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曾有無知愚痴的學者看到五百羅漢第一次集結經過,竟公然毀謗大迦葉尊者專擅獨斷。另有國內知名高僧竟然也在其所撰寫有關佛教《聖者故事中》中如是附和。孰不知皆已犯下毀謗聖賢之重大惡業,自己墮入惡趣事小,誤導他人心生邪見事大,何其可悲?! 另有部分學者,因不甚用心,不深入專研,只因自己主觀偏好,或手邊資料不正確,竟毀謗:「除開雜阿含經,其餘經典皆不可信」等語,或稱:「法句經、本生經等等均非佛說,因佛在世時哪來那麼多時間說本生因緣?應該都是附和當時神話傳說。」等語,孰不知四阿含、法句經、本生經等等早已在五百大阿羅漢第一次集結時皆完成,只是訴諸文字是在百年之後。甚至,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法句經、本生經等,皆載有完全相同或類似的內容,證據資料繁多,不勝枚舉。由此可知,不論是研究世間學問,或出世正法,都應認真、用心,不確定的事,在沒有查證前,萬不可主觀妄下斷語,自己貽笑大方事小,犯下毀謗正法及助長他人邪見惡業事大,吾人都應引以為鑑。 選譯自北傳《四分律》第五十四卷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6/4/23 大迦葉指摘阿難:「你於佛法中先求度女人出家,如此行徑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 阿難答言:「大德,我並非故意如此。摩訶波闍波提對佛有大恩德,對世尊有養育之恩。大德迦葉,對這一點我不認為我有有罪,但大德您既然這麼說,我相信您有您的道理,所以我願意懺悔。」 大迦葉又說:「你讓世尊三度請你作供養侍者,你竟拒絕,這種行為得突吉羅罪!今當懺悔!」 阿難答迦葉:「我不是故意拒絕,當佛的侍者非常不容易,所以我才會拒絕。對這一點我不認為我有罪,但大德您既然這麼說,我相信您有您的道理,所以我願意懺悔。」 迦葉又說:「你為佛縫製僧伽梨時,竟腳踏佛衣而縫,這種不敬行為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 阿難答言:「大德迦葉,不是我對佛不敬,是因為當時無人替我拿佛衣,對這一點我不認為我有罪,但大德您既然這麼說,我相信您有您的道理,所以我願意懺悔。」 迦葉又說:「世尊欲取涅槃前,曾三次告訴你,你卻不請世尊住世一劫,如果世尊能住世超過一劫,必將令無數人得利益,能令世間諸天人民得安樂,所以你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 阿難答言:「大德迦葉,我不是故意不勸請世尊住世,是因當時魔在我心,令我不請佛住世。對這一點我不認為我有罪,但大德您既然這麼說,我相信您有您的道理,所以我願意懺悔。」 迦葉又說:「世尊在時,跟你索水,你竟然不給,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 阿難答言:「我非故意如此,當時有五百輛車從水上駛過,把水弄得很濁,我怕世尊喝了會生病,所以沒給。」 迦葉不認同:「當時你仍應給,因為藉佛的威神或者諸天能令水清淨。」 阿難言:「但大德您既然這麼說,我相信您有您的道理,所以我願意懺悔。」 迦葉又說:「你不問世尊,何者是雜碎戒,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 阿難說:「我不是故意不問,當時因世尊即將入滅,我心愁憂,擔心失去依怙,所以忘了問世尊,何者是雜碎戒。對這一點我不認為我有罪,但大德您既然這麼說,我相信您有您的道理,所以我願意懺悔。」 迦葉又說:「你不遮阻止女人弄髒佛足,得突吉羅罪!今應懺悔!」 阿難答言:「不是我故意不阻止,是因女人感情脆弱,禮佛足時淚水及手弄髒佛足。對這一點我不認為我有罪,但大德您既然這麼說,我相信您有您的道理,所以我願意懺悔。」 舉發完阿難過去的過失,大迦葉對會中所有阿羅漢宣告:「各位大德僧請注意,如果有其他比丘到場時,只能聽,不得發言。」 於是僧伽開始詢問優波離(持律第一)有關戒律事項。 大迦葉問優波離尊者:「第一波羅夷(不可懺悔)最初是從何處開始?是誰先犯?」 優波離答:「在毘舍離,是須提那迦蘭陀子初犯。」 問:「第二波羅夷呢?」 答言:「在王舍城,是陀尼伽比丘陶師子初犯。」 復問:「第三起在何處?」 答言:「在毘舍離,是婆裘河邊比丘初犯。」 復問:「第四起?」 答言:「在毘舍離,是婆裘河邊比丘初犯。」 復問:「第一僧殘是在何處?」 答言:「在舍衛國,是迦留陀夷初犯。」 …….就這樣依序將每一條有關僧殘戒律的發生地點,犯戒者,一一詢問釐清。 接下來又問:「第一不定法是在何處發生?何人所犯?」 答言:「在舍衛國,是迦留陀夷初犯。第二也是如此。」 復問:「尼薩耆是在何處發生?何人所犯?」 答言:「在舍衛國,是六群比丘初犯。」 …….就這樣依序將每一條有關不定法戒律的發生地點,犯戒者,一一詢問釐清。 復問:「最初波逸提罪是在何處發生?何人所犯?」 答言:「在釋翅瘦,是象力釋子比丘初犯。」 …….就這樣依序將每一條有關波逸提戒律的發生地點,犯戒者,一一詢問釐清。 復問:「波羅提提舍尼是何處發生?何人所犯?」 答言:「在舍衛國,因蓮花色比丘尼引起。」 就這樣依序將第二第三第四等有關比丘尼戒律的發生地點,犯戒者,一一詢問釐清。 復問:「第一眾學法是何處發生?何人所犯?」 答言:「在舍衛國,是六群比丘初犯。」 ……..就這樣依序將每一條有關戒律的發生地點,犯戒者,一一詢問釐清。 復問:「最初聽受大戒是在何處?何人聽聞?」 答言:「在波羅奈,是最初五比丘聽聞。」 復問:「最初聽說戒是在何處?何人聽聞?」 答言:「在王舍城,世尊為諸少年比丘說的。」 復問:「最初聽安居是在何處?因何人引起?」 答言:「在舍衛國,因六群比丘起。」 復問:「最初自恣是在何處?因何人引起?」 答言:「在舍衛國,因六群比丘起。」 ……..就這樣依序問到毘尼增一。 再來將有關比丘所發生的一切有關戒律事宜并集在一處,就是比丘律的集結。 將有關比丘尼戒律事宜并集在一處,就是比丘尼律的集結。 將一切有關受戒法集結一處,就成為受戒犍度。 將一切有關布薩法集結一處,便成為布薩犍度。 將一切有關安居法集結一處,就是安居犍度。 將一切有關自恣法集結一處,就是自恣犍度。 將一切有關皮革法集結一處,成為皮革犍度。 將一切衣法集結一處,成為衣犍度。 將一切藥法集結一處,成為藥犍度。 將一切迦絺那衣法集結一處,成為迦絺那衣犍度。 將二律并一切犍度調部毘尼增一都集結,便成為毘尼藏。 集結到這裡告一段落,這時大迦葉宣布:「各位大德僧注意,現在我要詢問阿難有關法毘尼部分。」 大迦葉問阿難:「梵動經是世尊在何處說的?內容為何?增一阿含經是世尊在何處說的?內容為何?增十是世尊在何處說的?內容為何?世界成敗經是世尊在何處說的?內容為何?僧祇陀經是世尊在何處說的?內容為何?大因緣經是世尊在何處說的?內容為何?天帝釋問經是世尊在何處說的?內容為何?」 阿難皆一一回答。 其餘如集結一切長經,便成為長阿含經。 集結一切中經,便為中阿含經。 集結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成為增一阿含經。 集結有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帝釋、魔、梵王等相應部分,便是集結成雜阿含經。 其他如生經、本經、善因緣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婆提舍經、句義經、法句經、波羅延經、雜難經、聖偈經等等諸經典,便集結為雜藏。 有難、無難繫相應作處,集為阿毘曇藏。 以上諸經的集結便是所謂的三藏。 這時長老富羅那,聽說王舍城有五百阿羅漢正共集法毘尼,便與五百比丘一起前往王舍城,來到大迦葉尊者面前表示:「我聽聞大德與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毘尼,我也想參與其中聞法。」 這時大迦葉便以此因緣集合比丘僧,為富樓那尊者又重新問了一次優波離以上諸戒律,一直到集結三藏諸經典部分。 富樓那尊者聽完後說:「大德迦葉,你們集結的部分我大致上都沒意見,只除其中八件事。大德,我親耳從佛陀那裡聽聞,憶持不忘,佛陀允許內宿、內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從彼處持食來、若雜果、若池水所出等情,皆可食用,其餘皆不准。」 大迦葉說:「誠如您所言,世尊因稻穀昂貴時,世間經濟不景氣,一般人民都吃不飽,乞求困難,為慈愍比丘緣故,允許這此八種例外。但目前仍是太平盛世,稻穀豐熟,飲食多饒,佛陀還是不允許。」 富樓那不太同意:「大德迦葉,世尊是一切知見(全知者),對不應制定的戒律早已廢除,對已廢除的戒律認為有必要又重新制定。」 迦葉說:「就因為世尊是一切知見(全知者)的緣故,對應制定的戒律又廢除,或對已廢除的又制定,會產生爭議,令後世比丘無所適從。因此之故,富羅那,我們才會作如此約定:如果是佛陀以前所未曾制訂過的戒律,我們就不應該增加任何佛所未制訂過的戒律;反之,是佛陀先前所制訂過的戒律,今後一條都不應捨棄!我們都應當追隨佛所制訂的戒律而學習!」
以上就是在王舍城五百阿羅漢第一次共同集結法毘尼的經過。 《四分律》第五十四卷 大迦葉語阿難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