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與巴利聖典的《小部/經集》第17經的內容完全相同。在上座部佛教國家甚至將本經的內容以巴利語吟誦的方式傳誦,並收錄在《大護衛經》中。

    印度除了充滿神秘的多元宗教色彩,還是一個鮮明對立的國家。所謂的鮮明對立,當然包括了貧與富之間的差距。

    印度的鮮明對立,當然也表現在它的傳統種姓階級意識型態的對立之上。印度的憲法及法律雖明文禁止種姓歧視;但在印度,只要說出自己的姓氏,立即就會被識破自己的出身及背景;法律的規定也只是徒具表面形式,根本就無法消弭歧視或取得平權,因為只要人心的不平等與業力高下的差異存在一天,世間法的差異就會一直存在下去,而其背後真正的關鍵密碼及支配的因緣就是「不可思議的業力」。

    本經的婆羅門真的是有大福德(波羅蜜),因為他對佛陀口出惡言,罵佛陀是「賤民」,這樣的惡行相當的嚴重,如果他不能解脫輪迴,甚至不能當生證得初果,那麼他的來世肯定下墮惡道,就算轉生到人間,也一定是淪為賤民。但好在他的波羅蜜夠強,有慧根,他當生選擇出家並修行,並很快證得了阿羅漢,不再有來生,所以他辱罵佛陀的惡業也就沒有因緣機會可以成熟了,真的好險,不禁替他捏把冷汗。

    只要我們還未解脫,尚在輪迴中流轉,相信都會害怕自己來世下墮為低賤的賤民,甚至墮入惡道。如果我們要趁早關緊通往惡道及貧賤的大門,就依照本經中佛陀的教誨,趁早依法奉行。

《雜阿含經》第102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7/5/10農曆四月十五日之八關齋戒日(衛塞節)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林。

    某日清晨,世尊著衣持缽,走入王舍城挨家挨戶乞食。世尊來到了一戶名叫婆羅豆婆遮的婆羅門家門前,當時這個婆羅門正手執木杓,在缽碗裡裝滿各種飲食,準備祭祀供養他所信奉的火神。

    婆羅門就站在門邊,他看見佛陀緩緩走近,心裡很煩且老大不高興,於是便口出惡言趕佛陀走:「快滾!快滾!賤民,小心不要靠近我家大門!」

    佛陀對婆羅門說:「哦?婆羅門!你罵我賤民?你可知賤民的真正意義?又是什麼樣的惡行導致眾生來世下墮為賤民?」

    婆羅門說:「我不知道,難道你知道?」

    佛陀說:「沒錯!我真的知道,而且非常清楚。」

    這個婆羅門是有宿世善根的人,他一聽便很感興趣,立即放下祭祀火神的法器,趕緊敷妥床座,請佛入室內就坐。

    婆羅門說:「瞿曇!請你為我解說什麼是導致眾生來世下墮為賤民的惡行。」

    佛就座之後,便說出以下的偈語:

「瞋恚心懷恨,  隱覆諸過惡,
 犯戒起惡見,  虛偽不真實,
 如是等士夫,  當知領群特。
 憋暴貪吝惜,  惡欲慳諂偽,
 無慚無愧心,  當知領群特。
 一生二生者,  一切皆殺害,
 無有慈愍心,  是為領群特。
 若殺縛椎打,  聚落及城邑,
 無道以切責,  當知領群特。
 住止及行路,  為眾之導首,
 苦切諸群下,  恐怛相迫愶,
 取利以供己,  當知領群特。
 聚落及空地,  有主無主物,
 掠護為己有,  當知領群特。
 自棄薄其妻,  又不入婬舍,
 侵陵他所愛,  當知領群特。
 內外諸親屬,  同心善知識,
 侵掠彼所受,  當知領群特。
 妄語欺誑人,  詐取無證財,
 他索而不還,  當知領群特。
 為己亦為他,  舉責及財與,
 或復順他語,  妄語為他證,
 如是妄語者,  當知領群特。
 作惡不善業,  無有人知者,
 隱諱覆藏惡,  當知領群特。
 若人問其義,  而答以非義,
 顛倒欺誑人,  當知領群特。
 實空無所有,  而輕毀智者,
 愚癡為利故,  當知領群特。
 高慢自稱舉,  毀壞於他人,
 是極卑鄙慢,  當知領群特。
 自造諸過惡,  移過誣他人,
 妄語謗清白,  當知領群特。
 前受他利養,  他若來詣己,
 無有敬報心,  當知領群特。
 沙門婆羅門,  如法來乞求,
 呵責而不與,  當知領群特。
 若父母年老,  少壯氣已謝,
 不勤加奉養,  當知領群特。
 父母諸尊長,  兄弟親眷屬,
 實非阿羅漢,  自顯羅漢德,
 世間之大賊,  當知領群特。
 初上種姓生,  習婆羅門典,
 而於其中間,  習行諸惡業,
 不以勝生故,  障呵責惡道,
 現法受呵責,  後世墮惡道,
 生旃陀羅家,  世稱須陀夷,
 名聞遍天下,  旃陀羅所無,
 婆羅門剎利,  大姓所供養,
 乘於淨天道,  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處障,  令不生梵天,
 現法善名譽,  後世生善趣,
 二生汝當知,  如我所顯示,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為領群特,  業為婆羅門。」

    歸納佛陀上揭偈語的內容,導致眾生來世下墮惡道以及淪為賤民的惡行如下:

    心懷怨恨而發怒、隱藏自己的各種過錯惡行、犯戒且心生惡邪見、虛偽不真實、貪婪吝嗇、嫉妒虛偽諂媚、無慚無愧、對一切眾生毫無慈悲而殺生、捆縛椎打或毆打他人、搶奪強盜偷竊他人的財物或謀財害命、凶殘無道而苛責於人、以恐怖殘忍的手段逼迫欺壓奴隸、侵占他人之物而據為己有、外遇、性侵他人的妻子或女兒、內外親屬間亂倫、妄語、偽證、詐欺、欠錢不還、偽善、答非所問且顛倒是非黑白、誹謗有智慧的人、自讚毀他(貶抑他人抬高自己)、驕傲自大目空一切、將自己的惡行嫁禍他人、不知感恩圖報、不供養沙門婆羅門、輕賤沙門婆羅門、不孝敬父母、不尊敬父母師長、大妄語妄稱自己是阿羅漢或其他聖人。

    最後,有人雖出身高貴,受過高等教育,但卻造諸惡行,此人在今生就會惡名遠揚,處處受人輕賤,死後下墮惡道;反之,有人雖出身貧賤,卻力爭上游,廣行善業,因此現世受人尊敬,死後生天。

    佛陀說:「總之,所謂的賤民,並不是以此人的出身來論定,而是端看他的言行與品德的好壞而定。一個人絕對不是因他出身高貴就可以稱為婆羅門或貴族,也絕不能因他出身低賤就注定永遠是賤民。究竟是高貴的婆羅門或貴族,抑或是低賤的賤民,關鍵密碼是在此人的人格業行是善、或是惡而定。」

    婆羅門聽了佛陀的開示以後,大受感動,他了解到一個人究竟是高貴或低賤的關鍵密碼是此人的業行而非其出身,於是便說出如下的偈語:

「如是大精進,  如是大牟尼,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故領群特,  業故婆羅門。」

    婆羅門的心性產生轉變,他對佛陀產生了信心,於是欲以滿缽上好的美食奉獻給世尊。但世尊因為說了法,所以不會在說法之後接受供養。

    婆羅門更增添其信心,於是對佛陀說:「世尊!請問我是否可以在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跟隨您修行?」

    佛陀對婆羅門說:「善哉!你可以在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

    於是婆羅門隨即出家,他出家之後便到森林裡獨自靜修思惟,很快便證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當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證得阿羅漢之後,自覺喜樂,便說了以下的偈言抒發他的解脫心得:

「非道求清淨,  供養祠祀火,
 不識清淨道,  猶如生盲者。
 今已得安樂,  出家受具足,
 逮得於三明,  佛所教已作。
 先婆羅門難,  今為婆羅門,
   沐浴離塵垢,  度諸天彼岸。」

 

 

 

原文/

《雜阿含經》第102

小部/經集1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

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住於門邊,遙見佛來。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群特,慎勿近我門!」

佛告婆羅門:「汝知領群特、領群特法耶?」

婆羅門言:「我不知領群特,亦不知領群特法,沙門瞿曇知領群特及領群特法不?」

佛言:「我善知是領群特及領群特法。」

是時,婆羅門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請佛令坐,白言:「瞿曇!為我說領群特及領群特法。」

佛即就座為說偈言:

「瞋恚心懷恨,  隱覆諸過惡,
 犯戒起惡見,  虛偽不真實,
 如是等士夫,  當知領群特。
 憋暴貪吝惜,  惡欲慳諂偽,
 無慚無愧心,  當知領群特。
 一生二生者,  一切皆殺害,
 無有慈愍心,  是為領群特。
 若殺縛椎打,  聚落及城邑,
 無道以切責,  當知領群特。
 住止及行路,  為眾之導首,
 苦切諸群下,  恐怛相迫愶,
 取利以供己,  當知領群特。
 聚落及空地,  有主無主物,
 掠護為己有,  當知領群特。
 自棄薄其妻,  又不入婬舍,
 侵陵他所愛,  當知領群特。
 內外諸親屬,  同心善知識,
 侵掠彼所受,  當知領群特。
 妄語欺誑人,  詐取無證財,
 他索而不還,  當知領群特。
 為己亦為他,  舉責及財與,
 或復順他語,  妄語為他證,
 如是妄語者,  當知領群特。
 作惡不善業,  無有人知者,
 隱諱覆藏惡,  當知領群特。
 若人問其義,  而答以非義,
 顛倒欺誑人,  當知領群特。
 實空無所有,  而輕毀智者,
 愚癡為利故,  當知領群特。
 高慢自稱舉,  毀壞於他人,
 是極卑鄙慢,  當知領群特。
 自造諸過惡,  移過誣他人,
 妄語謗清白,  當知領群特。
 前受他利養,  他若來詣己,
 無有敬報心,  當知領群特。
 沙門婆羅門,  如法來乞求,
 呵責而不與,  當知領群特。
 若父母年老,  少壯氣已謝,
 不勤加奉養,  當知領群特。
 父母諸尊長,  兄弟親眷屬,
 實非阿羅漢,  自顯羅漢德,
 世間之大賊,  當知領群特。
 初上種姓生,  習婆羅門典,
 而於其中間,  習行諸惡業,
 不以勝生故,  障呵責惡道,
 現法受呵責,  後世墮惡道,
 生旃陀羅家,  世稱須陀夷,
 名聞遍天下,  旃陀羅所無,
 婆羅門剎利,  大姓所供養,
 乘於淨天道,  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處障,  令不生梵天,
 現法善名譽,  後世生善趣,
 二生汝當知,  如我所顯示,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為領群特,  業為婆羅門。」

婆羅門白佛言:

「如是大精進,  如是大牟尼,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故領群特,  業故婆羅門。」

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轉得信心,以滿缽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偈如上說。

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見食瑞應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即得出家,獨靜思惟,如前說,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心善解脫,自覺喜樂,即說偈言:

「非道求清淨,  供養祠祀火,
 不識清淨道,  猶如生盲者。
 今已得安樂,  出家受具足,
 逮得於三明,  佛所教已作。
 先婆羅門難,  今為婆羅門,
 沐浴離塵垢,  度諸天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