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田 經
「無學」一辭乃「有學」之對稱。而所謂「有學」即指雖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斷迷惑,尚有所學者,稱為有學。相對於此,無學是指已達佛教真理之極致,已見證最高的法,無迷惑可斷,已無可學者。聲聞乘四果中之前三果為有學,第四阿羅漢果為無學,有學與無學均可統稱為四雙八輩。 四雙八輩,或稱八補特迦羅 (!!h-uggl^ dkkhi!eyy)、八賢聖、八聖、八輩。包括︰須陀洹向(預流向)、須陀洹果(預流果)、斯陀含向(一來向)、斯陀含果(一來果)、阿那含向(不還向)、阿那含果(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第一項須陀洹向是最低聖位,阿羅漢果則是最高的聖位,證得阿羅漢果的人稱為無學,而其他七聖位都是有學。 有學之中最初的須陀洹向稱為見(聞)道聖位,所謂見道是指經由聽聞正法而對三寶產生信心,已經斷除見惑(邪見)的聖位,斷除思惑及修惑等一切迷惑煩惱之後,就是阿羅漢果的最高聖位。 關於四雙八輩的聖者,可列示如下︰ 一、有學(身證): 1、須陀洹道(預流向) 2、須陀洹果(預流果) 3、斯陀含道(一來向) 4、斯陀含果(一來果) 5、阿那含道(不還向) 6、阿那含果(不還果) 二、無學(身證): 7、阿羅漢向 8、阿羅漢果
上面各聖者中,「心解脫」是指身證已達阿羅漢位的人。而「身證」是指由禪定而體證四雙八輩聖位,因此,既已說身證,則不須再列舉出心解脫,但是為求明了,因此才又重複列出。至於「俱解脫」(ubhobh^g-vimu),是指具備禪定與神通之阿羅漢而言,即具備三明六通之阿羅漢。 本經佛陀說明不論是有學、無學、四雙八輩,都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若欲求福者,應於此等福田栽種並努力耕耘,來日必獲無量豐碩的樂果。 選譯自北傳《中阿含經》之《福田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3/9/19中秋節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遊化至古印度的舍衛國,並暫時住在勝林給孤獨園林裡。 當時,給孤獨居士前去佛陀的住所,向佛陀稽首頂禮,然後起身坐在一旁。 他問道:「世尊!請問這世上有幾種人有資格堪稱為福田?」
居士!什麼是十八學人?分別是:信行【見註一】、法行【見註二】、信解脫【見註三】、見到【見註四】、身證【見註五】、家家【見註六】、一種【見註七】、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見註八】、生般涅槃【見註九】、行般涅槃【見註十】、無行般涅槃【見註十一】、上流色究竟【見註十二】等,以上就是十八學人。 居士!什麼又是九無學人?分別是:思法【見註十三】、昇進法【見註十四】、不動法【見註十五】、退法【見註十六】、不退法【見註十七】、護法【見註十八,所謂護法,也就是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見註十九】、慧解脫、俱解脫等,以上就是九無學人。」 於是,世尊說了以下的偈頌:
「世中學無學, 可尊可奉敬, 當佛陀解說完以後,給孤獨居士及諸比丘聽聞佛所說的法,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註釋: 1、信行:聲聞乘見道位中有利鈍之二根,鈍根名隨信行。 2、法行:聲聞乘見道位中有利鈍之二根,利根名隨法行。以信他之言教,隨而修行故也。 3、信解脫:意指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實知見,但尚未解脫輪迴,這名聖弟子已不墮惡趣。可能是指初果向以上但尚未證得阿羅漢的聖者而言。 4、見到:若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但尚未證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此人於正法、律如實知見,這名聖弟子不墮惡趣。可能是指未證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的聖者。 5、身證:是指由禪定而到達之四雙八輩的全部。 6、家家:「家家」,南傳作「良家到良家者」(kolṃkolo,另譯為「家家」),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氏族-到-氏族的達成者」( l-o-l ier),即例如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一次天上又一次人間的輪迴,即可解脫,也就是斯陀桓果。 7、一種:即不還向,若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餘一品或二品者,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稱為一間;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間隔一生而證果之義;亦稱一種子,或稱一種。 8、中般涅槃:中般,指不還果之聖者死於欲界而生色界時,於色界將死亡之際而入般涅槃者。 9、生般涅槃:聖者既生於色界,未久即能起道聖,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10、行般涅槃:有行般,生於色界,經過長時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 11、無行般涅槃:生於色界,但未加行勤修,任運經久,方才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12、上流般涅槃:先生於色界之初禪 梵天,漸次上生於色界其餘天界之中,最後至色究竟天或有頂天而入般涅槃者。上流般可分為樂慧、樂定二種。此二種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沒般三種。全超般,指生於色界最下層之梵眾天,越過中間之十四天,而生於色界或無色界之最上天者。半超般,指超越中間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遍沒般,指不超過一天而遍受生於諸天者。 13、 思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二十七賢聖之一,九無學之一。謂已證得阿羅漢果者中,其性鈍根,恐所證之 禪定退失,故而入無餘涅槃者。這裡的「法」應指的是「禪定」,而非果證。 蓋阿羅漢既已證最高解脫果位,又豈有退轉已證果位之理?果真如此,則仍不脫無常、苦、無我,與禪定緣起無異,修之又有何意義?有學者不明就裡,望文生義,以自己的世間思惟與知見擅自主張阿羅漢所得果證會退轉,此說不如理,有矛盾,顯已構成毀謗聖賢,故而諸君切勿人云亦云。 14、昇進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指阿羅漢能加功進行至如如不動的禪定,故名昇進法。 15、 不動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即得阿羅漢果中最利根之種性,得盡智、無生智而不退動者。 16、 退法阿羅漢:退法,梵語pariha^n!a-dharman。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乃證得阿羅漢果中,最鈍根之羅漢,彼等逢疾病等惡緣即退失所證之禪定。這裡的「法」應指的是「禪定」,而非果證。蓋阿羅漢既已證最高解脫果位,又豈有退轉已證果位之理?果真如此,則仍不脫無常、苦、無我,與禪定緣起無異,修之又有何意義?有學者不明就裡,望文生義,以自己的世間思惟與知見擅自主張阿羅漢所得果證會退轉,此說不如理,有矛盾,顯已構成毀謗聖賢,故而諸君切勿人云亦云。 16、 不退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即得阿羅漢果中最利根之種性,有由本來之種性與利根修練而得。 17、 護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指能自己守護所證得禪定的阿羅漢。這裡的「法」應指的是「禪定」,而非果證。蓋阿羅漢既已證最高解脫果位,又豈有退轉已證果位之理?果真如此,則仍不脫無常、苦、無我,與禪定緣起無異,修之又有何意義?有學者不明就裡,望文生義,以自己的世間思惟與知見擅自主張阿羅漢所得果證會退轉,此說不如理,有矛盾,顯已構成毀謗聖賢,故而諸君切勿人云亦云。 18、實住法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指阿羅漢能住於所證之禪定,不退不進,故名實住法。 原文/
福田經第十一(第三念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