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心 

 

 

本經在佛教界中可謂受到高度重視的一部經典,在南傳巴利英譯的佛經中也有完全相同的版本,該經英文名稱為《Samacitta Sutta, An 2:35》。本經中前來聽聞佛法的全是等心天,故而名之為《等心經》。所謂等心天,就是指就是彼天天神對於一切眾生,不分怨親,均持平等之心。進一步言之,所謂「等心」者,係指於一切眾生中均無怨無恚。具體而言,就是指無差別心,寧靜而不執著之心。實際上就是等於“四無量心”,即同時具備“慈、悲、喜、捨”四心。因為該天界的眾生心意都平等相同,可能就是指廣義上的梵天,生到此天的眾生,一般都勤修五戒十善,再繼續四無量心,死後轉生至色界梵天。所以這個天界,就是梵天,又稱之為等心天。

又本經中提到內結(內結人)和外結(外結人),這也是這部《等心經》所探討的重點。一般所謂的“結”是指“結使”,也就是“煩惱”的同義詞。但此處的“結”,卻是另指“結合”、“相應”之意。內結就是內相應,外結就是外相應。此處所謂的“內”是指我們內自身;而“外”就是我們自身以外。那麼,什麼叫內結人與外結人呢?從本經中對此二詞的解釋是,內結人就是指阿那含,而外結人就是指非阿那含,也就是阿那含以下的果位,包括初果的須陀洹(預流,七還),二果的斯陀含(等流,一還),乃至普通的凡夫人等,都是屬於非阿那含。這些非阿那含,或多或少有可能還要流轉於欲界,故稱之為外結人。

在本經中,舍利弗尊者首先提到了內結人,也就是已經脫離了欲界,從此以後不會再來這個世間了,已經達到了阿那含以上的程度,就叫做內結人;與之相對的是,那些尚要來欲界,繼續遭受輪迴之苦的,無論是來欲界一次【二果】、七次【初果】,還是無量次【凡夫】,都還要繼續地精進修行。所以,這些人是被劃分為外結人的範圍。而內結人,就是已具備進入阿羅漢領域的候選人資格,也就是「準阿羅漢」。 

此經內容雖然非常簡短,但它對於前來聆聽佛法的天神卻具有非凡深遠的影響力。且與會的眾多天神在聞法後都達到了阿羅漢果,而證初果者更是不計其數,故而幾世紀以來一直受到相當的尊敬與研究。摩哂陀(Mahinda)尊者初抵錫蘭的當晚,說的正是這部經,而錫蘭著名的編年史《大史》,也記載在該次場合中許多前來聞法的天神都因聽聞該部經典的內容而證果。

四禪天的境界就是「捨心」成就,平等觀一切眾生。而此天也是凡聖雜居的天界,其中的無想天就是外道修行者修得四禪後所轉生的歸宿,所以有很多修行層次很高的天神便很容易誤會自己的境界就是涅槃。舍利弗尊者在本經中給予這群天神一個衡量自己修行成就標準,指引他們更上一層樓,同時也對尚在努力的凡夫一個努力的方向。

最後,務必一提的是:不論從北傳、或南傳經典【例如南傳巴利英譯的《自說經》】中,均一再提到舍利弗尊者精通九次第定,擁有無量變化的「定遍滿神變」大神通,其神通妙用不下於目犍連尊者,只是他在眾聖弟子中是以聰明智慧見長,不常施展神通。懇請諸君正思惟,既能身為世尊的首席大弟子,並擔任「法將」的重責大任,且已具九次第阿羅漢定,豈有不具神通之理?若有指舍利弗尊者沒有神通者,不論這種惡傳說是出自何處或何人之口,均會招致外道指摘「佛陀的大弟子竟然會沒有神通」云云等類似的譏嫌,所以請諸君務必想起世尊在南傳巴利英譯的《卡拉瑪經》及北傳《長阿含四大教法經》的教誨,切勿感情用事而人云亦云,否則就構成了毀謗聖賢的愚痴惡行,是「謗僧」的重惡口業,來生必將墮入惡道,自毀通往人天及解脫的前程,實在是愚痴且不值。(本單元圖片取自中華寺廟網,網址:http://www.simiao.net/ftdz/2012/3/24709.html;覺之路佛教博客網,傳喜法師部落格,網址:http://club.fjdh.com/html/84/8784-196795.html。純屬宗教學術交流之用,而未用於商業營利用途 ,特此聲明。)

頂禮舍利弗尊者!頂禮舍利弗尊者!頂禮舍利弗尊者!

選譯自北傳《中阿含經》之《等心經》舍梨子相應品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二年一月十九日星期六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遊行到古印度的舍衛國,並住在勝林給孤獨園裡。

某晚,舍梨弗尊者與比丘眾一起集合於講堂,舍利弗與大家解說有「內結」、「外結」兩種人。

舍利弗尊者說道:「諸位賢友!這世上有兩種人,分別是:內結人阿那含、不還欲界的準阿羅漢;另一是外結人非阿那含,仍會來此欲界。」

「諸位賢友!什麼是內結人阿那含?這種人就是透過以下次序的修行而成:

一、持戒清淨,所持的戒律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為聖人所稱讚,善修、善具。

二、他又能學習厭欲、無欲、斷欲。又因厭欲、無欲、斷欲之故,而得息、心解脫。

三、他雖已得樂,但對純然唯一的淨樂卻愛惜不離,故而於現生中仍不得究竟智,死後只能超越摶食天(譯按:摶食天,即欲界天,印度吃東西都是以手抓取米飯而進食,故曰摶食。三界中只有在欲界仍須以食物維生,故曰摶食天。),轉生至其他的意生天(譯  按:即色界天,色界上的天界僅靠禪悅的喜樂為食,故曰意思食,又稱意生天。)中。

四、當他轉生至色界梵天後,他會想起自己的前生是透過什麼樣的修行而得以生天。」

「諸位賢友!還有一種人是透過以下的修行方式而成就:

一、持戒清淨,所持的戒律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為聖人所稱讚,善修、善具。

二、他又能學習斷除對色界的貪愛執取、斷除貪愛,學習離欲、惡、不善法,因而得樂,得息、心解脫。

三、他雖已得樂,但對純然唯一的淨樂卻愛惜不離,故於現法中仍不得究竟智,死後只能超越摶食天,轉生至其他的意生天中。

四、當他轉生至色界梵天後,他會想起自己的前生是透過什麼樣的修行而得以生天。」

「諸位賢友!什麼又叫做外結人非阿那含,來還此間?這種人就是雖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能善於攝威儀禮節,見到如纖微芥子一般細小的罪惡,也都戰戰兢兢,常畏懼其後患,但是還是要來此欲界世間輪迴的人。」

當舍利弗尊者講述此經時,在場有眾多的等心天神在一旁聆聽,這些天神身上的光芒萬丈,容貌巍巍,他們聞法後在即將清晨的時分來到了佛陀的面前,對佛陀稽首作禮,然後恭敬地站在一旁。

這些等心天神向世尊報告了他們昨晚從舍利弗尊者那裡所聽聞到的《等心經》,並請世尊移駕到講堂。

世尊默然而許。

這群等心天神知道世尊已默然許可,便跪在地上,額頭觸地,稽首佛足,又起身繞三匝後,便消失不見。

等心天神離去後不久,世尊便往講堂,與比丘眾會面。

世尊就地敷座而坐,然後當眾稱讚舍利弗尊者:「善哉!善哉!舍利弗!你是在是太了不起了。你能於昨夜在講堂為諸比丘解說內結、外結之意。在黎明拂曉之際,已有很多的等心天神來跟我報告此事了。」

「舍利弗!這些等心天神,有些是十、或二十,或三十、或四十,或五十、六十…..,雖為數不一,但他們一起出現在如錐子一般的小講堂裡,卻能彼此各不相妨。舍利弗!這些等心天神並不是因為來到這個錐尖狹小的地方,才生起修行的善心。事實上,他們在前世為人時,就已經開始修習善心了。舍利弗!一定學習朝向寂靜涅槃,學習諸根寂靜,學習令心意寂靜,令身、口、意業寂靜,向世尊及諸智聖者學習梵行。舍利弗!應當拋棄邪知邪見,不要學習外道那一套虛偽不實的錯謬教法,因為我們從中必將得不到絲毫的功德好處,反而只會不斷地消靡墮落下去。」

當佛陀說完以後,諸比丘聽聞佛陀所說的法,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原文/

(二一)舍梨子相應品等心經第一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梨子與比丘眾夜集講堂,
因內結、外結,為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
世實有二種人。云何為二?有內結人阿那含,
不還此間,有外結人非阿那含,
還來此間。諸賢!云何內結人阿那含,
不還此間?若有一人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
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彼因修習禁戒,
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
善修善具故,復學厭欲、無欲、斷欲。
因學厭欲、無欲、斷欲故,得息、心解脫。得已樂中,
愛惜不離,於現法中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
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既生彼已,
便作是念:『我本為人時,修習禁戒,無穿無缺,
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
因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
聖所稱譽,善修善具故,復學厭欲、無欲、斷欲。
因學厭欲、無欲、斷欲故,得息、心解脫。
得已樂中,愛惜不離,於現法中不得究竟智,
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在於此中。』
「諸賢!復有一人修習禁戒,無穿無缺,
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
彼因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
聖所稱譽,善修善具故,復學色有斷、貪斷業,
學欲捨離。因學色有斷、貪斷業,學欲捨離故,
得息、心解脫。得已樂中,愛惜不離,
於現法中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
生餘意生天中。既生彼已,便作是念:
『我本為人時,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
聖所稱譽,善修善具。因修習禁戒,
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
善修善具故,復學色有斷、貪斷業,學欲捨離。
因學色有斷、貪斷業,學欲捨離故,得息、心解脫。
得已樂中,愛惜不離,於現法中不得究竟智,
身壞命終,過摶食天,
生餘意生天在於此中。』諸賢!是謂內結人阿那含,不還此間。
「諸賢!云何外結人非阿那含,
來還此間?若有一人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
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
諸賢!是謂外結人非阿那含,還來此間。」 於是,
眾多等心天色像巍巍,光輝暐曄,
夜將向旦,來詣佛所,稽首作禮,卻住一面,白曰:
「世尊!尊者舍梨子昨夜與比丘眾集在講堂,
因內結、外結,為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
世實有二種人,內結人、外結人。』世尊!
眾已歡喜,唯願世尊慈哀愍念,往至講堂。」彼時,
世尊為諸等心天默然而許。
諸等心天知世尊默然許可,稽首佛足,繞三匝已,即彼處沒。
諸等心天去後不久,
於是世尊往至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歎曰:「善哉!
善哉!舍梨子!汝極甚善。
所以者何?汝於昨夜與比丘眾集在講堂,因內結、外結,
為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世實有二種人,內結人、
外結人。舍梨子!昨夜向旦,
諸等心天來詣我所,稽首禮已,卻住一面,白我言:『世尊!
尊者舍梨子昨夜與比丘眾集在講堂,因內結、
外結,為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
世實有二種人,內結人、外結人。」世尊!眾已歡喜,
唯願世尊慈哀愍念,往至講堂。』舍梨子!
我便為彼諸等心天默然而許。諸等心天知我默然許可,
稽首我足,繞三匝已,即彼處沒。 「舍梨子!
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
共住錐頭處,各不相妨。舍梨子!
諸等心天非生彼中,甫修善心,極廣甚大,
令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
共住錐頭處,各不相妨。舍梨子!
諸等心天本為人時,已修善心,極廣甚大,因是故,
令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
共住錐頭處,各不相妨。是故,舍梨子!
當學寂靜,諸根寂靜,心意寂靜,身、口、意業寂靜,
向於世尊及諸智梵行。舍梨子!虛偽異學,
長衰永失。所以者何?謂不得聞如此妙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等心經第一竟(千一百八十一字)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