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田 經

 

「無學」一辭乃「有學」之對稱。而所謂「有學」即指雖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斷迷惑,尚有所學者,稱為有學。相對於此,無學是指已達佛教真理之極致,已見證最高的法,無迷惑可斷,已無可學者。聲聞乘四果中之前三果為有學,第四阿羅漢果為無學,有學與無學均可統稱為四雙八輩。

四雙八輩,或稱八補特迦羅 (!!h-uggl^ dkkhi!eyy)、八賢聖、八聖、八輩。包括︰須陀洹向(預流向)、須陀洹果(預流果)、斯陀含向(一來向)、斯陀含果(一來果)、阿那含向(不還向)、阿那含果(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第一項須陀洹向是最低聖位,阿羅漢果則是最高的聖位,證得阿羅漢果的人稱為無學,而其他七聖位都是有學。

有學之中最初的須陀洹向稱為見(聞)道聖位,所謂見道是指經由聽聞正法而對三寶產生信心,已經斷除見惑(邪見)的聖位,斷除思惑及修惑等一切迷惑煩惱之後,就是阿羅漢果的最高聖位。

關於四雙八輩的聖者,可列示如下︰

一、有學(身證):

1、須陀洹道(預流向)

2、須陀洹果(預流果)

3、斯陀含道(一來向)

4、斯陀含果(一來果)

5、阿那含道(不還向)

6、阿那含果(不還果)

二、無學(身證):

7、阿羅漢向

8、阿羅漢果

上面各聖者中,「心解脫」是指身證已達阿羅漢位的人。而「身證」是指由禪定而體證四雙八輩聖位,因此,既已說身證,則不須再列舉出心解脫,但是為求明了,因此才又重複列出。至於「俱解脫」(ubhobh^g-vimu),是指具備禪定與神通之阿羅漢而言,即具備三明六通之阿羅漢。

本經佛陀說明不論是有學、無學、四雙八輩,都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若欲求福者,應於此等福田栽種並努力耕耘,來日必獲無量豐碩的樂果。

選譯自北傳《中阿含經》之《福田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3/9/19中秋節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遊化至古印度的舍衛國,並暫時住在勝林給孤獨園林裡。

當時,給孤獨居士前去佛陀的住所,向佛陀稽首頂禮,然後起身坐在一旁。

他問道:「世尊!請問這世上有幾種人有資格堪稱為福田?」

世尊回答:「居士!這世上有兩種人有資格堪稱為福田。這兩種人分別是:一、有學人;二、無學人。而有學人有十八種,而無學人有九種。

居士!什麼是十八學人?分別是:信行見註一、法行見註二、信解脫見註三、見到見註四、身證見註五、家家見註六、一種見註七、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見註八、生般涅槃見註九、行般涅槃見註十、無行般涅槃見註十一、上流色究竟見註十二】等,以上就是十八學人。

居士!什麼又是九無學人?分別是:思法見註十三、昇進法見註十四、不動法見註十五、退法見註十六、不退法見註十七、護法見註十八所謂護法,也就是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見註十九、慧解脫、俱解脫等,以上就是九無學人。」

於是,世尊說了以下的偈頌:

「世中學無學,  可尊可奉敬,
彼能正其身,  口意亦復然,
 
居士是良田,  施彼得大福。」

當佛陀解說完以後,給孤獨居士及諸比丘聽聞佛所說的法,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註釋:

1、信行:聲聞乘見道位中有利鈍之二根,鈍根名隨信行。

2、法行:聲聞乘見道位中有利鈍之二根,利根名隨法行。以信他之言教,隨而修行故也。

3、信解脫:意指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實知見,但尚未解脫輪迴,這名聖弟子已不墮惡趣。可能是指初果向以上但尚未證得阿羅漢的聖者而言。

4、見到:若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但尚未證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此人於正法、律如實知見,這名聖弟子不墮惡趣。可能是指未證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的聖者。

5身證:是指由禪定而到達之四雙八輩的全部。

6家家:「家家」,南傳作「良家到良家者」(kolkolo,另譯為「家家」),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氏族--氏族的達成者」( l-o-l ier),即例如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一次天上又一次人間的輪迴,即可解脫,也就是斯陀桓果。

7一種:即不還向,若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餘一品或二品者,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稱為一間;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間隔一生而證果之義;亦稱一種子,或稱一種。

8中般涅槃:中般,指不還果之聖者死於欲界而生色界時,於色界將死亡之際而入般涅槃者。

9生般涅槃:聖者既生於色界,未久即能起道聖,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10、行般涅槃:有行般,生於色界,經過長時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

11、無行般涅槃:生於色界,但未加行勤修,任運經久,方才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12上流般涅槃:先生於色界之初禪 梵天,漸次上生於色界其餘天界之中,最後至色究竟天或有頂天而入般涅槃者。上流般可分為樂慧、樂定二種。此二種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沒般三種。全超般,指生於色界最下層之梵眾天,越過中間之十四天,而生於色界或無色界之最上天者。半超般,指超越中間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遍沒般,指不超過一天而遍受生於諸天者。

13、 思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二十七賢聖之一,九無學之一。謂已證得阿羅漢果者中,其性鈍根,恐所證之 禪定退失,故而入無餘涅槃者。這裡的「法」應指的是「禪定」,而非果證。 蓋阿羅漢既已證最高解脫果位,又豈有退轉已證果位之理?果真如此,則仍不脫無常、苦、無我,與禪定緣起無異,修之又有何意義?有學者不明就裡,望文生義,以自己的世間思惟與知見擅自主張阿羅漢所得果證會退轉,此說不如理,有矛盾,顯已構成毀謗聖賢,故而諸君切勿人云亦云。

14、昇進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指阿羅漢能加功進行至如如不動的禪定,故名昇進法。

15、 不動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即得阿羅漢果中最利根之種性,得盡智、無生智而不退動者。

16、 退法阿羅漢:退法,梵語pariha^n!a-dharman。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乃證得阿羅漢果中,最鈍根之羅漢,彼等逢疾病等惡緣即退失所證之禪定。這裡的「法」應指的是「禪定」,而非果證。蓋阿羅漢既已證最高解脫果位,又豈有退轉已證果位之理?果真如此,則仍不脫無常、苦、無我,與禪定緣起無異,修之又有何意義?有學者不明就裡,望文生義,以自己的世間思惟與知見擅自主張阿羅漢所得果證會退轉,此說不如理,有矛盾,顯已構成毀謗聖賢,故而諸君切勿人云亦云。

16、 不退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即得阿羅漢果中最利根之種性,有由本來之種性與利根修練而得。

17、 護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指能自己守護所證得禪定的阿羅漢。這裡的「法」應指的是「禪定」,而非果證。蓋阿羅漢既已證最高解脫果位,又豈有退轉已證果位之理?果真如此,則仍不脫無常、苦、無我,與禪定緣起無異,修之又有何意義?有學者不明就裡,望文生義,以自己的世間思惟與知見擅自主張阿羅漢所得果證會退轉,此說不如理,有矛盾,顯已構成毀謗聖賢,故而諸君切勿人云亦云。

18、實住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阿羅漢能住於所證之禪定,不退不進,故名實住法。

原文/

福田經第十一(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佛所,
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
世中為有幾福田人?」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種福田人。
云何為二?一者學人,二者無學人。
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居士!
云何十八學人?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
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
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
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
是謂十八學人。居士!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
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
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世中學無學,  可尊可奉敬,
彼能正其身,  口意亦復然,
居士是良田,  施彼得大福。」
佛說如是。給孤獨居士及諸比丘,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福田經第十一竟(二百六十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