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安樂死(四) |
||
佛陀早期教授比丘們學習不淨觀,有許多比丘因不得要領,或走火入魔,導致心裡失調,心生厭世,因而自殺。後來佛陀改教授安那般那念,並制訂有關不得安樂死的戒律。 選譯自北傳《摩訶僧祇律》 優婆塞喬正一譯於西元2006/11/5八關齋戒日 |
||
那時佛陀還住在古印度毘舍離城內,當時鹿杖外道受到他人教唆去殺害長期生重病的比丘後,心中生起極大的憂惱,他心裡不斷的懊悔著:「我今豈可去斷送修梵行之人的性命?這種行為是惡法。我命終後必將下墮惡道,入地獄中。」 天魔波旬常以各種伎倆,誘導眾生行惡,看到鹿杖外道如此追悔,便於空中灌輸外道的邪見:「你不用害怕,你不會下墮惡道!因為你今所作的一切都是幫助他人脫離苦患,功德無量啊!」 外道受到魔王的蠱惑,頗感安慰,心想:「我殺比丘而獲大福,能使諸天隨喜讚善。」隨後持利刀至僧房中及經行處,高聲宣稱:「有誰想要離苦得樂,我都可以幫助他了結生命。」 當時世尊正為諸比丘解說有關不淨觀的修行方法,有許多比丘因修不淨觀,竟厭倦身苦,心生厭世,其中有人以繩自戮,有人飲服毒藥,有人以刀自害,甚至有人投坑赴火,自殺的比丘非常的多,又被鹿杖外道前後所殺者多達六十多人。 後來世尊在每月十五日坐於僧眾之中,比丘們前後圍遶,欲作布薩。世尊左右觀察,發現比丘人數減少,便問阿難:「今日比丘僧的人數何故如此希少?何以不見某甲比丘等?」 阿難解釋:「世尊,因為您先前為諸比丘解說不淨觀的修行方法,並讚歎修習不淨觀的功德,因此諸比丘都勤加修持不淨觀。但有些人因修不淨觀後卻極度厭患肉身,於是或有人以刀自殺,乃至教唆鹿杖外道斷其命,在半個月之中已多達六十人死亡。是以唯願世尊更開餘法,不令諸比丘厭身自殺,令諸賢聖久存於世,利益天人。」 佛陀告訴阿難:「還有另一種三昧(禪定),能使諸比丘心生快樂,樂於修學,不會心生極度厭身。就是所謂的安那般那念。阿難,若比丘依止城邑聚落而住,乞食時間一到,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時專注身口意,善住身念,心不馳亂,常行正受,攝持諸根,入城乞食。乞得食物後回到原來寂靜處安坐,或於空地、山澗、巖窟、塚間等處,敷草正坐。摒除各種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滅諸障礙,心慧力明,繫心在呼吸氣息之間。當吸氣時知息入,呼氣時知息出;息入長時知息入長,息出長時知息出長;息入短時知息入短,息出短時知息出短;息入遍身時知息入遍身,出息遍身時知出息遍身;入息身行捨時知入息身行捨,出息身行捨時知出息身行捨;入息生喜的覺受時知入息有喜受,出息有喜的覺受時知出息有喜受;入息有樂受時知入息有樂受,出息有樂受時知出息有樂受;入息意行時知入息意行,出息意行時知出息意行;入息意行捨時知入息意行捨,出息意行捨時知出息意行捨;入息知心時知入息知心,出息知心時知出息知心;入息心生愉悅時知入息心生愉悅,出息心生愉悅時知出息心生愉悅;入息心定時知入息心定,出息心定時知出息心定;入息心解脫時知入息心解脫,出息心解脫時知出息心解脫;入息無常時知入息無常,出息無常時知出息無常;入息斷時知入息斷,出息斷時知出息斷;入息無欲時知入息無欲,出息無欲時知出息無欲;入息滅時知入息滅,出息滅時知出息滅。就是這樣,阿難,依此修行,就叫做快樂善學,不極厭身,能令諸賢聖久住於世,利益天人。」 佛陀對諸比丘正式制定戒律:「若有比丘自手奪人性命,或教唆他人去殺害比丘者,或教人自殺,都是犯比丘波羅夷不可悔,應將此比丘驅逐僧團,不應與他住在一起。」
復次佛住毘舍離。廣說如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