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梵之福

佛教的宇宙觀將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欲界包含六欲天。所謂欲是指物質五欲─微妙的色聲香味觸,男女的性慾。天是光明的意思,梵語Deva,泛指婆羅門教、印度教被佛教所吸收之諸神。

欲界六欲天,從最下層起:四大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上一層天比下一層天的福報更好,上一層天比下一層天的壽命更長,所謂「天外有天」就是這個意思,從離人間最近的天界依序分別為:

()四大王天:又作大王天、四王天。有持國、增長、廣目、多聞等四王及其所部之天眾。身量為四分之一俱盧舍(註:一俱盧舍約有八里,即身長相當於二里。),以人間五十歲為一晝夜,天壽五百歲,相當人間九百萬年。

()三十三天,又作忉利天。帝釋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合為三十三天。身量為半俱盧舍,以人間百歲為一晝夜,天壽一千歲,相當人間的三千六百萬年。

()焰摩天,又作夜摩天、炎摩天、時分天。其主稱須夜摩天。身量為四分之三俱盧舍,以人間二百歲為一晝夜,天壽二千歲,相當於人間一億四千四百萬年。

()兜率天,又作睹史多天、兜率陀天、喜足天。其主稱刪兜率陀天王。身量為一俱盧舍,以人間四百歲為一晝夜,天壽四千歲,相當於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

()化自在天,由神通力自在變作五妙欲境而受用。又作樂變化天、無憍樂天、無貢高天、尼摩羅天。其主稱善化天王。身量為一又四分之一俱盧舍,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晝夜,天壽八千歲,相當於人間二十三億零四百萬年。

()他化自在天,於他所變化之欲境自在受樂。又作他化自轉天、他化樂天、化應聲天、波羅尼蜜天。其主稱自在天王。身量為一俱盧舍半,以人間一千六百歲為一晝夜,天壽一萬六千歲,相當於人間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年。

四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上,故稱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之四天及色界諸天,住於三十三天之上方空間,故稱為空居天。

六欲天之上就是色界梵天,其天主為大梵天王,位於色界初禪天之第三天,又稱梵天王、梵天、梵王、大梵、梵童子、世主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以自主獨存,是宇宙的第一因,是太初,謂己為眾生之父,乃自然而有,無人能造之,後世一切眾生皆其化生,即創造世界萬物的上帝天父,通曉宇宙一切奧秘義理,統領大千世界,以最富貴尊豪自居,相當於外道信仰的造物主。

梵天世界所享受的快樂非常的不可思議,因為已超出一切的感官欲樂,那是源自於身心的一種綿綿禪悅喜樂,恆不間斷,其壽命非常的長,舉例而言,宇宙銀河中的太陽、月亮、及諸星辰,從產生到毀滅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姑且稱之為一大劫,以一大劫為單位,大梵天的壽命是一劫半(一又二分之一大劫),無怪乎外道皆認為彼天境界為「永生」。

本經是佛陀解釋集合六欲諸天的福報與快樂,都遠遠不及梵天之福,並教導其學生若欲體驗梵天的禪悅喜樂,除了修持四無量心以外,尚應修持四種善業,方能如願。

選譯自北傳《增壹阿含經》

優婆塞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年)/9/29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

當時,世尊是這樣子告訴所有的比丘們:「我現在為你們解說四梵之福(四種能體驗梵天喜樂的善業)。這四種善業分別是: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沒有佛塔之處,建立佛塔,就是初梵之福。二、其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修補破舊的佛寺,是謂第二受梵之福也。三、再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和睦僧團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之福。四、最後,若佛陀初轉法輪之時,有諸天、世人能勸請轉法輪者,是謂第四受梵之福。」

這時,有一比丘問世尊道:「請問,梵天之福究竟有多少?」

世尊解釋:「諦聽!諦聽!好好的記住,我現在就為你們解釋。」

世尊說:「從我們所居住的閻浮提的東西方各七千由旬(註:一由旬約四十里長),南北二萬一千由旬(註:一由旬約四十里長),在這面積上的所有眾生所享受的一切福報與快樂,正好與一位國王所享受的快樂相等。」

「而瞿耶尼縱廣三十二萬里,地形如半月。比丘們,閻浮地的所有人民,及一位國王所享受的快樂,加總一起,正好等於一位瞿耶尼人所享受的快樂。」

「比丘們!弗于逮里地縱廣三十六萬里,地形方正,加總閻浮里地及瞿耶尼二方人民之福,仍不如弗于逮一人所享之福。」

「比丘們,鬱單曰縱廣四十萬里,地形如月滿,加總三方人民之福,仍不如鬱單曰一人所享之福。」

「比丘們,加計所有四天下人民之福,仍不如四天王天神所享受之快樂。」

「加計左有四天下人民之福及四天王所享受之福報,仍不如三十三天諸神之福。」

「加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之福,仍不如三十三天天主釋提桓因一人之福。」

「加計四天下及四天王及三十三天及釋提桓因之福,仍不如一豔天神之福。」

「加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釋提桓因及豔天神之福,仍不如一兜術天神之福。」

「加計從四天下至兜術天一切之福,仍不如一化自在天神所享之福。」

「加計從四天下至化自在天一切之福,仍不如一他化自在天神所享之福。」

「加計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一切之福,仍不如一梵天王所享之福。」

「比丘們,你們應當明白,這就是梵天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者,以上就是其福報的數量。所以,比丘們!若欲求梵天福者,應當以上開正確的方法,成就其功德。就是這樣,比丘們!應當如是學習。」

比丘們聽聞佛陀的解說以後,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四梵之福。

云何為四?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

未曾起偷婆處,於中能起偷婆者,

是謂初梵之福也。復次,信善男子、善女人,補治故寺者,

是謂第二受梵之福也。復次,信善男子、

善女人,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之福。

復次,若多薩阿竭初轉法輪時,諸天、

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第四受梵之福,

是謂四受梵之福。」 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言:

「梵天之福竟為多少?」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吾今當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 世尊告曰:

「閻浮里地東西七千由旬,南北二萬一千由旬,

地形像車,其中眾生所有功德,

正可與一輪王功德等。 「瞿耶尼縱廣三十二萬里,

地形如半月。比丘當知,閻浮地人民,

及一輪王之德,比彼人者,與彼一人德等。 「復次,

比丘!弗于逮里地縱廣三十六萬里,

地形方正,計閻浮里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

故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 「比丘當知,

鬱單曰縱廣四十萬里,地形如月滿,

計三方人民之福,故不如鬱單曰一人之福。 「比丘當知,

計四天下人民之福,故不如四天王之德;

計四天下人民之福及四天王,

故不如三十三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

故不如釋提桓因一人之福;

計四天下及四天王及三十三天及釋提桓因,

故不如一豔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

釋提桓因及豔天,故不如一兜術天福;

計從四天下至兜術天之福,

故不如一化自在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化自在天之福,

故不如一他化自在天之福;

計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

「比丘當知,此是梵天之福。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是故,比丘!

欲求梵天福者,當求方便,成其功德。如是,

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