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447經、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1415經等諸經文的內容相同。

    本經是佛陀闡釋不分世界各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是相通的。

有一些人私下會跟我推薦某某比丘是聖者,他的弟子也都是四雙八輩,對於這些推薦,我都敬謝不敏。因為我最討厭盲從跟隨,別人說某某比丘是聖者就一定是嗎?是與不是我自會觀察與判斷。

    有一些比丘會施展某些神通異能,我不知其動機為何,或許他們是為了讓在家人產生信心,藉此間接暗示自己是聖者。然而,這些出家人越是如此,我就越反感,因為佛陀有制定戒律「比丘不可以在俗人面前任意施展神通。」,就算這些出家人真有神通,他們於在家人的面前示現施展神通就已經先犯了戒,真不知這些比丘視佛陀的戒律為何物;此外,我判斷一個出家人是不是聖者絕對不是從他有沒有神通這一點來看,佛陀在《增壹阿含經》曾說天魔波旬的神通是欲界諸神第一,可不管祂的神通再怎麼廣大厲害,祂依然是個魔。提婆達多也曾擁有過神通,可他卻是背叛佛陀與僧團的人。還有,世界其他各大宗教的教主或先知也都有若干神通,例如基督教的耶穌能在水上行走如履平地,又如基督教《舊約》的先知摩西有分開紅海這種移山倒海的本事,可無論他們的本事再大對我而言都是外道。

    有些出家人的神通如果靈驗那倒也罷了,但偏偏有比丘在居士的面前施展神通時每一次都摃龜、翻車、不準,真的會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讓我感嘆佛教有這類不知慚愧的愚痴比丘在貶抑三寶的神聖與清淨的名聲,正法又豈能不消滅?

    有的在家居士也不遑多讓,有的居士可能因宿世修持過禪定的緣故,因緣際會瞎貓碰上死耗子嚐到了入定的禪悅,就四處直接明示或間接暗示自己是四雙八輩,又或者施展神異取信於人,雖然佛教沒有戒律規範居士這一類愚痴的行徑,但儒家說:「敬鬼神而遠之」,這一類出家人及在家人於我而言 完全沒有說服力,且遠比鬼神還更可怕,我對這一類人能躲多遠就躲多遠,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他們的神威日後能越來越顯赫厲害,徒眾也越來越多。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49品第3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2/12/16農曆十一月二十三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並為無數的眾生說法。

    當時,舍利弗帶領他的許多比丘弟子一起修行,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那律、離越、迦旃延、滿願子(富樓那)、優波離、須菩提、羅雲、阿難等諸大比丘也都各自帶領其座下的許多比丘弟子聚在一起和樂修行,而也有許多比丘跟隨提婆達兜修行。

    世尊看見他的諸大弟子們各自帶領其座下的弟子眾一起修行,便對諸比丘說:「人的性情、品德、才能與稟賦各不相同,但不管在哪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道理是相通的,人往往都會跟自己相像或氣質脾氣相通的人在一起,善者會自然與善者聚在一起,惡者也自然與惡者聚在一起,猶如乳與乳相應,酥與酥相應,屎糞與尿等污物彼此相應。

    你們有沒有看到舍利弗比丘帶領他底下的諸比丘弟子修行?」

    諸比丘說:「有的,我們都看到了。」

    佛陀說:「這些跟隨著舍利弗一起修行的比丘皆是聰明智慧之人。」

    佛陀又問比丘:「你們有沒有看見目連比丘帶領他底下的諸比丘弟子一起修行?」

    諸比丘回答:「有,我們也都看見了。」

    佛陀說:「這些比丘皆是有神通之人。」

    又問:「你們有沒有看見迦葉帶領他的諸比丘弟子經行?」

    「有的。」

    佛陀說:「這些比丘皆是奉行十一頭陀行法之人。」

    又問:「你們有沒有看見阿那律比丘帶領他的弟子修行?」

    「有的。」

    佛陀說:「這些跟隨阿那律一起修行的比丘皆是有超強天眼通的比丘。」

    又問:「你們有沒有看見離越比丘帶領他的弟子修行?」

    「有的。」

    佛陀說:「這些跟隨離越比丘的人皆是入禪定之士。」

    又問:「你們有沒有看見迦旃延比丘帶領他的弟子修行?」

    「看見了。」

    佛陀說:「這些跟隨迦旃延比丘的人皆是分別義理之人。」

    又問:「你們有沒有看見滿願子比丘帶領他的弟子修行?」

    「看見了。」

    佛陀說:「這些跟隨滿願子比丘的人皆是很善於說法之人。」

    又問:「你們有沒有看見優波離帶領他的諸比丘弟子修行?」

    「看見了。」

    佛陀說:「他的弟子皆是持禁律之人。」

    又問:「你們有沒有看見須菩提比丘帶領他的弟子修行?」

    「有。」

    佛陀說:「他的弟子皆是解空第一。」

    又問:「你們有沒有看見羅雲比丘帶領他的弟子一起修行?」

    「看見了。」

    「他的弟子皆是戒具足之士。」

    「你們有沒有看見阿難比丘帶領他的弟子一起修行?」

    「看見了。」

    「他的弟子皆是多聞第一,所受不忘。」

    又問:「你們有沒有看見提婆達兜帶領他的弟子修行?」

    「看見了。」

    「他的弟子都是為惡之首,沒有善根之人。」

    這時,世尊說了以下的偈頌:「莫與惡知識,與愚共從事;當與善知識,智者而交通。若人本無惡,親近於惡人,後必成惡因,惡名遍天下。」

    佛陀的意思是說要慎選老師與朋友,人在一開始學習或修行之前就像一張白紙一樣,近朱者赤也就罷了,但如果近墨就難免被染黑,因為長時間與惡人為伍,在耳濡目染之下,日後也必將成為惡人,且惡名遠揚。」

    這時,提婆達兜有三十多名弟子也在場聽佛陀說法,當他們聽了世尊說出剛剛的偈語之後,都幡然醒悟,立刻捨離提婆達兜,他們一起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並當眾懺悔,他們對世尊說:「我等愚惑,不識真偽與是非善惡,捨善知識,而親近惡知識,懇請世尊寬恕我們的愚痴,今後我們絕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佛陀說:「我接受你們的悔過,你們都要誠心改往修來,切勿再犯。」

    這些過去跟隨提婆達兜的眾弟子秉承世尊的教誡之後,都在閑靜之處思惟妙法義,他們剋己修行,沒有多久他們皆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最後說:「比丘們,眾生的性情、品德、才能與稟賦各不相同,但不管在哪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道理是相通的,人往往都會跟自己相像或氣質脾氣相通的人在一起,善者會自然與善者聚在一起,惡者也自然與惡者聚在一起,且不管過去、現在或將來的眾生都一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一個道理不會改變,猶如以乾淨的事物與乾淨的事物相應,不淨的穢物與不淨的穢物相應。是故,比丘們,當學習與清淨者相應,要慎選朋友與老師,遠離惡友及惡知識。就是這樣,比丘們,當如是學習。」

    諸比丘聽聞佛陀的開示之後,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原文/
增壹阿含49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與無數眾生前後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舍利弗將眾多比丘而經行,大目乾連及大迦葉、阿那律、離越、迦旃延、滿願子、優波離、須菩提、羅云、阿難比丘各各將眾多比丘自相娛樂,提婆達兜亦復將眾多比丘而自經行。
  爾時,世尊見諸神足弟子各將其眾而自經行,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與善共并,惡者與惡共并,猶如乳與乳相應;酥與酥相應;糞{}[]屎、溺各自相應,此亦如是。
  眾生根源所行法則各自相應:善者與善相應,惡者與惡相應,汝等頗見舍利弗比丘將諸比丘經行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如此,諸人皆智慧之士。」
  又告比丘:
  「汝等頗見目連比丘將諸比丘經行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比丘皆是神足之士。」
  又問:
  「汝等見迦葉將諸比丘而經行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
  「此諸上士皆是十一頭陀行法之人也。」
  又問:「汝等見阿那律比丘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賢士皆天眼第一。」
  又問:「頗見離越比丘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此諸人皆是入定之士。」
  又問:「汝等頗見迦旃延比丘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
  「此諸上士皆是分別義理之人。」
  又問:「汝等頗見滿願子比丘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
  「此諸賢士皆是說法之人。」
  又問:
  「汝等頗見優波離將諸比丘而經行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人皆是持禁律之人。」
  又問:「汝等頗見須菩提比丘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上人皆是解空第一。」
  又問:「汝等頗見羅云比丘不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賢士皆是戒具足士。」
  又問:「汝等頗見阿難比丘不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
  「此諸賢士皆是多聞第一,所受不忘。」
  又問:「汝等頗見提婆達兜比丘將諸人而經行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之曰:「此諸人為惡之首,無有善本。」
  爾時,世尊便說斯頌:
  「莫與惡知識,與愚共從事,當與善知識,智者而交通。
   若人本無惡,親近於惡人,後必成惡因,惡名遍天下。」
  爾時,提婆達兜弟子三十餘人聞世尊說此偈已,便捨提婆達兜來至佛所,頭面禮足,求改重罪。
  又白世尊:
  「我等愚惑不識真偽,捨善知識,近惡知識,唯願世尊當見原恕,後更不犯。」
  佛告比丘:
  「聽汝悔過,改往修來,勿復更犯。」
  爾時,提婆達兜弟子承世尊教誡,在閑靜之處思惟妙義,剋己行法,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
  爾時,諸比丘皆得阿羅漢。
  「比丘當知:眾生根源皆自相類:惡者與惡相從,善者與善相從,過去、將來眾生根源亦復如是,以類相從,猶如以淨與淨相應,不淨者與不淨相應。
  是故,比丘!當學與淨相應,淨,去離不淨。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44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
  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餘。
  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
  時,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時,阿那律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
  時,尊者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
  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
  時,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
  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
  時,尊者迦旃延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
  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
  時,尊者羅睺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時,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眾惡行。
  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
  佛說是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巴利語經文
SN.14.15/(5). Caṅkamasuttaṃ
   99.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rājagahe viharati gijjhakūṭe pabbate. Tena kho pana samayena āyasmā sāriputto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bhagavato avidūre caṅkamati; āyasmāpi kho mahāmoggallāno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bhagavato avidūre caṅkamati; āyasmāpi kho mahākassapo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bhagavato avidūre caṅkamati; āyasmāpi kho anuruddho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bhagavato avidūre caṅkamati; āyasmāpi kho puṇṇo mantāniputto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bhagavato avidūre caṅkamati; āyasmāpi kho upāli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bhagavato avidūre caṅkamati; āyasmāpi kho ānando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bhagavato avidūre caṅkamati; devadattopi kho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bhagavato avidūre caṅkamati.
   Atha kho bhagavā bhikkhū āmantesi– “passatha no tumhe, bhikkhave, sāriputtaṃ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caṅkamantan”ti? “Evaṃ, bhante”. “Sabbe kho ete, bhikkhave, bhikkhū mahāpaññā. Passatha no tumhe, bhikkhave, moggallānaṃ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caṅkamantan”ti? “Evaṃ, bhante”. “Sabbe kho ete, bhikkhave, bhikkhū mahiddhikā. Passatha no tumhe, bhikkhave, kassapaṃ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caṅkamantan”ti? “Evaṃ bhante”. “Sabbe kho ete, bhikkhave, bhikkhū dhutavādā. Passatha no tumhe, bhikkhave, anuruddhaṃ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caṅkamantan”ti? “Evaṃ, bhante”. “Sabbe kho ete, bhikkhave, bhikkhū dibbacakkhukā. Passatha no tumhe, bhikkhave, puṇṇaṃ mantāniputtaṃ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caṅkamantan”ti? “Evaṃ, bhante”. “Sabbe kho ete, bhikkhave, bhikkhū dhammakathikā. Passatha no tumhe, bhikkhave, upāliṃ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caṅkamantan”ti? “Evaṃ, bhante”. “Sabbe kho ete, bhikkhave, bhikkhū vinayadharā. Passatha no tumhe, bhikkhave, ānandaṃ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caṅkamantan”ti? “Evaṃ, bhante”. “Sabbe kho ete, bhikkhave, bhikkhū bahussutā. Passatha no tumhe, bhikkhave, devadattaṃ sambahulehi bhikkhūhi saddhiṃ caṅkamantan”ti? “Evaṃ, bhante”. “Sabbe kho ete, bhikkhave, bhikkhū pāpicchā”.
   “Dhātusova, bhikkhave, sattā saṃsandanti samenti. Hīnādhimuttikā hīnādhimuttikehi saddhiṃ saṃsandanti samenti; kalyāṇādhimuttikā kalyāṇādhimuttikehi saddhiṃ saṃsandanti samenti. Atītampi kho, bhikkhave, addhānaṃ dhātusova sattā saṃsandiṃsu samiṃsu. Hīnādhimuttikā hīnādhimuttikehi saddhiṃ saṃsandiṃsu samiṃsu; kalyāṇādhimuttikā kalyāṇādhimuttikehi saddhiṃ saṃsandiṃsu samiṃsu.
   “Anāgatampi kho, bhikkhave, addhānaṃ dhātusova sattā saṃsandissanti samessanti. Hīnādhimuttikā hīnādhimuttikehi saddhiṃ saṃsandissanti samessanti; kalyāṇādhimuttikā kalyāṇādhimuttikehi saddhiṃ saṃsandissanti samessanti.
   “Etarahipi kho, bhikkhave, paccuppannaṃ addhānaṃ dhātusova sattā saṃsandanti samenti. Hīnādhimuttikā hīnādhimuttikehi saddhiṃ saṃsandanti samenti; kalyāṇādhimuttikā kalyāṇādhimuttikehi saddhiṃ saṃsandanti samentī”ti. Pañcam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