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捉金銀

出家人究竟可以不可以接受金錢供養?事實上,不論是金錢、支票、信用卡、現金卡、金融提款卡、股票、債券、金、銀、珠寶……..等等,只要具有貨幣性,或變現性極高,依照律部的精神,全都不可以接受。何以見得?蓋據史籍及經籍所載,佛陀時代的古印度一樣有金錢、貨幣等有價證券流通於社會及交易市場,佛陀卻教導他的出家弟子們:「如果這些東西是清淨的,那麼五欲也就應該是清淨的。」(見北傳雜阿含經第九一一篇)然而佛陀一再喝叱五欲不淨,由此可知上開等物亦屬不淨甚明。是故比丘不論基於種理由,即便是為宏法等冠冕堂皇之理由,也萬不可妥協讓步!因為戒行不清淨,知見必亦不淨(參見北傳中阿含七車喻經),言行既不一,又如何服眾?如何化導他人?

選譯自北傳律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捉金銀等學處第十八

譯於西元2006/4/29八關齋戒日

 

有一次,佛陀駐錫在古印度王舍城竹林中。當時有一位身份是聚落長的居士,名叫寶髻,來到佛前頂禮佛足後,退坐一旁對佛說:「世尊,最近有次聚會,國王及諸大臣聚在一起討論沙門釋子可否接受金銀等物之供養。有人說比丘可以接受,有人說不行。世尊,這兩派人的說法究竟誰有理?誰無理?誰是符合法義?誰是非法?誰不是謗佛?誰是在謗佛?誰的說法不會令聖人覺得可恥?誰的又是令聖人覺得可恥?」

佛陀很明白地告訴這位長者:「那些主張沙門比丘可以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的說法無理,我從未這麼說過,不符合法義,是在毀謗我,令聖人覺得可恥。主張不可以的都是正確的!何以如此?居士,比丘實在不得接受金銀之物,若有比丘不接受金銀者,是沙門法,是如來弟子,是純善法;反之,若接受者,非沙門,非如來弟子,非純善法。」

居士說:「大德,我也是這麼認為,若比丘不接受金銀之物,這才是真沙門,是如來的好弟子;若接受者,非真沙門,非如來弟子。

世尊稱讚長者:「沒錯,沒錯。誠如你的看法,這樣的區別很正確。」

長者聽到佛這樣的稱許,心中非常的歡喜,頂禮佛足後離去。 

阿難尊者當時站在佛身後替佛執扇搧涼。在長者離去後,世尊便叫阿難去招集所有附近的比丘集會,阿難依佛的指示招集,等所有比丘到齊後,世尊便將剛才與長者討論手不捉金銀的經過告知大眾,並讚嘆長者勇於在國王及大臣面前作了獅子吼。

佛陀告誡諸比丘:「比丘們,從今日起,如果你們需要的是木頭,就應該向在家人表明需要的是木頭;如果需要的是草,就應該表示需要的是草;如果需要的是車乘,就要表明需要的是車乘;若是需要人力服務,就應該表示需要的是人力服務。就是不准要求或接受金銀寶物!沒有任何例外!」

以上經過是手不捉金銀的緣起,但當時佛陀尚未正式制戒。

直到有一次佛陀駐錫在古印度逝多林給孤獨園林內,當時有六群頑劣比丘自手接受金銀錢,或教唆別人募款建造房舍,或將金錢置於床座上,被外道看見,嫌賤說:「這些沙門釋子,自手接受金銀錢等物,或指示別人如此。所有俗人亦皆如此,這樣與我們又有何分別?又如何能令婆羅門居士等深生敬信?奉獻所有飲食資助這些禿人?」

話很快地傳到比丘們的耳裡,僧眾以此因緣報告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合比丘眾調查實情,詢問六比丘:「你們是不是真的自手或指示他人代己接受金銀錢等物?」

答言:「是真的。」

世尊便再一次訶責六比丘的不法行為,正式明文制定「手不捉金銀」戒律如下:「若苾芻自手捉金銀錢等,若教唆他人接受,犯泥薩祇波逸底迦。」

佛陀解釋該條戒律內容如下:「比丘們,所謂自手者,就是親手接受。所謂金銀者就是金銀及貝齒(註:古印度當時流通貨幣)。所謂錢者就是金幣等錢幣。指示他人代己接受也是犯戒,皆犯捨墮!懺悔之法我已曾一一解釋過。其中犯戒的內容又是如何?若指示他人代為收取時,就有十八種不同的情形,都構成犯戒。現一一解釋這十八種情形如下:
   汝取此物  汝於此取  汝取此爾許
   汝將此物  汝於此將  汝將此爾許
   汝置此物  汝於此置  汝置此爾許
   汝取彼物  汝於彼取  汝取彼爾許
   汝將彼物  汝於彼將  汝將彼爾許
   汝置彼物  汝於彼置  汝置彼爾許
   
所謂汝取此物,係指教他人於可見之處取金錢等物,這種行為得惡作罪。只要一旦拿舉之時即犯捨墮罪。

所謂汝於此取,係指教他人於諸袋及鐵木等箱器之中取金錢等物,這種行為得罪同前。

所謂汝取此爾許,係指教他人取百千億等數量之金錢等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汝將此物,係指教他人拿來金銀等財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汝於此將者,係指教他人於袋等箱器之中取金錢等物【註:袋等箱器已開啟,一般人皆可見著袋中金銀等財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汝將此爾許者,係指教他人拿百千億等數量之金錢等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汝置此物者,係指教他人安置金錢等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汝於此置者,係指教他人安置金錢等物於箱器之中,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置此爾許者,係指教他人放置百千億等數量之金錢等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以上九種情形皆屬教他人於可見之處代替自己拿取金錢等財物。

所謂汝取彼物者,係指於教他人於不可見之處取金錢等財物,如此行徑得惡作罪,一旦拿舉之時即犯捨墮罪。

所謂汝於彼取者,係指教他人於諸袋及鐵木等箱器之中取金錢等財物【袋、箱封閉,一般人看不見其中之金銀等財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汝取彼爾許者,係指教他人於不可見之處取百千億等數量金銀等財物,得罪同前。

所謂汝將彼物者,係指教他人於不可見之處拿來金銀等財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汝於彼將者,係指教他人於封閉的袋等箱器之中取金銀等財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汝將彼爾許者,係指教他人於不可見之處拿百千億等數量之金錢等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汝置此物者,係指教他人於不可見之處安置金錢等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汝於此置者,係指教他人安置金錢等物於已封閉的箱器之中,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所謂置此爾許者,係指教他人於不可見之處放置百千億等數量之金錢等物,如此行徑得罪同前。

以上九種情形皆屬教他人於可見之處代替自己拿取金錢等財物。

若比丘自手拿取金銀錢貝齒等貨幣,犯捨墮。

若比丘拿取成未成金銀者,犯捨墮。

比丘拿取文相成就金銀錢貝齒者,犯捨墮。

比丘接觸、撫摸摩尼寶、璧琉璃寶等珍寶,犯捨墮。

比丘拿取世界各國所通用之金錢或貨幣,犯捨墮。

若拿取非世界各國所通用之金錢或貨幣,得惡作罪。

如果是拿取赤銅、石、銅、鐵、鉛、錫者皆無犯。

就這樣世尊為諸聲聞比丘正式明文制定了手不捉金銀的戒律。

又一次佛陀駐錫在古印度逝多林,當時占波國有一位長者,也住在此城中,他深信純善,以上等高級精妙之物奉獻惠施僧團。

那位長者為佛陀及僧眾建造了住處,舉凡門戶、窗牖、欄楯等皆精心裝飾,殊妙莊嚴令人樂見,許多僧眾都在此結夏安居。雨安居結束後,正是縫製迦桸納衣時,比丘對長者說:「我們現在要去室羅伐城禮敬問候大師足以及其他耆宿尊老比丘,現正缺乏衣服,可否佈施衣物布料給我們?」

長者答稱:「聖者,此處之人並無上等精妙之衣物。我今天聽說有商人將要來到此處,等他們來到時我會跟他們買衣料惠施。」

比丘們說:「長者若無上等衣物也沒關係,可以給我們比較麤惡的衣物。」

長者卻說:「聖者,我一向常施上等高級之物,豈可於今日佈施劣等之物?如果你們不能等待,我可以給你們與衣料等價之金錢。」

比丘拒絕:「長者,世尊制戒禁止我們接受金錢供養。」

長者堅持說:「如果是這樣,我寧可不佈施,也不能以粗惡之物佈施他人。」

就這樣諸比丘竟一無所獲,只好捨之而去,趕路來到室羅伐城。

室羅伐城的其他比丘見著即問:「具壽,你們不是可以於安居處得到很多的衣服?為何穿著如此麤破衣服來到這裡?」

比丘們便答說:「根本無衣可得。」

其他比丘們問:「你們是在何處作安居?」

答曰:「在占波國。」

又問:「誰是你們的護法居士?」

答曰:「某甲長者。」

諸比丘不解問:「不是聽說這位長者一向喜歡佈施上等高級之物嗎?」

答曰:「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得不到衣服。」

比丘們問:「怎麼會這樣?」

來自占波國的比丘便將經過說明,其他比丘聽後向佛陀報告此事。

佛陀心想:「所有敬信婆羅門長者居士等,喜歡佈施比丘與衣服等價之金錢,我諸弟子只想得到衣物。我應另闢一項但書令所有比丘皆能獲得供養。」於是對諸比丘說:「若有在家人想要佈施與衣服等價之金錢,可以接受,接受時心中應觀想就是在家人在佈施衣物。但是比丘們,你們應當去找一位執事之人去處理這些事情。」

比丘們不知應找尋什麼樣的人。佛陀解釋:「應找寺家人,或鄔波索迦。所謂寺家人者就是淨人;鄔波索迦就是已受三歸五戒的在家人。你們應先問這些人:『你是否能為我處理四事佈施事宜?』對方若答說能者,即可委託此人而處理其物,但仍應使人代為接受,不應自己拿取。」

這時有比丘要去遠處,想到:「我今來到此處沒有淨人怎麼辦?」心裡很不安,以此報告佛陀。佛陀說:「縱然是要遠去別處,但令彼命存已來常是施主。」

又有比丘找不到適當的淨人,遇到有在家人佈施與衣物等價之金錢,比丘疑惑不敢接受,以此報告佛陀。佛陀說:「可以接受,但接受後應持物對一比丘這麼說:『具壽請聽我告白:我比丘某甲得此不淨物,我當持此不淨之物換取淨財。』如是說三遍,可隨意受用,不需心生懷疑。

又有施主於邊隅處建造寺院佈施僧伽,但常常有盜賊侵擾,住在彼處的所有比丘都暫時逃離該寺,於是有盜賊來盜取寺家之物。佛陀說:「若屬僧伽之物,若窣睹波物,所有金銀錢寶等,應先差遣他人代為藏妥後方可離去。」

但比丘不知應差遣何人代為隱藏,佛陀說:「可以是淨人,或者是鄔波索迦,令他們代為隱藏。」

但又發生淨人監守自盜。佛陀說:「可差遣有堅定信仰的鄔波索迦代為隱藏。若無堅定信仰的淨人,應請求寂,求寂若無,比丘可親自隱藏。」

但比丘不知該如何隱藏。佛陀說:「可挖坑洞。」但不知請誰代挖。佛陀說:「應請淨人代挖,或鄔波索迦代挖。如果發生監守自盜,應請有堅定信仰者,若如果連這樣的人也找不到,應請求寂代挖。若求寂也找不到,可以自己挖掘。等盜賊離去後應如前面的情形取其物還與僧伽。」

佛陀說:「如同我為特殊情況另開方便之門,但若特殊事由已消滅,就不應再行,若再行者得惡作罪。又不構成犯戒的人,係指制戒以前初犯之人,或心神喪失及精神耗弱之人。」

  原文: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捉金銀等學處第十八
佛在王舍城竹林中。時有聚落主居士。
名曰寶髻。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
世尊。曾於近日在大眾中。
王及諸臣並皆集會有作是問。
仁等頗知沙門釋子得受捉金銀不。有人說言。苾芻得捉。復有說言。
苾芻不合。此二所陳誰為稱理。誰不稱理。
誰是法言。誰非法言。誰是謗佛。誰為不謗。
誰是勝人所恥。誰非勝人所恥。世尊答曰。居士。
若彼說言沙門釋子得受捉金銀者。斯不稱理。
斯非法言。斯為謗我。是勝人所恥。異斯名善。
何以故。居士。然實苾芻不得受捉金銀之物。
若有苾芻不受捉金銀者。是沙門法。
是釋迦子。是純善法。第二第三我如是說。若受捉者。
斯非沙門。非釋迦子。非純善法。
第二第三我如是說。居士言。大德。我意如是。
若苾芻不受捉金銀之物。斯真沙門。善釋迦子。若受捉者。
非真沙門。非釋迦子。世尊告曰。善哉善哉。
居士。如汝意解。是善分別。
時寶髻居士聞佛說已。歡喜信受禮佛而退。
爾時阿難陀住佛背後為佛扇涼。居士纔去命阿難陀曰。
汝今宜去近此所有諸苾芻眾。悉皆令集常食堂中。
時阿難陀奉佛教已悉皆喚眾。
還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奉佛教。
近此苾芻悉皆喚集在食堂中。唯佛知時。
爾時世尊詣食堂中。在大眾前就座而坐。
告諸苾芻曰。有聚落主。名曰寶髻。來至我所禮我足下。
在一面坐作如是白。廣說如上。
乃至辭我而退。汝諸苾芻。彼聚落主於王眾中作師子吼。
決定而說沙門釋子不合受捉金銀錢等。
我亦說言。沙門釋子不應受捉金銀錢等。
是故諸苾芻。若為修營房舍等事。
應求草木車乘人功。然不應求金銀錢等。
我不說言得有方便。令諸苾芻畜捉金等。此是緣起尚未制戒。
佛在逝多林給孤獨園。
時六眾苾芻自手捉金銀錢。或教他捉造作房舍。或置床座上。
時外道見生嫌賤言。此沙門釋子。
自手執捉金銀錢等。或教他捉廣說如上。
諸餘俗人亦皆如是。斯與我等有何別處。
云何令他婆羅門居士等深生敬信。持諸飲食惠此禿人。
時諸苾芻聞是說已。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廣說如前。問六眾曰。
汝實自捉或教人捉金銀錢等耶。答言實爾。
世尊如上種種呵責已。
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自手捉金銀錢等。若教他捉。
泥薩祇波逸底迦。若復苾芻者。謂六眾類。
自手者謂以手捉。金銀者謂金銀及貝齒。
錢者金等錢。教人亦爾。皆犯捨墮。捨悔之法廣說如上。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若教他取時其事不同有十八種咸成其犯。謂告彼云。
 汝取此物  汝於此取  汝取此爾許
 汝將(東方國語辭典註,【將】:拿,持)此物  汝於此將  汝將此爾許
 汝置此物  汝於此置  汝置此爾許
 汝取彼物  汝於彼取  汝取彼爾許
 汝將彼物  汝於彼將  汝將彼爾許
 汝置彼物  汝於彼置  汝置彼爾許
言汝取此物者。謂金銀等於可見處教他取。
得惡作罪。捉舉之時犯捨墮罪。
言汝於此取者。謂於諸袋及鐵木等箱器之中教他取物。
得罪同前。言汝取此爾許者。
謂百千億等教他取物。得罪同前。
言汝將此物者。謂金銀等物教他將來。
得罪同前。言汝於此將者。
謂於袋等箱器之中教他取物。得罪同前。言汝將此爾許者。
謂百千億等教他取時。得罪同前。言汝置此物者。
謂金銀等教他置時。得罪同前。言汝於此置者。
謂於箱器等中而安置之。得罪同前。
置此爾許者。謂百千億等教他置時。得罪同前。
此九皆據可見之處教他作也。
言汝取彼物者。
謂金銀等於不見處教他取物。得惡作罪。捉舉之時犯捨墮罪。
言汝於彼取者。
謂於諸袋及鐵木等箱器之中教他取物。得罪同前。言汝取彼爾許者。
謂百千億等教他取物。得罪同前。言汝將彼物者。
謂金銀等物教他將來。得罪同前。言汝於彼將者。
謂於袋等箱器之中教他取物。得罪同前。
言汝將彼爾許者。謂百千億等教他取時。
得罪同前。言汝置彼物者。謂金銀等教他置時。
得罪同前。言汝於彼置者。謂於箱器等中。
得罪同前。言汝置彼爾許者。
謂百千億等教他置時。得罪同前。
此九皆據不可見處教他作也。若苾芻自捉金銀錢貝齒者。
犯捨墮若苾芻捉成未成金銀者。犯捨墮。
苾芻捉文相成就金銀錢貝齒者。犯捨墮。
苾芻觸末尼寶璧琉璃寶。犯捨墮。苾芻捉方國共所用錢。
犯捨墮。若捉非方國所用錢。得惡作罪。
若捉赤銅鋀石銅鐵鉛錫者無犯。
如是世尊為諸聲聞制學處已。佛在逝多林。
于時占波國有一長者。在此城住。深信純善。以上妙物而行惠施。
時彼長者為佛及僧造立住處。
門戶窗牖欄楯交飾。殊妙莊嚴令人樂見為生天路。
多諸僧眾在此安居。既安居了隨意事訖。
白長者曰。我等今欲向室羅伐城禮大師足。
及諸耆宿尊老苾芻現闕衣服時當見施。長者報言。
聖者。此處之人無上妙衣疊。
今聞商侶將欲到來。待來至時買以相惠。苾芻言。
長者若無好物與麤惡者。長者答曰。聖者。
我之立性常施好物。云何於今以惡物與。
若不待者衣直之錢可將持去。答言長者。
世尊制戒遮我捉錢。長者報曰。若如是者我寧不施。
不能以惡物惠人。時諸苾芻竟無所獲捨之而去。
隨路而進至室羅伐城。諸苾芻見而告之曰。
善來善來。具壽。豈非汝等於安居處多得衣服。
云何著此麤破衣服而至此耶。彼便答曰。
無衣可得。苾芻曰。仁在何處而作安居。答曰。
在占波國。又問。依誰而住。答曰。某甲長者。
諸苾芻曰。聞彼長者好施上衣豈不施耶。答曰。
祇緣此故我不得衣。苾芻問曰。有何所以。
時彼苾芻具陳其事。諸苾芻聞已白佛。
佛作是念。諸有敬信婆羅門長者居士等。
歡喜欲施苾芻衣價。我諸弟子情欲得衣。
我應作法令諸苾芻得無癈闕。告諸苾芻曰。
若有他施衣價欲須便受。
受已即作彼人物心而持畜之。然諸苾芻。應可求覓執事之人。
苾芻不知欲覓何人。佛言。應求寺家人。或鄔波索迦。
寺家人者謂是淨人。鄔波索迦者。
謂受三歸五戒。應問彼云。汝能為我作施主不。若言能者。
即作委寄此人心而畜其物應使人持不應自捉。時有苾芻向他方處作如是念。
我今至此未有施主。起追悔心以事白佛。佛言。
縱令遠去。但令彼命存已來常是施主。
時有苾芻未求得施主。他施與物。
苾芻疑惑不敢受之。以事白佛。佛言。應受。
受已持物對一苾芻作如是語。具壽存念。
我苾芻某甲得此不淨物。我當持此不淨之物換取淨財。如是三說。
隨情受用勿致疑心。
時有施主於邊隅處造寺施僧。時時有賊來相驚怖。
彼諸苾芻空寺而去。便有賊來取寺家物。佛言。若僧伽物。
若窣睹波物。所有金銀錢寶等。
應牢藏舉方可移去。佛言遣藏。苾芻不知欲遣誰藏。佛言。
若淨人。若鄔波索迦。令其藏舉。
彼藏舉者便偷其物。佛言。有深信鄔波索迦令其藏舉。
若無深信應使求寂。求寂若無。
苾芻自手應為藏舉。苾芻不知若為藏舉。佛言。應可穿坑。
不知使誰。佛言。應使淨人。若鄔波索迦。
彼便偷物應令信者。此若無者應令求寂。
求寂若無應自穿掘。
賊去之後應可如前而取其物還與僧伽。佛言如我為難所開事者。
難去之後則不應行。若當行者得惡作罪。又無犯者。
謂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