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中的上座,即長老的意思。根據律典《毘尼母經》的記載,出家二十年以上的比丘稱之為「上座」。

    本經中的阿難尊者藉由分別參訪某位上座、五百位比丘及佛陀,並與他們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解脫的兩個基本且非常重要的禪修方法:「止」與「觀」。

    什麼是「止」?什麼是「觀」?

    梵語把「止」稱作「奢摩他」;把「觀」稱作「毗缽舍那」。這兩個佛教的專有詞彙在經中可以經常看得到。簡單說,「止」就是專注正念(Mindfulness),止息一切的顛倒妄想與妄念的造作;「觀」是「觀智」(Wisdom),照見五蘊無常、苦、無我、空的實相,觀照五蘊身心世間除了緣生緣滅的渴愛造作以外,裡裡外外乃至中間都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靈魂」等等實體的存在。

    在《阿姜曼正傳》中記載了近代泰國上座阿姜曼的基本修持方法就是「止」(Mindfulness)與「觀」(Wisdom)。「止」是屬於「定」的修持,「觀」則是屬於「慧」的層次,止觀雙修就是定慧雙修。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464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9/10/27農曆九月二十九日月黑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憍賞彌國的瞿師羅園林。當時,尊者阿難前往參訪某位上座,他對上座恭敬地頂禮問候,然後退坐在一旁。

    阿難尊者問上座:「當比丘於空曠無人處、大樹底下、空閑禪房中禪修時,請問這個比丘應當以哪一種方法專精禪修呢?」

    上座回答:「阿難,應當以兩種方法專精禪修,也就是所謂的『止』與『觀』。」

    阿難又問上座:「如果經常並深入地修習『止』之後,會有什麼成就?如果經常並深入地修習『觀』,又會有什麼成就呢?」

    上座回答:「阿難,修習『止』,終成就於『觀』;修習『觀』,亦終成就於『止』。換言之,聖弟子『止』、『觀』雙修,能證得『諸解脫界』。」

    阿難又問上座:「什麼是『諸解脫界』?」

    上座回答:「比如說:『斷界』、『無欲界』、『滅界』,以上這些都是『諸解脫界』。」

    阿難又問上座:「請問什麼是『斷界』、『無欲界』、『滅界』?」

    上座回答:「阿難,斷除一切煩惱造作,就是『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煩惱造作皆滅,就是『滅界』。」

    阿難聽聞上座的解釋之後,心生歡喜與隨喜,又另前往參訪五百位比丘,他對五百位比丘恭敬頂禮問訊,然後退坐在一旁。

    阿難尊者對五百位比丘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而這五百位比丘的回答跟之前的上座也完全一樣。

    阿難聽聞五百位比丘的解釋,心生歡喜與隨喜,他回到佛陀的身邊,稽首頂禮佛足,然後退坐在一旁。

    阿難也提出同樣的問題求教佛陀,佛陀的回答跟之前的上座與五百位比丘也完全一樣。

    這時,阿難感到很驚奇,對佛說:「奇哉啊!世尊!在異時異地的情況下,大師及諸弟子對於同樣的問題,回答竟然完全一樣,皆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我今天以同樣的問題先去求教某上座,然後再去求教五百位比丘,他們的回答全都跟世尊說的一模一樣,同樣的法義、同樣的法句、同樣的法味,因此,我才會覺得很不可思議,我才會說在異時異地的情況下,大師及諸弟子對於同樣的問題,回答竟然都完全一樣,皆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佛陀問阿難:「你可知那位上座是什麼樣的比丘?」

    阿難回答:「不知!」

    佛陀說:「那位上座,已是阿羅漢,他已諸漏已盡,已捨重擔,正智心善解脫,而那五百名比丘也都是阿羅漢。」

    阿難聽聞佛陀所說的法,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原文/

雜阿含46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憍賞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上座答言:
  「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
  「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
  「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
  上座答言:
  「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
  「云何斷界,……乃至滅界?」
  上座答言:
  「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時,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
  「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時,五百比丘答:
  「尊者阿難!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
  時,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佛告阿難:
  「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五百比丘所說。
  時,尊者阿難白佛言:
  「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我復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
  佛告阿難:「汝知彼上座為何如比丘?」
  阿難白佛:「不知,世尊!」
  佛告阿難:
  「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