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阿姜考簡傳

第一節/緣起

作者/摩訶布瓦尊者

英譯者/智勝尊者

中譯者/喬正一

    在寫到關於頑強的決心和憤怒的文章時,我們認為來講述一位頭陀比丘的故事可能會更好,他就是阿姜曼傳法中期的一位弟子,因為這則故事闡釋了當比丘與煩惱正面對決時與修行有關的頑強決心和憤怒,這一位比丘就是阿姜考,他在修行的過程中便深受這兩種因緣的強烈影響,直到現在一直如此。但我們必須向讀者解釋,這一位比丘在現代的佛教界是一位具指標性意義的重要人物,而且他還健在[1],只要我們一提到他的名字,實際上整個泰國的人民都會知道,但他的名字還是暫不揭露,原因之前我已經說過了,一般來說,在這種情況下,頭陀比丘都很低調,他們並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提及或公開。

    阿姜考的個性非常的堅毅,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喜歡投注全部的力量,他在俗家當居士的時候就已是如此,當他出家受具足戒時,他也把這些特質都帶進了僧團。佛教是一個真正正派的宗教,教導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真誠地去做,他在佛教中出家的時間越久,就越被正法的原則所感動。阿姜考在出家前好像已經有妻子和家庭,但他對於生死輪回感到失望和厭倦,於是下定決心鍛練自己的心,他發願除非他不幸先離世,不然他期盼在今生能獲得解脫涅槃,因此,他一出家便決定去尋找一位完全通曉內觀禪修(citta-bhāvanā)的阿姜。

    但就在他踏上修行之路以前,有很多的因緣讓他感到很困擾,且成為他修行路上的障礙與逆緣,這些逆緣大多都跟他遇到的每一個人有關,包括在家人和比丘們,大家都對他說,現今已經不可能有人證得「道」、「果」和「涅槃」,因為如今早已不是那個可以修行有成的時代,無論怎麼正確地禪修與持戒,都不可能達到修行的目標與結果。他們說禪修只會使人變成神經病,如果有誰想變成瘋子,那就儘管去修吧;但如果想像我們村民一樣當一個正常的人,就不應該去修頭陀行逼瘋自己。在今天這個末法的時代,只有那些販售降頭或黑巫術經文、咒語,拿錢幫人施展降頭巫術,販賣具有法力的護身符,販賣能影響他人意志的屍油,販賣能保護人刀槍不入的神奇佛牌或法術,或幫人尋找吉時方位和占星術算命的那種非正命的不清淨比丘,這個世上已經沒有真正如法如律的頭陀比丘了,那些尋找真正頭陀之道的頭陀比丘,如今已經都不存在了。因此,他不該浪費時間,讓自己虛度此生,因為想這樣子就達到輕安和喜樂的境界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癡心妄想。

    這些都是在當時那些想修持頭陀之道的人所遇到的一些障礙。但阿姜考並不理會,雖然他也沒有去反駁或爭論,因為這對大家都沒有好處。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他認為:「這些人和這些阿姜既不是佛教的主人,也不是『道』、『果』及『涅槃』的主人,沒有任何力量使人發瘋,無法說服我去相信他們說的是真的。我只相信佛陀、正法和聲聞阿羅漢的僧伽,因為他們才是三界內真正值得信賴的對象。說那些話的人雖然試圖說服我、阻止我,讓我不要走頭陀行的路,然而他們根本就不是真正值得信賴的人,不管他們的個性怎樣,只要看看他們的行為和舉止,就能知道他們是真正的智者還是愚者。因此,儘管他們反對與阻止我,但對我來說根本是往作小人,不值一哂。總之,我必須儘快實踐頭陀之道,不要想太多,我必須窮盡我最大的心力尋找真正符合正法的基本法則,如果在奉行頭陀行的過程中有可能因遭遇意外而死去,那麼我也心甘情願把自己的生命交託給最高的『法』。」

    當他準備踏上 「頭陀 」的行腳之途時,同一時間寺院裡聚集了許多在家人和其他比丘,就在他出發之前,他對那些試圖阻止他的人說了一番發自內心的真心話,以便讓人們對他的意圖不再懷疑,他說:「當我從這裡離開時,除非我能使自己達到『心』和『法』的究竟境界,否則,我不會再回到你們這裡,我願意為了證悟和洞悉『法』而死,不為了別的。請記住我說的這些話,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再次回來與你們相見。因此,正如我已經說的那樣,我與你們重逢的唯一可能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

    他說這話時,村裡有很多聰明博學且德高望重的阿姜及在家居士都試圖勸阻他離開。他說:「當時,我的心似乎非常的強大,可以在瞬間將鑽石碾成粉末,我彷彿可以躍上天空,在空中走來走去,讓所有的人都看得到。這可能是因為我心中的自豪與喜悅,仿佛它在閃閃發光,讓所有的人都能看得到,並告訴他們:『看,這就是鑽石的光芒,看到了嗎?我心中的鑽石在發光,如此璀璨亮麗,難道你們都看不到嗎?難道你們都蠢到看不起我,說我瘋了才會去鑽研如此怪異的東西?我的心跟你們的心並不在同一個領域及層次,不是那種你們可以把它收藏在你們的家族之中的東西,像隻狗一樣沒有意義地死去。我現在並不準備以你們引導我走向死亡的方式死去,因為我打算以佛陀教導我們的方式死去,不留下任何會導致生死輪迴餘蘊的『種子』。我過去前生累世已經以你們的那種方式死過無數次了,以至於沒有辦法知道我在過去前生累世曾在多少個墳墓中結束過我的生命。雖然我無法用自己的智慧(ñāṇa)知道這些過去世發生過的事,但我對於佛陀和他的教法充滿信心,因為他的智慧是至高無上且無與倫比。』

    當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他立即告別了所有的阿姜和有學問的居士,穿過一大群信眾離開了。隨後,他徒步穿越森林和茂密的叢林,沿著人群和水牛車走過的小路前往塔帕儂(That Phanom[2],因為當時沒有馬路或柏油路,甚至連最崎嶇難行的泥土道路也沒有,只有一條人行道。森林裡還有許多各種野生動物,數量眾多,大象和老虎隨處可見,因為那時沒有村莊,人也不多,不像現在到處都是人和村莊。這片森林在當時可說是真正的原始森林,萬一迷失方向,就會沒有食物,可能會死在森林裡,因為在森林中往往一整天都遇不到任何人,也不看到任何居住的跡象。

    阿姜考穿過森林和叢林,一直走到塔帕儂(That Phanom),從那裡一直走到烏東泰尼(Udon Thani),然後抵達廊開府(Nong Khai),因為他要尋找阿姜曼。

    他說:「我和他曾一起修行過很短的時間,之後他便離開了我們去清邁,消失得無影無蹤。後來有一段時間我感到很絕望,因為沒有老師教導和帶領我禪修。但當我聽說阿姜曼去清邁修行時,我便開始追尋他,以頭陀行腳的方式沿著湄公河畔漫步,一直走到了清邁府。然後,我在清邁的各個地區行腳,心情平靜而喜樂。」

    阿姜考居住和修行的地方都在深山老林之中,遠離群聚的村莊,與此同時,阿姜曼也在那一帶四處行腳,但要找到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他總是喜歡獨自行動,沒有任何同伴同行,而且不輕易讓人見到他。不過,阿姜考依然堅持不懈追尋他,功夫不負苦心人,最後他終於還是見到了他,並得到了真正的指導和訓練。但阿姜曼就是不允許任何人和他住在一起,因為他喜歡獨居靜修。

    阿姜考說,他總是儘量待在阿姜曼的身邊,以便在必要時可以隨時見到他並向他學習請益。每當他去找阿姜曼討論和學習禪修時,阿姜曼都會為他安排會面的時間,並盡心盡力指導他,從未留一手,但他就是不讓任何人和他住在一起。然而,阿姜考卻說,阿姜曼在他有需要的時候,他都很慈悲地與他晤談並給予他教導,對於這一點他已經非常滿足與感激了。當禪修的問題得到解決之後,他向阿姜曼頂禮並離開,自己去實踐所學並依法奉行,就這樣,他經常來往阿姜曼的禪修地點。當他在那裡住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經過幾年之後,阿姜曼非常慈悲地讓他留下來一起度過雨安居,當他聽到阿姜曼告訴他可以留下,他興奮異常,激動不已,感覺自己彷彿可以漂浮在空中,因為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他終於得到阿姜曼的認可了。就從那時起,他經常和阿姜曼一起度過雨安居。

    在清邁地區安居之後,他的禪定修持和進展似乎不斷增強,而且有一位經驗豐富且禪修精湛的老師在身旁不斷給予他指導,他的心仿佛要躍入天空,因為他心中對佛法產生了強烈的喜悅和滿足感,不再像在其他地方那樣,因為心不穩定,時而上,時而下,總會感到不快、抑鬱或憂傷。他的心日復一日在禪定和智慧的基礎路上穩步向前邁進,他日夜精進,從未感到厭足。


 

[1] 翻譯者註:寫這本書的時候,阿姜考還活著,但各位讀這本書的時候他已經圓寂了,在翻譯中已經不再需要保護他的身份。因此,我將原書中的「此阿姜」都改為「阿姜考」。阿姜考的完整故事在他個人的傳記中都已有詳細記錄,該傳記已被翻譯成英文版,於2006年首次出版發行。

[2] 這就是那空帕農府著名的觀光景點Chetiya(緬懷、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