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的時空背景是發生在佛陀即將入滅前的階段。

    本經的第一個重點是佛陀對在家人的教導,佛陀鼓勵在家人廣行布施善業,因為在漫長的生死輪迴旅程中,大家都是孤獨的,沒有人可以相伴,唯有善業如影隨形,生死相隨,是我們最可靠也最忠實的良伴。就像現代人多半會買保險,而買保險的目的無非是希望有一天當自己遇到了困難時,保險公司能幫我們一把。但是,世間的保險並非真正的保險,唯有布施等善業才是最保險的保險。因為投保再多也只能得到保險範圍內的金額,但布施行善後所得到的回報卻無法量化。誠如知名作家劉墉所說:「這世界就像水一樣,總是平的。你今天送出一些水,明天又送出一些水,雖然總是注進別人的水裡,但那水最終還是要流回來的,當回流之時,也總常是你缺水時的難關。」

    本經的第二個重點是佛陀教導弟子們應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而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比丘應當精進修持『四念處』。佛陀並說在他滅度以後,能有修行四念處者,才是他真正最優秀的弟子。

    願以此譯讀本經的微薄功德,與母親、先父、戒師甦諦果尊者、戒寶尊者、德寶法師、同修好友們、帝釋天主、毗沙門天王及其餘三位護世的天王等共享,願大家都平安、喜樂,眷屬及威勢都增長,正向解脫,趨向涅槃。

選譯自《長阿含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4/2/7八關齋戒日

    這是發生在佛陀即將入滅前的事。當時,世尊暫時住在古印度的毘舍離這個地方,他交代阿難尊者:「你把東西收拾好,我要去竹林叢那裡。」

    「知道了,世尊。」阿難尊者立即收拾好衣缽,與大家一起跟隨在世尊的身後,由古印度跋祇這個地方一路直奔至竹林。

    就在那個時候,有一位住在竹林裡名叫毘沙陀耶的婆羅門,聽說佛與諸大眾比丘都來到了竹林,心中自忖道:「聽說這個沙門瞿曇,名德遠揚,遍傳四方。他十種聖號具足,能於諸天神、帝釋天主、梵天神、魔王、魔天神、沙門、婆羅門等輩中,自身作證,為他人說法。他說的法從一開始到結束,不管是在哪一個階段,皆悉真正。法義、法味都非常的深奧,而且他梵行具足。嗯….像這樣完美的聖人,真是百聞不如一見,我應該要把握機會親自去瞻覩一番他的風采。」

    於是,婆羅門走出了竹叢,來到了世尊的面前,他向世尊行過禮後,便坐在一旁。

    世尊按照「示」、「教」、「利」、「喜」的次序按部就班地為這名婆羅門說法。

    婆羅門聞法後也心生歡喜,立即邀請世尊及諸大眾比丘第二天午前到他的家中接受供養。

    佛陀默然,表示接受邀請。

    婆羅門知道佛陀已經答應,立即從座位起身,遶佛三匝後而離去。當晚,婆羅門忙著準備飲食。

    第二天清晨,世尊著衣持鉢,帶領大眾比丘來到了婆羅門的家中,大家各自就自己的座位而坐定。

    婆羅門立即端出各種美食,供奉佛陀及僧眾。

    大家用過餐後便漱口,並清洗缽。

    婆羅門拿來一張小椅墊坐在佛前準備聽法。

    世尊為婆羅門說了以下的偈頌:

「若以飲食,衣服臥具,施持戒人,則獲大果。

  此為真伴,終始相隨,所到之處,如影隨形。

  是故種善,為後世粮,福為根基,眾生以安。

    福為天護,行不危險,生不遭難,死則上天。」

    上揭世尊所說的偈語意思是:若能供養持戒清淨的人,必將獲得大善果。在漫漫生死輪迴的旅途中,大家都是孤獨的,沒有人可以相伴,唯有自己的善業如影隨形,不管身在何處,善業都是生死相隨的最佳忠實伴侶。所以,應該要為自己今後的未來與來生後世做好儲蓄與保險的準備,而唯有福德善業才是最穩固的儲蓄與保險。有福德善業的人必將受到諸天善神的庇護,不管他()到哪裡都可逢凶化吉,不會遭遇危難,死後會在天界重生。

    世尊為婆羅門說完微妙的法以後,便從座位起身離去。

    由於當時正逢景氣萎靡與極端通貨膨脹之時,當地的穀米及其他物價都貴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程度,於是形成了饑荒,也連帶影響到了比丘們在乞食化緣上的困難。

    佛陀交代阿難尊者:「你去把現在在國內的所有比丘都招集到講堂。」

    「知道了,世尊。」阿難尊者立即宣令國內遠近一切的比丘都到講堂集合。

    於是,國內的大眾比丘聽到了招集令都趕到了講堂集合。

    阿難告訴佛陀:「世尊,大家都已到齊。」

    這時,世尊便從座位起身,來到了講堂,他對諸比丘說:「現在這個國家正逢景氣萎靡與極端通貨膨脹之時,形成了饑荒,也連帶影響到你們在乞食化緣上的困難。你們不要都集中在國內,現在你們應該要分散開來,各自隨著你們的老師去其它的國家,例如毘舍離及越祇國等處,在那些地方雨安居,如此一來你們在托缽乞食方面便可以無虞匱乏了。至於我與阿難要留在此地安居。」

    於是,諸比丘聽從佛陀的指示立即出發,獨留下佛陀與阿難尊者。

    就在那一年夏安居的後半階段,佛陀身染疾病,全身疼痛,佛陀自忖:「我現在生病,舉身痠痛,而諸弟子也都不在身邊,若在這個時候取涅槃實在很不適當,我應當以四神足來延續我的壽命。」

    這時,世尊走出了禪室,獨自坐在一處清涼的地方。

    阿難尊者看見後,立即趕到佛陀的面前,慰問道:「世尊,我看您今日的尊顏,氣色不是很好。」

    阿難又說:「世尊身體有病,令我心感到相當惶恐不安,憂結荒迷,不識方向,甚至氣息未絕,恍如似醒非醒。我暗自想:『如來尚未滅度,世間的明眼尚未消滅,大法也尚未損壞,何不趁今日教導眾弟子?』」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眾僧哪裡還有需要我教導的地方?若有人這麼說:『我統領眾僧,我管理眾僧。』那麼說這個話的人自然應該會對眾僧還有所教令。

    但是,如來不會這麼說。阿難!我所說的法,內外都已說完了。我已經老了,已經八十歲了。就好像一部老舊的車,必須稍加修理才能發動行駛。我的身體也是一樣,我是以神通力勉強延續壽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這時,我的身體因無想禪定之力而得以安隱,沒有不舒服的地方。

    所以,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甚麼是『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比丘應當精進修持『四念處』。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消除對世間的貪憂煩惱;觀外身、觀內外身,都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消除對世間的貪憂煩惱。其它如受、心、法觀也是如此。」

    佛陀最後告阿難尊者:「在我滅度以後,能有修行此法(四念處)者,才是我真正最優秀的弟子。」

原文/

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爾時,世尊於毘舍離,隨宜住已,告阿難言:
  「汝等皆嚴,吾欲詣竹林叢。」
  對曰:「唯然。」
  即嚴衣鉢,與大眾侍從世尊,路由跋祇,至彼竹林。
  時,有婆羅門名毘沙陀耶,聞佛與諸大眾詣此竹林,默自思念:
  「此沙門瞿曇,名德流布,聞於四方、……十號具足,於諸天、釋、梵、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深奧,梵行具足,如此真人宜往瞻覩。」
  時,婆羅門出於竹叢,往詣世尊,問訊訖,一面坐,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婆羅門聞已歡喜,即請世尊及諸大眾明日舍食。時,佛默然受請。婆羅門知已許可,即從座起,遶佛而歸。即於其夜,供設飲食。明日時到,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大眾圍遶往詣彼舍,就座而坐。時,婆羅門設種種甘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行澡水畢,取一小牀於佛前坐。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而作頌曰:
  「若以飲食,衣服臥具,施持戒人,則獲大果。
   此為真伴,終始相隨,所至到處,如影隨形。
   是故種善,為後世粮,福為根基,眾生以安。
   福為天護,行不危險,生不遭難,死則上天。」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說微妙法,示、教、利、喜已,從座而去。
  于時彼土穀貴飢饉,乞求難得,佛告阿難:
  「勅此國內現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曰:「唯然。」
  即承教旨,宣令遠近普集講堂。
  是時,國內大眾皆集,阿難白佛言:
  「大眾已集,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於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
  「此土飢饉,乞求難得,汝等宜各分部,隨所知識,詣毘舍離及越祇國,於彼安居,可以無乏,吾獨與阿難於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
  是時,諸比丘受教即行,佛與阿難獨留。
  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自念言:
  「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坐清涼處。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
  「今觀尊顏,疾如有損。」
  阿難又言:
  「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不識方面,氣息未絕,猶少醒悟。默思:『如來未即滅度,世眼未滅,大法未損,何故今者不有教令於眾弟子乎?』」
  佛告阿難:
  「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
  「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