴佛樹。道樹者。即如來是也。
如來能覆蓋一切眾生。是故。比丘。
當念勤加勇猛精進。如舍利弗比丘。如是。比丘。
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雜阿含133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住耆闍崛山中。
  時,尊者舍利弗新剃鬚髮。
  時,有伽吒及優波伽吒鬼,優波伽吒鬼見尊者舍利弗新剃鬚髮,語伽吒鬼言:
  「我今當往打彼沙門頭。」
  伽吒鬼言:
  「汝,優波伽吒!莫作是語,此沙門大德、大力,汝莫長夜得大不饒益苦。」
  如是再三說。
  時,優波伽吒鬼再三不隨伽吒鬼語,即以手打尊者舍利弗頭。
  打已尋自喚言:
  「燒我,伽吒!煮我,伽吒!」
  再三喚已,陷入地中,墮阿毘地獄。
  尊者大目揵連聞尊者舍利弗為鬼所打聲已,即往詣尊者舍利弗所,問尊者舍利弗言:
  「云何,尊者!苦痛可忍不?」
  尊者舍利弗答言:
  「尊者大目揵連!雖復苦痛,意能堪忍,不至大苦。」
  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言:
  「奇哉!尊者舍利弗真為大德、大力,此鬼若以手打耆闍崛山者,能令碎如糠糟,況復打人而不苦痛?」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尊者大目揵連:
  「我實不大苦痛。」
  時,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共相慰勞。
  時,世尊以天耳聞其語聲。
  聞已,即說偈言:
  「其心如剛石,堅住不傾動,染著心已離,瞋者不反報,若如此修心,何有苦痛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別譯雜阿含329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爾時,尊者舍利弗、大目犍連在靈鷲山。
  時,舍利弗新剃髮竟,晨朝早起,正身端坐,以衣覆頭。
  當于彼時,有二夜叉,一名為害,二名復害。
  爾時,復害見舍利弗,語為害言:
  「我於今者,欲以拳打剃頭沙門。」
  為害答言:
  「而此比丘有大神德,汝勿為此長夜受苦。」
  第二、第三亦如是諫。
  復害故欲以拳打舍利弗,以不用其所諫曉故,乃至以身躬自抱捉。
  爾時,復害惡心熾盛,雖聞他諫,乃至抱捉,都不從順,即以拳打舍利弗頭。
  既打之已,復害夜叉語為害言:
  「今打比丘,便為燒煮於我,汝今應當救拔於我。」
  作是語時,地自開裂,現身陷入無間地獄。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去舍利弗坐處不遠,坐一樹下,尋聞打於舍利弗聲,往詣尊者舍利弗所,而語之言:
  「不能堪忍,受如是苦?將無驚怖,散壞身耶?」
  舍利弗言:
  「我身忍受,都無苦痛,亦不散壞。」
  尊者即讚歎言:
  「實有神德!假令復害以手打彼耆闍崛山,猶當碎壞,而舍利弗都無異相。」
  斯二尊者作是語時,爾時,世尊晝在房坐,以淨天耳遙聞其言,即說偈言:
  「正心如大山,安住無動搖,諸所可染著,染不染著法,遠離於愛樂,所謂愛樂者,即是塵欲法。
   若來加惱觸,不報惱觸者,是名不惱觸,若如是修心,終不受於苦。」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因陀羅、釋迦、崛默、白山、賓迦羅、富那婆修、曼遮尼羅、箭毛、受齋、曠野、及雄、淨、七岳并雪山、害及於無害,是名第十四。

 

巴利語經文
KN/Ud.34/ 4. Yakkhapahārasuttaṃ
  34. Evaṃ me sutaṃ –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rājagahe viharati veḷuvane kalandakanivāpe. Tena kho pana samayena āyasmā ca sāriputto āyasmā ca mahāmoggallāno kapotakandarāyaṃ viharanti. Tena kho pana samayena āyasmā sāriputto juṇhāya rattiyā navoropitehi kesehi abbhokāse nisinno hoti aññataraṃ samādhiṃ samāpajjitvā.
  Tena kho pana samayena dve yakkhā sahāyakā uttarāya disāya dakkhiṇaṃ disaṃ gacchanti kenacideva karaṇīyena. Addasaṃsu kho te yakkhā āyasmantaṃ sāriputtaṃ juṇhāya rattiyā navoropitehi kesehi abbhokāse nisinnaṃ. Disvāna eko yakkho dutiyaṃ yakkhaṃ etadavoca – ‘‘paṭibhāti maṃ, samma, imassa samaṇassa sīse pahāraṃ dātu’’nti. Evaṃ vutte, so yakkho taṃ yakkhaṃ etadavoca – ‘‘alaṃ, samma, mā samaṇaṃ āsādesi. Uḷāro so, samma, samaṇo mahiddhiko mahānubhāvo’’ti.
  Dutiyampi kho so yakkho taṃ yakkhaṃ etadavoca – ‘‘paṭibhāti maṃ, samma, imassa samaṇassa sīse pahāraṃ dātu’’nti. Dutiyampi kho so yakkho taṃ yakkhaṃ etadavoca – ‘‘alaṃ, samma, mā samaṇaṃ āsādesi. Uḷāro so, samma, samaṇo mahiddhiko mahānubhāvo’’ti. Tatiyampi kho so yakkho taṃ yakkhaṃ etadavoca – ‘‘paṭibhāti maṃ, samma, imassa samaṇassa sīse pahāraṃ dātu’’nti. Tatiyampi kho so yakkho taṃ yakkhaṃ etadavoca – ‘‘alaṃ, samma, mā samaṇaṃ āsādesi. Uḷāro so, samma, samaṇo mahiddhiko mahānubhāvo’’ti.
  Atha kho so yakkho taṃ yakkhaṃ anādiyitvā āyasmato sāriputtattherassa sīse pahāraṃ adāsi. Tāva mahā pahāro ahosi, api tena pahārena sattaratanaṃ vā aḍḍhaṭṭhamaratanaṃ vā nāgaṃ osādeyya, mahantaṃ vā pabbatakūṭaṃ padāleyya. Atha ca pana so yakkho ‘ḍayhāmi ḍayhāmī’ti vatvā tattheva mahānirayaṃ apatāsi [avatthāsi (ka. sī.)].
  Addasā kho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 dibbena cakkhunā visuddhena atikkantamānusakena tena yakkhena āyasmato sāriputtattherassa sīse pahāraṃ dīyamānaṃ. Disvā yena āyasmā sāriputto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āyasmantaṃ sāriputtaṃ etadavoca – ‘‘kacci te, āvuso, khamanīyaṃ, kacci yāpanīyaṃ, kacci na kiñci dukkha’’nti ? ‘‘Khamanīyaṃ me, āvuso moggallāna, yāpanīyaṃ me, āvuso moggallāna; api ca me sīsaṃ thokaṃ dukkha’’nti.
  ‘‘Acchariyaṃ, āvuso sāriputta, abbhutaṃ, āvuso sāriputta! Yāva [yaṃ tvaṃ (sī. ka.), yaṃ (syā.)] mahiddhiko āyasmā sāriputto mahānubhāvo! Idha te, āvuso sāriputta, aññataro yakkho sīse pahāraṃ adāsi. Tāva mahā pahāro ahosi, api tena pahārena sattaratanaṃ vā aḍḍhaṭṭhamaratanaṃ vā nāgaṃ osādeyya, mahantaṃ vā pabbatakūṭaṃ padāleyya, atha ca panāyasmā sāriputto evamāha – ‘khamanīyaṃ me, āvuso moggallāna, yāpanīyaṃ me, āvuso moggallāna; api ca me sīsaṃ thokaṃ dukkha’’’nti.
  ‘‘Acchariyaṃ, āvuso moggallāna, abbhutaṃ, āvuso moggallāna! Yāva [yaṃ (syā.)] mahiddhiko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 mahānubhāvo yatra hi nāma yakkhampi passissati! Mayaṃ panetarahi paṃsupisācakampi na passāmā’’ti.
  Assosi kho bhagavā dibbāya sotadhātuyā visuddhāya atikkantamānusikāya tesaṃ ubhinnaṃ mahānāgānaṃ imaṃ evarūpaṃ kathāsallāpaṃ.
  Atha kho bhagavā etamatthaṃ viditvā tāyaṃ velāyaṃ imaṃ udānaṃ udānesi –
  ‘‘Yassa selūpamaṃ cittaṃ, ṭhitaṃ nānupakampati;
  Virattaṃ rajanīyesu, kopaneyye na kuppati;
  Yassevaṃ bhāvitaṃ cittaṃ, kuto taṃ dukkhamessatī’’ti. catutth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