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賽亞與泥菩薩  

 

 

 

 

 

 

心理學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彌賽亞」情結。所謂「彌賽亞」,指的即是基督教的救世主。心理學家便引用了「彌賽亞」一詞,為說明人類的人際互動間也出現了類似「彌賽亞」的角色。也就是說加害者、被害者、與保護者的三角關係中會產生彼此重疊交錯的亂象,其中的保護者固然是彌賽亞,他(她)以為自己是為了 被害者,但實際上他(她)的行為卻使得自己反而變成了加害者,並與被害者間的互動模式變得更為畸形扭曲。被害者會因為接受保護者的救贖而無法獨立;另一方面,保護者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不正常。

事實上,保護者本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凡人,而沒有凡人能夠一直犧牲下去而不垮台,但這樣的一個遊戲一旦開始便很難停止,因為彼此都沈溺在這種不正常的互動而不自覺,其結果就是被害者將榨乾保護者的所有資源,然後他們再一起去找另一個保護者來加入這個漩渦。

當保護者一再以此自居時,便從中獲得了成就感與自信,進而助人的優越感【我慢】也就悄悄地開始佔聚了他(她)的心靈,他(她)會試圖用自己的犧牲來誘發對方的罪惡感,藉此換取他(她)人對自己的依賴。

「彌賽亞情結」講的就是一個以為自己富有慈悲同情心的人,妄想把求助者的苦難都扛在自己的身上,以為自己有權可以替對方做一切的決定。但事實上,一個好的心理治療師應該是同理而非同情求助者,應該協助求助者自己去發掘導致他(她)受苦的原因並讓他(她)自己走出困境,而非讓求助者凡事依賴。即便尊貴如佛陀,也從未將他人的苦難背負在自己的身上,因為這世上並沒有誰能真正救贖誰,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佛陀也曾明白說過他就如同一名良醫,只能針對患者的病情對症下藥,但病人服不服藥,並不是醫師的責任。他又像是一名優秀的嚮導,能導引路人走正確的路;但如果路人不相信他的話,不願走正確的路,也絕不會是嚮導的過錯。(見《佛遺教經》)

有一句話說得很妙,那就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句話背後的意思與「彌賽亞情結」相通,講的就是一個不會游泳的人,眼見有人墜河溺水,而河水的水勢湍急、泛濫、洶湧,卻不假思索跳進水裡,最後與溺水者一起被水流席捲而去。

本篇是佛陀對均頭尊者(南傳譯為純陀尊者)所說的法,均頭尊者是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在他未受比丘戒以前,比丘們總習慣叫他「均頭沙彌」,甚至在他成為長老時,大家還是這樣稱呼他。佛陀在本經中的其中一段便說明自陷泥沼者難以救人的道理,唯有已抵達解脫彼岸的見法者,才有資格去救渡他人的苦難。

 

選譯自北傳《增壹阿含經》第47品第9經善惡品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3/5/12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一起住在古印度的羅閱城迦蘭陀竹園的精舍裡。

當時,摩訶均頭尊者獨自一人在僻靜之處禪修,他突然想到這世上有這麼多不同的宗教教義與見解,不知該如何才能找到真理?

於是,他著衣持缽,來到了世尊的面前,他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起身坐在一旁。

均頭尊者問道:「世尊,這世上有這麼多的教義與見解,該如何滅除邪見?又如何使邪見不再復生?」

世尊回答:「均頭,這些錯誤的邪見,不論它們是如何產生,又或如何消滅,都不出『無常』、『苦』、『空』。均頭,你要明白,你應該先建立好這樣的觀念,凡夫的邪見大體來說不出六十二種,但只要能安住在十善之地,便能不受其影響,進而摒除邪見。是哪十善呢?如果有人喜好殺生,我不應殺生;如果有人喜好偷盜,我決不偷盜;若有人污損梵行,我應堅守梵行;若有人說謊妄語,我不行妄語;若有人兩舌、綺語、惡口、貪婪、瞋怒、邪見,我皆不應為。」

    「均頭,就好比在惡道中摸索,有幸忽遇正道;又好比在邪見的迷霧中得遇正見,應該要勇於棄邪歸正。但要特別記住一點,一個自身尚陷溺於泥沼的人,想要把另一個同樣陷溺於泥沼的人拉出來,那是不可能的事。同理,一個尚未解脫的人,欲使他(她)人滅盡貪欲,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如果他已滅盡貪欲,若欲救渡他人,那就是有可能的事。」

    「是故,均頭,當念離殺,則便能獲得不殺的救贖;當念離盜,則能獲得不盜的救贖;當念離淫,則能獲得不淫的救贖;當念離妄語,則獲得不妄語的救贖;當念離綺語,便能獲得不綺語的救贖;當念離粗言惡口,便獲得不粗言惡口的救贖;當念離鬪亂彼此,便獲得不鬪亂彼此的救贖;當離嫉妬,便獲不嫉妬的救贖;當離瞋恚,便獲不瞋恚的救贖;當離邪見,便得正見的救贖。」

「均頭,若有凡夫這麼想:『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耶?或是有我無我?世界是永恆不變?還是無常?世界有限的?還是無盡的?命就是身嗎?或者命異身異?如來會死嗎?還是永生不死?到底會不會死呢?是誰創造了這個世界?』等問題,便接踵而至會產生以下各種邪見:『究竟是梵天創造了這個世界?還是地主施設了這個世界?又,如果是梵天創造了眾生,或地主創造了世間,那麼眾生既然本無卻今有,已有便該消滅….。』以上就是凡夫因為無聞、無見,才會有這些邪見。」

這時,世尊便說了以下的偈語:

「自然有梵天,此是梵志語,此見不真正,如彼之所見。
   我主生蓮華,梵天於中出,地主生梵天,自生不相應。
   地主剎利種,梵志之父母,云何剎利子,梵志還相生?
   尋其所生處,諸天之所說,此是歎譽言,還自著羇難。
   梵天生人民,地主造世間,或言餘者造,此語誰者審?
   恚欲之所惑,三事共合集,心不得自在,自稱我世勝。
   天神造世間,亦非梵天生,設復梵天造,此非虛妄耶?
   尋跡遂復多,審諦方言虛,其行各各異,此行不審實。

「均頭當知,眾生所見不同,其思想各異,不管怎樣皆是無常,他們有懷抱此見,則是無常變易之法。你只要記住以下的事:若他人殺生,我當離殺生;若他人偷盜,我當遠離之,不習其行,專其心意,不使錯亂,思惟挍計,邪見所興,……乃至十惡之法皆當遠離,不習其行。若他人生氣瞋恚,我應學習忍辱;若他人心懷嫉妬,我應當捨離;若他人生起憍慢自大,我應警惕捨離;若他人抬高自己,矮化別人,自我稱讚,又毀謗別人,我就要謙虛,不詆毀他人;若他貪婪多欲不知足,我應當學習少欲知足;若他人犯戒,我便修其戒;若他人有懈怠放逸,我 便應當努力精進;若他人不修行三昧禪定,我應修行三昧禪定。若他人愚惑,我便應行智慧。如果有人能善加觀察,分別其法者,則各種邪見自然消滅,不再復生。」

當時的均頭聽聞佛說完本經以後,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均頭聽受如來的教誨以後,便獨自在僻靜之處,思惟挍計,修無上梵行,沒多久便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造已辦,更不復受後有,他如實知道自己已經解脫了,這時的均頭已成為一位受人類及天神所共同尊敬的阿羅漢了。

 

原文/

增壹阿含479(善惡品)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時,尊者大均頭在靜寂之處,興此念想:
  「諸前後中央之見,云何得知?」
  爾時,大均頭到時,著衣持鉢,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均頭白世尊言:
  「今此諸見,前後相應,云何得滅此見,又使餘者不生?」
  世尊告曰:
  「於是,均頭!此見所出與所滅之處,皆是無常、苦、空,均頭知之:當建此意。夫見之法六十二種,要當住十善之地,除去此見,云何為十?於是,均頭!他好殺生,我等應當不殺;他好盜,我不盜;他犯梵行,我行梵行,他妄語,我不行妄語,他行兩舌鬪亂彼此……綺語……惡口……嫉妬…………邪見,我行正見。
  均頭當知:如從惡道得值正道,如從邪見得至正見,迴邪就正,猶如有人自己沒溺,復欲渡人者,終無此理;己未滅度,欲使他人滅度者,此事不然,如有人自不沒溺,便能渡人,可有此理,今亦如是,自般涅槃,復使他人取滅度者,可有此理。是故,均頭當念離殺,不殺滅度;離盜,不盜滅度;離淫,不淫滅度;離妄語,不妄語滅度;離綺語,不綺語滅度;離麁言,不麁言滅度;離鬪亂彼此,不鬪亂彼此滅度;離嫉妬,不嫉妬滅度;離恚,不恚滅度;離邪見,得正見滅度。
  均頭當知:若凡夫之人便生此念:『為有我耶?為無我耶?有我無我耶?世有常耶?世無常耶?世有邊耶?世無邊耶?命是身耶?為命異身異耶?如來死耶?如來不死耶?為有死耶?為無死耶?為誰造此世?』生諸邪見:『為是梵天造此世?為是地主施設此世?又,梵天[]此眾生,地主造此世間,眾生本無今有,已有便滅。』凡夫之人無聞、無見,便生此念。」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自然有梵天,此是梵志語,此見不真正,如彼之所見。
   我主生蓮華,梵天於中出,地主生梵天,自生不相應。
   地主剎利種,梵志之父母,云何剎利子,梵志還相生?
   尋其所生處,諸天之所說,此是歎譽言,還自著羇難。
   {}[?]天生人民,地主造世間,或言餘者造,此語誰者審?
   恚欲之所惑,三事共合集,心不得自在,自稱我世勝。
   天神造世間,亦非梵天生,設復梵天造,此非虛妄耶?
   尋跡遂復多,審諦方言虛,其行各各異,此行不審實。
  均頭當知:眾生之類所見不同,其念各異,此諸見者皆是無常,其有懷抱此見,則是無常變易之法。若他人殺生,我等當離殺生,設他盜者,當遠離之,不習其行,專其心意,不使錯亂,思惟挍計,邪見所興,……乃至十惡之法皆當去離,不習其行。若他瞋恚,我等學於忍辱,他人懷嫉妬,我當捨離,他興憍慢,我念捨離,若他自稱、毀餘人,我等不自稱、不毀他人,他[]不少欲,我等當學少欲,他人犯戒,我修其戒,他人有懈怠,我當精進,他人不行三昧,我行三昧,當作是學。他人愚惑,我行智慧,其能觀察分別其法者,邪見消滅,餘者不生。」
  是時,均頭受如來教已,在閑靜之處,思惟挍計,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著三法衣,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造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均頭便成阿羅漢。
  爾時,均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