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佛教裡,流傳著一則故事。有一位婦女失去了她的獨子,痛不欲生。這樣的打擊令她幾近瘋狂,所幸她遇見佛陀,恢復了心智,加入僧團成為比丘尼,並在佛陀的指導下修得阿羅漢果。後來,有人很好奇這位婦女是否真的已經不再為她的獨子悲傷,便詢問她的修行心得,比丘尼是這麼形容她的獨子:「我沒有請他來,他卻不請自來;我沒有叫他走,他卻逕自離去。他就這樣突然的到來,卻又突然不告而別,我又何須為他憂傷?」
不論是妻子、兒女,都是人生的過客,他們來時不需要高興,離開時也無須憂傷。因為這一切都是因緣聚散、緣起緣滅,如果真能參透無常的真相,從其中獲得解脫,既不貪愛,也不染著,不論是聚是散,心中既不喜也不悲,完全寂靜,毫不受影響,佛陀說這樣的比丘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修行人。
也許,有人會認為佛教的態度似乎很不近人情,甚至是無情。但這是世間凡夫及外道的看法,因為世人與外道所謂的「有情有義」,對於佛教來講,說穿了就是一種無形的「枷鎖」,緊緊的鎖住自己,無法逃脫生死輪迴的牢獄。尤其當面臨生離死別時,除了帶給大家痛苦與煩惱以外,沒有任何一絲幫助。因此,佛教曾形容「三界」如火宅,修行應如逃出火宅一般積極精進,刻不容緩。
增壹阿含經為佛般涅盤後五百羅漢第一次集結的經典之一,其中有諸多與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等相同相內容之經文,異常珍貴,歡迎點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