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11經《Yajamān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發財?

    如果說,勤奮的人就能發財?那還有誰比勞工更勤奮?

    如果說,聰明的人就能發財?那麼至少好多有錢人都不是非常聰明,甚至有些是嚴重需要提高智商的人;

    如果說,學歷高的人就能發財?那肯定不是,因為在很多地方,小學沒上完的大老闆,比比皆是;

    如果說,有關係、有背景、有門路的人,就一定能發財?這也不一定,這一類的人有些人的確是有發財,但倒楣的也不在少數;

    歸根究底,答案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有福之人才能發財!

    在《松下幸之助的智慧》一書第三篇中曾有如下一段描述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觀點:「在松下幸之助看來,一個人事業的成功,有百分之九十是老天的安排,有百之十是個人的努力。這種看法似乎有些宿命色彩,百分之十的人為努力,其他的絕大多數是掌控在天命之中。其實是要人們在主觀的努力基礎上,保持樂觀的心態、情緒,老天是公平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夠成功。與此同時,松下幸之助的觀點也想說明,人們不要慾望熾燃,不要做不切實際的事情,不要讓野心勃勃過於膨脹。上天給我們安排百分之九十,只要相信在自己百分之十的努力下,好運必定降臨。」(參見《松下幸之助的智慧》第三篇第255)

    我曾看過不少所謂「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在媒體前受訪時,總愛刮刮而談自己的成功經驗。他們有很多人總認為自己世俗的成功都是歸功於自己過人的聰明才智與努力,他們瞧不起「魯蛇」,他們認為「魯蛇」就是笨、懶、不夠努力!

    但,這些人在他們過度膨脹自己的同時,卻有很大的一塊「黑數」不敢訴之於媒體公眾前,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到死恐怕都不敢承認的真正成功因素,那就是~~「機運」。

    曾有一位投顧企業家,總愛到處去宣揚演講自己的成功心法,他在聽眾前總是口沫橫飛、唱作俱佳;但,一回頭轉身回家面對家人時,他竟說:「我哪知我的運氣那麼好?!

    佛陀說:

福非火所燒,  風亦不能碎;
福非水所爛,  能浮持世間。
福能與王賊,  勇猛相抗敵;
不為人非人,  之所來侵奪。

    佛陀的真實語道出了「福」對還在生死輪迴中芸芸蒼生的重要性,而且是不分出家或在家人。對於在家人,貴人與有利的環境是世俗成功的必要因素;就算是一個修行人,如果他沒有「福」,他便遇不到善知識,他就必須浪費時間在黑暗中摸縮,嚐盡各種錯誤與失敗。

    然而「福」究竟從何處生?本經告訴我們該從福田中去求;而何處又是福田呢?經中的帝釋見人間的人類四處尋福田卻不可得,因而心生慈悲,下凡誘導眾生勤耕僧團無上福田。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1224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7/4/18農曆三月二十二日之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當時,王舍城裡的人民正舉行大法會,款待供養各種外道的法師。 

    其中,有信奉遮羅迦外道的在家居士認為在祭祀外道天神之前應當先供養其教派的導師,因為他們的導師就是福田;也有信奉尼乾子外道、事火外道的弟子等皆認為自己的導師才是福田,應當先供養其導師;當然,在場也有佛弟子認為僧團才是無上福田。  

    這時,三十三天的諸神之王天帝釋在天界看見此番情景,便心想:「我不應坐視王舍城的人民平白錯失耕耘僧團無上福田的大好機會,而浪費時間去侍奉其他的外道。我應當趕緊下凡,為王舍城的人民建立什麼才是福田的正確觀念。」 

    於是,帝釋以神通將自己變化成人間的一位大婆羅門,儀容嚴整,乘坐白馬車,有諸年少婆羅門眾在前後跟隨導從,他們手持金斗繖蓋,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了王舍城,進入大眾的法會中。 

    王舍城一切的男男女女看見婆羅門的陣容威勢龐大,心裡都受到了影響,很好奇這位大婆羅門究竟想要去供養那一位大師,他們也想跟從。 

    天帝釋以他心通知道王舍城的人民在想什麼,便駕車逕訪耆闍崛山。他將車停在門外,除去身上代表尊貴身分的五種配飾,徒步走到了佛前,跪在地上稽首頂禮佛足,然後起身退坐在一旁,以如下的偈言問佛: 

「善分別顯示,一切法彼岸;悉度諸恐怖,故稽首瞿曇。 
 諸人普設會,欲求大功德;各各設大施,常願有餘果;

                  願為說福田,今斯施果成。」 

    帝釋的問題是:現今王舍城的人民都在廣設大法會求福,可否請世尊慈悲,為我們解釋什麼才是世上的無上福田。

    佛陀以如下的偈語回答: 

「諸人普設會,欲求大功德;各各設大施,常願有餘果。 
 今當說福田,施得大果處;正向者有四,四聖住於果。 
 是名僧福田,明行定具足;僧福田增廣,無量踰大海。 
 調人師弟子,照明顯正法;斯等善供養,施僧良福田。 
 於僧良福田,佛說得大果;以僧離五蓋,清淨應讚嘆。 
 施彼最上田,少施收大利;是故諸人者,當施僧福田。 
 增得勝妙法,明行定相應;供此珍寶僧,施主心歡喜。 
 起於三種心,施衣服飲食;離塵垢劍刺,超度諸惡趣。 
 躬自行啟請,自手平等與;自利亦利他,是施獲大利。 
  
慧者如是施,淨信心解脫;無罪安樂施,乘智往生彼。」

    世尊的意思是:

    僧團的四雙八輩是世上的無上福田,因為僧伽的成員都努力勤修戒、定、慧,他們遠離五蓋,戒清淨、心清淨,所以應受到一切人類及天神的尊敬與殷勤供養。如果大家想要求大福報,就應該要勤耕無上福田;如果布施的人能在供養前、供養當下、供養後都心生歡喜,那麼那怕是只供養一點點微薄之物,來日當因緣成熟之際也將獲致無量倍的大福報及大善果。所以,在家人都應該盡全力親自去供養,必可獲致不可思議的大善果報。有智慧的人應該以清淨的信心與歡喜去布施,如此可獲致沒有過失及後患的平安與喜樂,最後可導向解脫涅槃。

    天帝釋聽聞佛所說的法,心生歡喜、隨喜,便向佛陀作禮,隨即隱身消失不見。 

    在場王舍城的人民立即從各自的座位起身,整理衣服,一起對佛陀作禮,合掌對佛說:「世尊!懇請世尊與諸僧伽大眾接受我等的供養。」

    這時,世尊默然接受邀請。 

    王舍城的人民得知世尊已默然接受其邀請後,便作禮而歸。 

    大家回到法會的場地,趕緊準備飲食,布置床座。

    第二天一早便遣使者去邀請佛陀與僧團前來應供。 

    世尊與諸大比丘眾著衣持鉢,來到了大會場所,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王舍城的人民知佛坐定,自行奉上各種豐美飲食給佛陀與僧眾。 

    當佛陀與僧眾吃完後,洗鉢,澡漱畢,大家各自回到座位上,聽佛說法。這時,世尊為王舍城的人民開示各種法,按部就班教導、鼓勵、啟發大眾,使之心生法喜,之後佛陀與僧眾便從座位起身離去。 

原文/

雜阿含122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爾時,王舍城人普設大會,悉為請種種異道。 
  有事遮羅迦外道者作是念: 
  「我今請遮羅迦[]道天,先作福田。」 
  或有事外道出家者……有事尼乾子道者……有事老弟子者……有事{}[]弟子者……有事佛弟子僧者咸作是念: 
  「今當令佛面前僧先作福田。」 
  時,天帝釋作是念: 
  「莫令王舍城諸人捨佛面前僧而奉事餘道,求索福田,我當疾往,為王舍城人建立福田。」 
  即化作大婆羅門,儀容嚴整,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眾前後導從,持金斗繖蓋,至王舍城,詣諸處處大眾會中。 
  諸王舍城一切士女咸作是念: 
  「但當觀望此大婆羅門所奉事處,我當從彼而先供養,為良福田。」 
  時,天帝釋知王舍城一切士女心之所念,駕乘導從,逕詣耆闍崛山,至於門外,除去五飾,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善分別顯示,一切法彼岸,悉度諸恐怖,故稽首瞿曇。 
   諸人普設會,欲求大功德,各各設大施,常願有餘果,願為說福田,今斯施果成。」 
  帝釋大自在,天王之所問,於耆闍崛山,大師為記說: 
  「諸人普設會,欲求大功德,各各設大施,常願有餘果。 
   今當說福田,施得大果處,正向者有四,四聖住於果。 
   是名僧福田,明行定具足,僧福田增廣,無量踰大海。 
   調人師弟子,照明顯正法,斯等善供養,施僧良福田。 
   於僧良福田,佛說得大果,以僧離五蓋,清淨應讚嘆。 
   施彼最上田,少施收大利,是故諸人者,當施僧福田。 
   增得勝妙法,明行定相應,供此珍寶僧,施主心歡喜。 
   起於三種心,施衣服飲食,離塵垢劍刺,超度諸惡趣。 
   躬自行啟請,自手平等與,自利亦利他,是施獲大利。 
   慧者如是施,淨信心解脫,無罪安樂施,乘智往生彼。」 
  時,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王舍城諸人民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 
  「世尊!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供養。」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王舍城人民知世尊默然受其請已,作禮而歸。 
  到諸{}[]會處,具飲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 
  「時到,唯願知時。」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鉢,至大會所,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王舍城人知佛坐定,自行種種豐美飲食。 
  食訖,洗鉢,澡漱畢,還復本座,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為王舍城人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SN.11.16/(6). Yajamānasuttaṃ 
   262.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rājagahe viharati gijjhakūṭe pabbate. Atha kho sakko devānamindo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aṭṭhāsi. Ekamantaṃ ṭhito kho sakko devānamindo bhagavantaṃ gāthāya ajjhabhāsi – 
   “Yajamānānaṃ manussānaṃ, puññapekkhāna pāṇinaṃ; 
   Karotaṃ opadhikaṃ puññaṃ, kattha dinnaṃ mahapphalan”ti. 
   “Cattāro ca paṭipannā, cattāro ca phale ṭhitā; 
   Esa saṅgho ujubhūto, paññāsīlasamāhito. 
   “Yajamānānaṃ manussānaṃ, puññapekkhāna pāṇinaṃ; 
   Karotaṃ opadhikaṃ puññaṃ, saṅghe dinnaṃ mahapphala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