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與《別譯雜阿含經》第92經、巴利語《小部》之《長老尼偈》第6章第2經《Vāseṭṭhītherīgāthā》等諸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經中的女主角婆四吒婆羅門尼在佛教經典中非常有名,她的六個孩子相繼去世,因無法忍受接連喪子之痛而發瘋,故而失去原本正常的心智,也就是本經中所謂的「失去本心」。當他見到世尊時,隨即清醒,恢復原本正常的心智,也就是經中所謂的「即得本心」。須特別注意的是,當她恢復正常的心智,也就是「即得本心」時,尚未開始聽聞正法,更談不上因信心清淨而證得初果,那時的她依然只是個凡夫。換言之,她證初果是在她恢復心智並聽聞正法之後才發生的事。

    更進一步說,經中所謂的「本心」絕非所謂的「常住不滅真心」、「自性」、「佛性」、「神我」、「本我」、「靈魂」、「阿賴耶識」、「明心見性」、「先後來去做主翁」……等等之「薩迦耶見」,絕不是所謂於「五受陰」(五蘊)妄計有我、有我所的「我見」或「我所見」,吾等當慎思明辨。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1178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5/11農曆三月三十日黑月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彌絺羅國菴羅園林中。

    有一位名叫婆四吒的婆羅門教女性修行人,她有六個小孩,但都不幸相繼去世,她因喪子之痛而發瘋了,於是她赤裸身形,披頭散髮,變成一個瘋婆子,瘋瘋癲癲地走在路上,因宿世善業的牽引,她來到了彌絺羅菴羅園林。

    當時,世尊正在園林中為無量大眾說法,婆四吒看見了世尊,心智竟然神奇地恢復以前原本正常時的理智,當她發現自己的狼狽模樣時,感到非常地丟臉,於是雙手抱著胸部,縮著身軀,蹲坐下來。

    這時,世尊交代阿難尊者:「你去拿一件上衣[1]給婆四吒穿上,然後讓她坐下來聽法。」

    阿難聽從佛的指示,取一件上衣披在婆四吒的上身。

    這一位女性外道修行人穿上衣服後,走到了佛前,跪在地上,稽首頂禮佛陀,便退坐在一旁。

    世尊開始為婆四吒如過去說法時的慣例,依照「示」、「教」、「照」、「喜」的步驟[2]按部就班為她開示,令其心生歡喜,產生清淨的信心,證得了初果。婆四吒聞法後,便受了三歸依,心生歡喜、隨喜,再度起身對佛陀頂禮,然後起身離去。

    之後,這一位婆四吒女居士的第七個孩子又忽然去世了,但這一次婆四吒竟然沒有出現啼哭、憂鬱、悲傷、煩惱、痛苦等等的負面情緒。

    婆四吒的丈夫對於她這一次的表現感到非常的好奇,於是他以如下的偈語問她:「先諸子命終,念子生憂苦,晝夜不飲食,乃至發狂亂;今喪第七子,而不生憂苦?」

    婆四吒的丈夫是問:之前妳因死了孩子而不堪打擊,整日整夜都不吃不喝,因而發瘋;如今妳失去第七個孩子,但為什麼卻看不出妳傷心難過的樣子?

    婆四吒隨即以如下的偈語回答她的丈夫:

「兒孫有千數,因緣和合生,長夜遷過去,我與君亦然。
 子孫及宗族,其數無限量,彼彼所生處,更亙相殘食。
 若知生要者,何足生憂苦,我已知出離,生死存亡相,

            不復生憂苦,入佛正教故。」

    婆四吒的意思是:從無量劫無始以來,生生世世的輪迴中,因為恩愛執著的緣故,我曾有過數不清的孩子, 也有數不清的家人親友,我與孩子們之間的關係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暫時現象,一如我們夫妻之間的緣分一樣,歷劫無始以來我失去孩子與家人親友的次數已不計其數了,如今,我蒙大覺佛陀的指引,已知曉解脫之道,洞悉生死的真相,不再心生憂鬱悲傷及苦惱,因為我已是一名有正見的佛教徒了。

    這時,婆四吒的丈夫聽後大受感動,便以如下的偈語讚歎:「未曾所聞法,而今聞汝說,何處聞說法,不念子憂悲?」

    婆四吒的丈夫問她是從何處聽聞如此勝妙的法?

    婆四吒告訴他的丈夫,佛陀正在彌絺羅國的菴羅樹園林中為眾人說法,他的教法能使人永離一切苦,他的法義是苦、習()、苦寂滅、賢聖八正道等四聖諦正法,能令人安隱趣向涅槃。她深樂大師佛陀所教授的正法,且已知正法(證得初果),她已從喪子之痛的泥淖中獲得解脫。

    婆四吒的丈夫深信如果佛陀的正法能幫助她的老婆解除喪子之痛,那麼也一定能幫助他化解煩惱,於是他決定去參訪佛陀。

   於是,婆四吒的丈夫趕緊駕著馬車飆去彌絺羅菴羅園林,他見到了世尊,心中轉增信樂。

    大師佛陀隨即為婆四吒的丈夫開其法眼,為他開示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令其心志正向涅槃。

    婆四吒的丈夫已見法,證得初果,然後他請求出家。

    婆四吒的丈夫出家之後,獨自靜修,世尊並預言他將於出家後的第三夜證得三明,果然他在第三夜證得了阿羅漢果。

    之後,佛陀派人去通知婆四吒,告知她的丈夫已證阿羅漢果的事實。

    婆四吒聽到送信者的通報,非常開心,她對報信的人說:「我的馬車都給你,我另外再加賜你金錢一千,因為你替我傳送佳音,讓我得知我的丈夫已得三明阿羅漢果,這則消息令我非常歡喜。」

    送信的人說:「我要妳的馬車與金錢有何用處呢?這些身外之物都還給妳,我要回僧團,我也要出家。」

    婆四吒說:「既然如此,你就趕緊回去吧,我相信你不久之後亦當如我的丈夫一樣,具足三明。我不久之後也當跟隨你們的腳步出家,猶如虛空中飛翔的大龍,乘虛空遨遊,其餘諸龍眷屬、龍子、龍女,亦都跟隨大龍而去。」

    報信的人說:「女居士,如果妳有意出家,一定能如願以償,我相信不久之後我就會看見妳成為一位少欲知足、執持衣缽的比丘尼,托缽乞食而食,剃髮染衣,於陰(五蘊)、界(十八界)、入(六入處)[3]斷除愛欲執著的枷鎖,斷離貪愛的綑綁繫縛,斷盡諸煩惱,成為一位阿羅漢。」

    後來,報信的使者、婆四吒及其女兒孫陀槃梨等一干人等都一一加入僧團出家,他們也都究竟苦邊,證得阿羅漢果。

 

原文/

雜阿含117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彌絺羅國菴羅園中。
  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被髮,隨路而走,至彌絺羅菴羅園中。
  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法,婆四吒婆羅門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歛身蹲坐,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
  「取汝欝多羅僧,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
  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佛前,稽首禮佛,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信心清淨,受三自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彼婆四吒優婆夷於後時,第七子忽復命終,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苦。
  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而告婆四吒優婆夷言:
  「先諸子命終,念子生憂苦,晝夜不飲食,乃至發狂亂,今喪{}[]七子,而不生憂苦?」
  婆四吒優婆夷即復說偈,答其夫言:
  「兒孫有千數,因緣和合生,長夜遷過去,我與君亦然。
   子孫及宗族,其數無限量,彼彼所生處,更亙相殘食。
   若知生要者,何足生憂苦,我已知出離,生死存亡相,不復生憂苦,入佛正教故。」
  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歎曰:
  「未曾所聞法,而今聞汝說,何處聞說法,不念子憂悲?」
  婆四吒優婆夷說偈答言:
  「今日等正覺,在彌絺羅國,菴羅樹園中,永離一切苦。
   演說一切苦,苦習苦寂滅,賢聖八正道,安隱趣涅槃。
   則是我大師,深樂其正教,我已知正法,能開子憂苦。」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亦當往,彌絺菴羅園,彼世尊亦當,開我子憂苦。」
  優婆夷復說偈言:
  「當觀等正覺,柔軟金色身,不調者能調,廣度海流人。」
  爾時,婆羅門即嚴駕,乘於馬車,詣彌絺羅菴羅園,遙見世尊,轉增信樂,詣大師前。
  彼時,大師即為說偈,開其法眼,苦、集、滅、道,正向涅槃。
  彼即見法,成無間等;既知法已,請求出家。
  時,婆羅門即得出家,獨靜思惟,……乃至得阿羅漢。
  世尊記說於第三夜逮得三明。
  得三明已,佛即告之:
  「命遣御者,乘車還家,告婆四吒優婆夷,令發隨喜,語言:『婆羅門往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即為說法,為開法眼,見苦聖諦,苦集、苦滅、賢聖八道,安趣涅槃,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彼御者奉教疾還。
  時,婆四吒優婆夷,遙見御者空車而還,即遙問言:
  「婆羅門為見佛不?佛為說法,開示法眼,見聖諦不?」
  御者白言:「婆羅門已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為開法眼,說四聖諦,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專精思惟,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優婆夷心即隨喜,語御者言:
  「車馬屬汝,加復賜汝金錢一千,{}[]汝傳信,言婆羅門宿闍諦,已得三明,令我歡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車馬、金錢為?車馬、金錢還優婆夷,我今當還婆羅門所,隨彼出家。」
  優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還,不久亦當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隨後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優婆夷!如彼出家,我亦當然。」
  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我今不久亦當隨去,如空野大龍,乘虛而遊,其餘諸龍、龍子、龍女,悉皆隨去。我亦如是,執持衣鉢,易養易滿。」
  御者白言:「優婆夷!若如是者,所願必果,不久當見優婆夷少欲知足,執持衣鉢,人所棄者,乞受而食,剃髮染衣,於陰、界、入斷除愛欲,離貪繫縛,盡諸有漏。」
  彼婆羅門及其御者、婆四吒優婆夷、優婆夷女孫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邊。

 

別譯雜阿含92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彌絺羅國菴婆羅園。
  爾時,婆私吒婆羅門女,新喪第六子,為喪子故,心意錯亂,裸形狂走,漸走不已,至彌絺羅菴婆羅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眾圍遶說法。
  時,婆私吒婆羅門女遙見世尊,還得本心,慚愧蹲地。
  佛告阿難:
  「與其欝多羅僧,汝可將來,我為說法。」
  阿難受敕,即與欝多羅僧。
  婆私吒婆羅門女尋取衣著,往詣佛所,頭面禮足。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女宣種種法,示、教、利、喜,如昔諸佛,為說法要,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苦惱之本,出要為樂。
  爾時,世尊廣為說法,知彼至心欲離蓋纏,為說四諦:苦、習、滅、道,此婆私吒女聰明解悟,聞法能持,譬如:淨白㲲易受染色,婆私吒女即於坐上見四真諦,見法、到法、知法、度疑彼岸,自已證法,不隨他教,信不退轉,於佛教法得無所畏,即從坐起,合掌禮佛,白佛言:
  「世尊!我今已得度於三惡,盡我形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夷,盡壽不殺,清淨信向,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亦復如是。」
  時,彼婦女聞法歡喜,禮佛而去。
  更於異時,婆私吒喪第七子,心不愁憂,亦不苦惱,亦不追念裸形狂走。
  爾時,其夫婆羅突邏闍說偈問言:
  「汝昔喪子時,追念極荼毒,愁憶纏心情,彌時不飲食。
   今者第七子,遇患而命終,汝備為慈母,何故不哀念?」
  時,婆私吒即便說偈答其夫言:
  「從無量劫來,受身無涯際,由於恩愛故,子孫不可計。
   處處皆受身,喪失亦非一,生死曠路中,受苦無窮已。
   我了於生死,往來之所趣,是故於今者,都無哀念情。」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如汝所說者,自昔未曾有,於誰得解悟,而能忘所憂。」
  時,婆私吒復以偈答:
  「婆羅門當知,往日三佛陀,於彼彌絺羅,菴婆羅園中。
   說斷一切苦,并與盡苦道,修八聖道分,安隱得涅槃。」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亦欲詣,菴婆羅園中,諮問彼世尊,除我念子苦。」
  時,婆私吒復說偈言:
  「佛身真金色,圓光遍一尋,永斷眾煩惱,超度生死流。
   如是大導師,能調伏一切,眾生咸蒙化,故號為真濟,汝今宜速往,詣彼世尊所。」
  時,婆羅門聞婦所說,歡喜踊躍,即時嚴駕,詣彼園中,遙見世尊威光顯赫,倍生恭敬,到已頂禮,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以他心智觀察彼心,知其慇重,即時為說苦、習、滅、道,及八正道,如此等法能至涅槃。
  時,婆羅門聞是法已,悟四真諦,已得見法,尋求出家。
  佛即聽許。
  既出家已,修不放逸,於三夜中,具得三明,佛記彼人得阿羅漢,是故更名為善生也。
  已得三明,敕其御者婆羅提言:
  「汝可乘於所駕寶車還歸於家,語婆私吒:『汝於我所,可生隨喜,所以者何?佛今為我說四諦法,又蒙出家,獲於三明,是故於我應生淨信。』」
  時,婆羅提乘車還家。時,婆私吒見車已還,問御者言:
  「彼婆羅門見於佛不?」
  御者白言:
  「婆羅門即於坐上,見四真諦,既見四諦,求索出家,佛聽出家,得出家已,於三夜中,獲阿羅漢。」
  爾時,其婦語御者言:
  「汝今能傳是善消息,當賜汝馬及千金錢。」
  御者白言:「我今不用馬及金錢,我欲願往詣佛所,聽受妙法。」
  婆私吒言:「汝若如是,實為甚善,若汝出家速能獲得阿羅漢道。」
  婆私吒語其女言:「汝善治家,受五欲樂,我欲出家。」
  女孫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捨五欲樂,出家求道,我今亦當隨而出家,離念兄弟眷戀之心,如大象去,小象亦隨,我亦如是,當隨出家,執持瓦鉢而行乞食,我能修於易養之法,不作難養。」
  婆私吒言:「汝所欲者真為吉善,所願必成,我今觀汝,不久必當得盡於欲,離諸結使。」
  時,婆羅門婆羅闍、婆私吒,并孫陀利,悉共相隨,俱時出家,皆得盡於諸苦邊際。

 

巴利語經文(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KN/ Thig.6.2/ 2. Vāseṭṭhītherīgāthā
  133.‘‘Puttasokenahaṃ aṭṭā, khittacittā visaññinī;
  Naggā pakiṇṇakesī ca, tena tena vicārihaṃ.
  134.‘‘Vīthi [vasiṃ (sī.)] saṅkārakūṭesu, susāne rathiyāsu ca;
  Acariṃ tīṇi vassāni, khuppipāsāsamappitā.
  135.‘‘Athaddasāsiṃ sugataṃ, nagaraṃ mithilaṃ pati [gataṃ (ka.)];
  Adantānaṃ dametāraṃ, sambuddhamakutobhayaṃ.
  136.‘‘Sacittaṃ paṭiladdhāna, vanditvāna upāvisiṃ;
  So me dhammamadesesi, anukampāya gotamo.
  137.‘‘Tassa dhammaṃ suṇitvāna, pabbajiṃ anagāriyaṃ;
  Yuñjantī satthuvacane, sacchākāsiṃ padaṃ sivaṃ.
  138.‘‘Sabbe sokā samucchinnā, pahīnā etadantikā;
  Pariññātā hi me vatthū, yato sokāna sambhavo’’ti.
  … Vāseṭṭhī therī….


 

[1] 經文中原文為「欝多羅僧」,即上衣的意思。

[2] 開示、勸導、鼓勵……,使之歡喜

[3] 陰、界、入:「陰」就是五蘊,「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合和的十八界,「入」就是六入處、六根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