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遺 教 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也稱為《佛遺教經》,共一卷,由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法師漢譯。是佛陀在涅槃前對弟子的最後教誡,闡述作為佛教根本的戒定慧。本篇經文是一部倍受歷代僧俗大眾乃至帝王所推崇的佛經,唐太宗曾頒行敕令流通,而宋真宗也曾揮毫為其作序。中國書聖王羲之、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南宋大書法家張即之等人都曾書寫過本經的字帖,皆冠絕古今,各領風騷,深受歷代所推崇、珍愛。

佛弟子不論僧俗,若想修持解脫道成功,若欲超脫輪迴,就一定要以戒為師,要善修身口意,要誦習本經。即便時移世易,物換星移,也絕不可以戒律不符時空背景為由而肆意輕賤捨棄,當知唯有持戒清淨,方能生出各種禪定與解脫的智慧。佛陀在本經中也開宗明義的說明「戒」就代表了如來本人,所以佛弟子一定要恭敬、珍惜、尊重,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恭敬的見聞佛陀的遺教。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3/4/28八關齋戒日

當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時,先度化了阿若憍陳如等五位尊者;而在他最後即將入滅時,則說法度化了須跋陀羅尊者。

世尊所應度者皆已度化,他說法的神聖任務已了,故於古印度的娑羅雙樹林間將入涅槃。

當晚,約十點至凌晨兩點的中夜時分,整座林間一片寂然無聲,因為世尊正在為諸弟子略說最後的法要。

世尊對弟子們說道:「比丘們,在我入滅後,你們應當尊重、珍惜、恭敬波羅提木叉【譯按:戒律】。要把戒律看做如黑暗中遇見光明,如貧人得寶一般的稀有珍貴。 你們一定要明白,戒律就是你們的大師,戒律就是如來,你們應當以戒為師,就好像是我還活在世間一般無異。」

「比丘們,你們都要聽好,凡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不得安置田宅,不得畜養人民、奴婢、畜生、及一切種殖、及諸財寶。你們都應當遠離這些世俗的事物,將它們視如火坑一般遠避。 你們不得斬伐草木,不得墾土掘地,不得合和湯藥,不得占相吉凶,不得仰觀星宿,不得推步盈虛,不得曆數算計,以上總總世俗的行為皆不應為。」

「你們應當節身時食【譯按:不非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與世俗的政治、經濟等俗事,也不得受顧於在家人當使者。你們不得唸誦咒語,不得學習外道法術,不得煉製仙藥。 你們不得刻意結交權貴、趨炎附勢,也不得媟【譯按:媟,ㄒㄧㄝˋ ㄇㄢˋ,即輕侮、不莊重】。以上的總總你們都要記住,皆不應作。」

「你們應當自我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及顯異惑眾【譯按:刻意於在家人前表演神通或裝神弄鬼】。你們應當於四事供養知量知足【譯按:四事供養即飲食、衣服、醫藥、臥具等四種民生必需品】,對於供養之物也不應儲存積蓄。以上,我只是在此跟 你們略說一些持戒的名目。」

「比丘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為波羅提木叉。因為只要循此戒便得生諸禪定及滅苦的智慧。是故,比丘們,你們應當持守淨戒,勿令毀犯。若有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而生。所以 你們應當明白,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比丘們,你們雖已能安住於戒律中,還應當進一步去控制五根,守護根門,勿令五根放逸,浸入於五欲醬染中,就好像牧牛之人執杖看視牛群,不令牛縱逸,踏犯他人的苗稼。若是放縱五根,則不只是五欲,甚至將入沒有邊際的泥淖,最終不可自拔。亦如惡馬無法以纜轡韁繩控制,甚至會將人牽墜於坑陷之中。如被劫害,所帶來的苦可不止於一世,五根賊禍將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會控制五根而不隨逐五欲,會視五欲如賊,不令五根縱逸。就算稍有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 你們應當善加控制己心。」

「比丘們,心之可畏,遠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其恐怖實在難以用言語形容。心經常動轉輕躁,只會看見五欲的甜蜜,卻不見背後的深坑。心就好像是一頭無鈎的狂象;又像是樹上的猿猴,騰躍跳躑,難可禁制。所以 你們應當急挫之,無令放逸。放縱此心者,只會喪人善事。若能制之一處,則無事不成。是故比丘,你們應當勤精進,折伏其心。」

 「比丘們,當你們接受諸飲食時,應當如服藥一般,不管食物是否美味,都不起愛憎好惡之心,只要把食物當作是維持生命及可以除飢渴的基本需要,就好像蜜蜂採花,但取其味,卻不損其色香。比丘們也是如此,受人供養時僅取自除惱,不應貪求,以免破壞了自己的善心。就好比智者會先估算牛的力氣能背負多少的重物,不會去過分加重牛的負擔,以免耗竭其體力。」

「比丘們,你們應當在白天的時候勤心修習善法,不要浪費時間。在初夜、及後夜時分,亦勿令其有偏廢。在中夜時,則應以誦經當作休息。切勿以睡眠的因緣令自己的一生空過,搞到最後毫無所得,且一事無成。」

「你們應當念無常之火燒毀諸世間,為早求自度,所以應警惕自己勿耽溺於睡眠。諸煩惱賊常伺機殺人,其可怖遠甚於敵人怨家。所以你們豈可安於睡眠而不自驚寤?煩惱毒蛇其實就睡在 你們的心裡,譬如黑毒蛇就躲在你們的房間裡。所以你們應當以持戒之鉤,將睡蛇給早早摒除之。一旦睡蛇既出,你們才真的可以高枕安睡。不出而眠是無慚之人,慚恥之服,於各種莊嚴中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阻止人行非法之事。是故比丘, 你們應常常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會失去一切的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將與諸禽獸無異。」

「比丘們,假設有人羞辱你們,甚至傷害或殺害你們,並將你們的身體節節支解,你們都應當自攝己心,不要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放縱瞋恚心,則將自我妨礙道業,失去修行的功德利益。忍的功德,乃持戒苦行所遠遠不能及。能行忍者,才有資格稱作有威嚴勢力的大丈夫。若 你們不能歡喜地忍受惡罵之毒如同飲用甘露者,則不能稱作入道智慧之人。這是因為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聲,不論是今世或後世,人人都不會喜歡 你們。所以當知瞋心之害,遠甚於猛火。你們應當常做好防護措施,無令其趁隙而入。凡盜劫功德之賊,實莫過於瞋恚。在家人享受五欲,不是專職的修道人,若他們無法自制情緒,一旦生氣瞋恚仍 情有可原,猶可憫恕。但出家人乃專職行道無欲之人,如果還心懷瞋恚,則實在說不過去,也不可原諒。這就好比清冷的雲中,若霹靂起火,是不符自然法則的。」

「比丘們,你們應當剔除頭髮,捨棄各種裝飾品及漂亮好看的穿著,應穿著壞色衣。執持缽器,以托缽化緣的方式生活。你們應當在托缽行乞時自我觀察,若起憍慢,就應當迅速滅之。因為增長憍慢都尚且不是世俗的在家人所應該有的心理現象,更何況是出家入道之人?所以托缽是一種修行,是為了解脫而行乞,是為了降伏驕傲自大的自尊心及優越感而行乞。」

「比丘們,諂曲之心與解脫正道相違。是故你們都應該單純質直其心。當知諂曲就是欺誑,而入道之人是絕不可能欺誑他人。所以你們都應該端正己心,以單純質直為本。」

「比丘們,當知多欲之人,平時處心積慮為多求利益,其苦惱亦多。而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習,更何況少欲能生諸善功德。少欲之人,不會以諂曲趨炎附勢,亦不為諸根所牽絆。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這就是少欲。」

「比丘們,若欲脫離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睡臥地上,依然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也不能稱心如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牽絆,為知足者之所憐愍,這就是知足。」

「比丘們,若求寂靜無為安樂,就應當離憒閙,獨處閑居。靜處之人,深受帝釋、梵天等諸神所共同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處大眾者,則受眾惱。就好比大樹上若有眾鳥集聚,則必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就好比老象溺泥而不能自出,這就是遠離。」

「比丘們,你們若有心勤於精進,則天下就無難事。是故汝等,當勤於精進,就好比小水常流則能穿石。倘若修行者的心常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那麼雖欲得火,火亦很難生起,這就是精進。」

「比丘們,你們應當求善知識,求善護助而不忘正念。若不忘正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侵入。是故汝等,常當攝正念在心。若失正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也不為所害,譬如穿著鎧甲走入敵陣中,也無所畏,這就是不忘正念。」

「比丘們,若攝心者,心則在禪定。心在禪定之故,則能觀知世間生滅法的實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集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亂,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修行者也是如此,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這就是禪定。」

「比丘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你們應常自我省察,不令有失。如此便能於我的教法中獲得解脫。若不能如此,就不算是修道之人,也不能算是在家人,不僧不俗,不曉得該稱作什麼。事實上智慧是橫度老、病、死海的堅固大船也,也是無明黑闇中的大明燈,是一切病苦的良藥,砍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就算他沒有天眼神通,也是明見之人,這就是智慧。」

「比丘們,若各種戲論會心亂,就算是出家也無法得到解脫。是故比丘,應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你們欲得寂滅樂,只有善滅戲論之患一途,這就是不戲論。」

「比丘們,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猶如躲離怨賊。大悲世尊給你們的利益都是究竟的利益,所以你們應但當努力行之。若在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憶念所聽受的法,不要忘記。應常當自我勉勵精進修之,莫待一事無成,死亡來臨時,徒令憂悔。」

「我就像是一名良醫,只能針對病情對症下藥,但病人服與不服藥,卻不是醫師的責任。我又像是一名優秀的嚮導,能導引路人走正確的路,但路人不相信我的話,不願走正確的路,也不是嚮導的過錯。現在時間不多了,如果 你們對於苦集滅道等四聖諦還有所懷疑者,可以馬上發問。」

這時,世尊如是三遍問大家對於四聖諦有任何疑問者,都可以儘速發問。

但現場卻無人發問,因為大家都對於法都已沒有懷疑了。

此時,阿那律尊者觀察大家的心意,便起身對佛說:「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但佛所說的四聖諦卻不可令異。佛所說的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諦真是因,更無有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就是真道,世上再有沒有其餘之道。世尊,諸比丘於四聖諦中已決定無疑。但於此大眾中,還有所作未辦尚未解脫的有學,他們見到佛陀即將滅度,一定會有悲戚。若有初入法者,聽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間看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他們心裡只是會問:『世尊怎麼會這麼快就滅度了?』」

阿那律尊者雖說了以上的話,但大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的義理。

這時,世尊欲令此諸大眾在解脫道上皆得堅固,故以大悲心再為大眾說:「比丘們,你們不應該憂惱。就算我以四神足讓自己在這世上活超過一劫,最終還是會入滅。只想要聚會而不離散,這是不可得的。自利利人的法我皆已宣說,若我久住於世間也不可能再帶給世人更多的利益了。應可度者,不管是天上或人間,皆悉已度。至於未度者,有都已作得度的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的智慧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聚會必有離散,所以 你們不應該憂傷,世間的實相本就是如此。你們應當勤於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間實在危脆,無一處牢固。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沈沒在生老病死的大海中,又豈有智者能除滅之,一如殺怨賊而不歡喜的道理?」 

佛陀最後說道:「比丘們,我最後再叮囑你們,應常當一心勤求出離解脫之道。一切世間,不管是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你們不要再憂傷了,也不要再說話了,時間已到,我要滅度了,以上就是我對 你們最後的教誨。」

 

原文/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呪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嫚。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苞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稸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跳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其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取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驚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睡。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憙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謂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心而行乞耶。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應端心以質直為本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善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若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閙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而不忘念。若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集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亂。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一切病苦之良藥也。伐煩惱樹者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為智慧。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以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在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憂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導。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

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

爾時阿[/]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阿[/]樓馱雖說是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

汝等比丘。勿懷憂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也。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