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業力不是宿命論,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是「因緣」,是「緣起」。

    「業」,不論其為「善」、「惡」或「不善不惡」,會產生結果的不是只有緣自於「貪」和「瞋」這兩種條件,「愚痴」同樣也是使「業」產生「業果」的條件之一【出自巴利經典增支部】。雖說我們的際遇,不論是苦或是樂,其背後都一定有相應的前因,但並非所有的遭遇都是肇因於前世。佛陀在本經中要說明的重點是因為自己的故意或重大過失而自招危難,這些不幸的苦果其實都是因為自己今生當下的「愚痴」所致,例如:飆車超速肇事,酒駕肇事,故意在已貼有警告標示的危險區游泳,飲食無度,酗酒瞌藥,放浪形骸,故意觸法,結交惡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明知山有虎,卻仍偏向虎山行,結果因而發生了不幸,也只能說是「自作孽,不可活」,實在怨不得神佛不庇祐。

    願以此譯讀經文的功德祝福:母親、先父、戒師甦諦果尊者、戒寶尊者、同修、好友們、帝釋天主、毗沙門天王及其餘三位護世的天王等,願大家都平安、喜樂,眷屬及威勢都增長,正向解脫,趨向涅槃。

選譯自阿含部之《九橫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4/6/12八關齋戒日

    這是發生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裡的事,當時佛陀在園中對比丘們說:「

    比丘們,有九種人會因為以下的九種因緣,在他們陽壽未盡之前便慘遭橫死:

一、不應飯為飯;

二、不量飯;

三、不習飯;

四、不出生;

五、止熟;

六、不持戒;

七、近惡知識;

八、入裡不時不如法行;

九、可避不避。

    比丘們,就是以上的九種因緣,使人陽壽未盡之前便慘遭橫死」

    「所謂『不應飯』的意思是指亂吃東西,吃到不該吃的食物(如有毒的、傷身的食物)。」

    「所謂『不量飯』是指飲食無度,暴飲暴食。」

    「所謂『不習飯』是指水土不服。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點吃的東西應該要注意。有些地方有其特殊的飲食習慣,譬如當地的人知道在地某處的某種果實或食物吃了生病,又或者在冬天或夏天都有其時令的食物。總之,不恰當的飲食很容易導致疾病而喪命。」

    「所謂『不出生』是指上ㄧ頓吃的飯還沒消化,緊接著又吃下一頓飯,導致腸胃出現嚴重的問題而喪命。」

    「所謂『止熟』,是指當大便小便來時,強忍不及時排泄;或將放屁時也強忍制止,導致身體機能失調而喪命。」

    「所謂『不持戒』,就是違犯五戒,言行放浪形骸招致殺生之禍。例如故意製造殺生、偷盜、侵犯他人的妻女或丈夫、兩舌、飲酒。其他還有因故意觸犯法律而導致官司纏身被判處死刑,或被判處捶杖、利刃、斫刺,或因罪責而饑渴致死,或因犯戒被仇家追殺,或因內心被罪惡感糾纏而憂鬱致死。」

    「所謂『近惡知識』,是指因為受到惡知識、惡友的不良影響,使人不辨善惡,增長邪見,誤信纏言而慘遭橫禍喪命。」

    「所謂『入裡』是指比丘從山林無人安靜的修行之處走入人群聚集的都市裡,而所謂『入裡不時』是指在不適當的時間走入人群聚集之處。譬如:當城市裡發生遊行暴動的事件而走入城市;或者刑警在追捕重大刑案的罪犯時而不躲避。又所謂『不如法行』,是指隨隨便便走進他人的家中,看見不該看見的事;聽見不該聽見的事;犯了不該犯的俗家禁忌;說了不該說的話;擔心不該擔心的事;去乞求不該乞求之物等等。」

    「最後,所謂『可避不避』是指應當避免,也可以避免而不避免;應當注意,也能夠注意而不注意的情形。而應當閃躲避開的對象包括:凶暴的大象、野馬、瘋牛、疾駛中的車子、毒蛇、毒蟲、坑、井、危險的水域、火災現場、持刀槍等兇器之人、喝醉的人、流氓黑道等惡人。

    總之,以上的九種因緣只是概括列示而已,還有很多的情況都是應當避免,可以避免而不避免;應當注意,能夠注意而不注意,因而發生橫禍的情形,不是說一切的災禍都是前世宿業因緣所導致。

    所以,一個聰明又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很清楚地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與他人遠離可以避免的災禍,這樣的聰明人今生便可獲得二種福報:一是長壽;二是因為長壽而得以聽聞到佛陀的睿智雋語,並依法奉行。」

    諸比丘聽完佛陀的教誨後,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原文/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

一者、為不應飯為飯;

二者、為不量飯;

三者、為不習飯;

四者、為不出生;

五者、為止熟;

六者、為不持戒;

七者、為近惡知識;

八者、為入裡不時不如法行;

九者、為可避不避。

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一不應飯者,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飽腹不停調。」

「二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

「三不習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國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飯,食未習故。」

「四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複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

「五為止熟者,名為大便小便來時,不及時行噫吐 ,下風來時制。」

「六不持戒者,名為犯五戒,殺、盜、犯他人婦、兩舌、飲酒。亦有餘戒,以犯便入縣官,或弦死,或捶杖利刃斫刺,或辜饑渴而終,或以得脫從怨家得手死,或驚怖念罪憂死。」

「七為近惡知識,名為惡知識,已作惡便反坐。何以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不計惡知識惡,能不思惡知識惡。」

「八為入裡不時者,名為冥行。亦裡有諍時行;亦裡有縣官長吏追補不避。不如法行者,入裡妄入他家舍中;妄見不可見;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說不可說;妄憂不可憂;妄索不可索。」

「九為可避不避者,名為當避弊象弊馬牛犁車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惡人,亦於若干惡。如是為九因緣,輩人命未盡當坐是盡。慧人當識當避,是因緣以避。乃得二福;一者、長壽;二者、以長壽乃得聞好語言亦能行。」

諸比丘歡喜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