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不得教授未受具足戒者一起共誦經偈

    我相信這一條戒律一定有非常多不分僧俗的佛教徒都不知道。

    中國佛教徒早晚課誦佛經,其目的只為求功德,所以,中國佛教徒誦經自古以來便不如法、也不如律。

    出家人與在家人不可一起共誦經偈,這是為了彰顯僧俗有別,出家人是無上福田,在家人在福田上稻則得稻,種雜草則得雜草。由於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又或者因愚痴無知根本不知有此戒律,才有僧俗共誦的不如法不如律的現象,也才會出現在家人譏笑呵責出家人的現象。

    由於中國佛教的出家人因不知戒、不學戒、不持戒,因此也不可能知道應該告訴在家人不可一起共誦經偈。

    誦經的目的是為了讓佛弟子溫故知新並了知法義法味,也為了傳遞佛法。佛陀允許誦經也只是允許以單調的音節唸誦,並未教佛弟子以歌唱的方式誦經,然而中國佛教誦經宛若歌詠,在《四分律》卷第三十五有記載:「諸比丘,若過差歌詠聲說法,有五過失,何等五?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便自生貪著,愛樂音聲,是謂第一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生貪著,愛樂其聲,是謂比丘第二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令其習學,是謂比丘第三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諸長者聞皆共譏嫌言:『我等所習歌詠聲,比為亦如是說法。』便生慢心不恭敬,是謂比丘第四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若在寂靜之處思惟,但緣憶音聲以亂禪定,是謂比丘第五過失。」

    中國佛教的僧俗只知誦經求功德,然而誦經的最大功德利益,是令讀誦者溫故知新並增長正見與智慧,使誦者因「聞」「思」「修」而趣向解脫趣向涅槃,並非誦經本身有甚麼如同咒語般神祕的功德法力,誦出的經文若未經由「聞」「思」「修」的實踐,那麼經文也就只是經文而已,光只是誦經偈而不去聞思修,並不會消滅罪業,也不會獲得任何的功德,更不會令亡者獲得超度,否則,業力因緣果報的法則便不成立,因為善已沒有善報,為惡也不必受惡報,造孽者只須花一些錢請人誦經就可將自己犯下的罪孽惡業都一筆勾銷,但試問,天底下又豈有此等便宜之事呢??!!

選譯自《五分律》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3/6/25農曆五月初八布薩八關齋戒日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並與五百位比丘一起行腳遊方到當地的阿荼脾邑()。當地的居民認為世尊很難得來到此地,如果隨後離去,那麼再見之日恐遙遙無期。因為居民對佛法都很有信心,也渴望能經常聞法並隨時憶念「法」的功德,於是紛紛要求諸比丘教授他們誦讀經偈,以便來日世尊離去之後,他們也可以每天誦習法義,並如理思惟,猶如佛陀在他們的身邊。

    但由於僧團中有很多遠從各國各地前來追隨世尊的比丘,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口音及鄉音,也各自有各地的語言及方言,由於語音語法各國有別,於是當諸比丘各自隨其所用的語言及語法教授當地人民誦讀經偈時,沒想到當地居民因為聽不習慣,竟口無遮攔譏笑呵責批評諸比丘:「為什麼比丘晝夜親近如來,卻不知我們當地人民所用的語言及語法都不一樣,你們的發音都不正確!我們聽了都覺得很彆扭!!

    當諸比丘受到當地的在家人的譏嫌恥笑及批評,都感到很羞愧,於是將此事向佛陀報告,佛陀得知後便譴責諸居士:「在家人怎麼可以譏笑呵責與批評來自異國比丘誦經時發音語句不正確?!!

    因此緣故,世尊正式制定戒律,對諸比丘說:「若比丘教授未受具足戒之人誦經者,犯波逸提。」

    所謂具足戒,就是清淨無漏的比丘戒及比丘尼戒,未受具戒人就是未依法承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之人,除在家男女未受具戒,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等等也都是屬於未受具足戒之人。

    從此以後,諸比丘、比丘尼都依教奉行,不再教授任何在家人誦經,也不再教授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誦經。

    佛陀制訂這條戒律背後的理由是因為在家人出於愚痴口無遮攔譏笑呵責批評比丘、比丘尼,因愚痴的口惡業將使在家人折福吃大虧,並且使在家人造下未來下墮惡道及生生世世受苦報的新惡因,因此為避免在家人未來承受不善報,是故世尊才如是制定此戒。

    然而,在家人依然有記誦經偈的宗教信仰的需求,於是仍頻頻要求諸比丘教他們誦經偈,諸比丘只好婉拒說:「實在不好意思,世尊已制戒規定我們出家人不得教授在家人誦經。」

    但有未曾譏笑呵責比丘的在家人就很不服氣地抗議說:「大德,我們不曾毀佛謗法,豈可讓我們也概括承受他人的過錯呢?」

    又由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也要學習經偈,於是世尊修改調整此戒:「從今起,此戒應如是規定:『若比丘教授未受具足戒之人經偈,並誦者,犯波逸提。若比丘與未受戒人共誦者波逸提。』。」

    修改後的戒律中所謂並誦,就是指「共誦」,也就是說當比丘或比丘尼誦經時,未受具足戒之人只可旁聽或默誦,不可同步出聲一起唸誦。

    在家人若和比丘、比丘尼一起同聲誦經,此時,比丘、比丘尼即犯波逸提罪,若在家人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一起同聲誦經,則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即犯突吉羅罪,而在家人沒有戒罪,但使出家人因此犯戒,在家人自身必也不善。

    若比丘、比丘尼教授未受具足戒人誦經時,應先行告,只允許比丘、比丘尼先誦一句,聲盡之後未受具足戒者才可以跟著學誦一句,若比丘、比丘尼有一音未了便出聲同誦即犯戒,既不可同聲誦也不可超越(前)先誦。

    若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教授在家人誦經,也比照辦理先行告知。

原文/

佛在舍衛城,與五百比丘僧至阿荼脾邑。時彼居士作是念:「佛久乃來此,尋當復去。我等應親近諸比丘學誦經偈,問所不解。世尊去後,得有所怙。」即到諸比丘所,作是語:「大德!教我誦讀經偈。」諸比丘言:「佛未聽我等教白衣誦經。」以是白佛,佛言:「聽教白衣誦經。」

時諸比丘種種國出家,誦讀經偈音句不正,諸居士便譏呵言:「云何比丘晝夜親承,而不知男、女、黃門、二根人語及多少語法?」諸比丘聞,各各羞恥,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即遙責諸居士:「汝愚癡人!如何譏呵異國誦經,音句不正?」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誦經,波逸提。」

後復有諸居士求受誦經,諸比丘言:「汝之等輩,嫌我音句,不從我受!汝今復來,徒自勞苦!」答言:「大德!我不毀佛法,不求餘福田。豈可以彼人有過,而不教我耶?」

復有諸沙彌亦欲受經,諸比丘言:「須受具戒,當教授汝。」諸沙彌言:「我等出家應誦經偈,如何受具戒,乃當教授?」諸比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教未受具戒人誦經,不得竝誦。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若比丘,教未受具足人經,竝誦者,波逸提。」

並誦者:俱時誦;或授聲未絕,彼已誦;或彼誦未竟此復授,句句皆波逸提。

先應教言:「待我語竟,然後誦。」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