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 的 功 德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為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皇帝,在位期間為西元357385年。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統一了北方;但在後來伐晉的淝水之戰中大敗,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先前投降的鮮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後被羌人姚萇所殺,享年48歲。

   有歷史學家分析苻堅失敗的原因是歸咎於他的性格太過仁義,太過寬容大度,導致淝水之戰前就有其堂叔和堂兄先後造反。而他採取的態度就是過度的寬容,這種寬容很快就變成了一種縱容,於是造成了一個很可怕的後遺症,每個人都想去嘗試,因為反正一失敗還是可以保主一條老命。

  另外,苻堅心地善良,胸襟開闊,對人從不猜忌,即便對投降或被俘的帝王將相,他也以禮相待,絕不殺戮。甚至如先前投降於他的鮮卑、羌人姚萇,他還引以為知己。結果,鮮卑、羌人背叛了他,當他被綁赴刑場時,還一廂情願的認為姚萇會知恩圖報,放他一馬。豈料,姚萇竟對他百般凌辱,活活將其縊絞而死。

   於是,有人認為世態炎涼,人心不古,使人悲觀氣餒,寧可選擇棄善從惡。唐朝的《羅織經》更說道:「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翻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說世上缺少情義,善無善報。

   但真的是「善無善報」嗎?這是世間凡夫俗子的邪見,若換以佛法的角度來看苻堅,便會有不同的結論。首先,就入世的角度來說,苻堅顯然缺少了識人之明,也就是不具備「看人」的智慧,且太過一廂情願,不懂得保護自己,致使敵我不分,猶如以毒蛇猛獸當寵物,那麼慘遭背叛反噬是必然的宿命一如以下的寓言:有一隻毒蠍與一隻青蛙欲過河,毒蠍提議牠爬在青蛙的背上,由青蛙載牠過河,青蛙則警告不可螫它,毒蠍答應。但等過河以後,毒蠍還是狠狠地螫了一下青蛙,青蛙的毒性發作,臨死前不解地問道為何毒蠍要恩將仇報?毒蠍冷冷地說道:「我也不想這麼做,但我是一隻毒蠍,天生本能就會螫人,我是身不由己。

   就出世的角度而論,苻堅最後會慘遭絞刑,是因他過去前生的惡業成熟所致,一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即便神通廣大,能撼動山河日月,且一生品德聖潔如皓月,然因過去五百生以前曾犯下殺父殺母的重大惡業,致使目犍連尊者今生雖無任何一絲的惡行,仍須慘死於盜匪亂棍之下。

   慈心待人並不是要我們接受別人的欺負,更不是要我們任由別人擺佈。有時候我們是要堅決表示自己的態度,堅持原則,學習反抗及對別人強硬,並且保護自己。一如印度婆羅門教聖典《摩訶婆羅多》中的一則寓言:有一條眼鏡蛇在森林裡修習慈心,正巧有一位撿拾柴枝的老婦人來到了森林,她的眼睛不大好,誤以為眼鏡蛇是一條繩子,便拿起這條蛇來捆扎拾到的柴枝。眼鏡蛇一心在修習慈心禪,便任由老婦人擺佈。等老婦人把柴枝帶回家後,才能掙脫逃走。眼鏡蛇逃脫後帶著遍體鱗傷和痛楚去見牠的老師,向老師抱怨道:「你看!我採用了你的慈心,結果換來一身的傷痕和痛楚!」老師很平靜、很溫柔地對牠說:「你並沒有修習慈心,你只是修習愚蠢心!你應該發出嘶嘶聲作響,令老婦人警覺你是一條眼鏡蛇啊!」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佛陀教授的真理,而所謂「四不壞信」就是面對世間各種宗教教義、科學理論、哲學、乃至諸子百家各種紛雜的學說,都能對佛、及佛所教授的法、僧伽、五戒有清淨及不動搖的信念。本經是佛陀教導我們,「以德報怨」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可令我們永享恆久的平安、幸福、與喜樂。願在龍年初一新春,以此經文真實語之功德威力,令每一位讀者閱後能心生法喜,正見增長,身體健康,事事順利。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一二三七篇

優婆塞喬正一譯於西元2012/1/23農曆大年初一

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是發生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的事。

當時,波斯匿王與摩竭提王阿闍世發動戰爭,阿闍世王召集四種軍隊,舉兵浩浩蕩蕩的來到拘薩羅國,而波斯匿王也整戈待旦,同樣也召集四軍準備迎戰。

因波斯匿王的四種軍隊平時訓練有素,故而將阿闍世王的四軍給擊退,戰況是一片星散。

波斯匿王將阿闍世王麾下所有的象馬、車乘、錢財等寶物,盡悉搜刮殆盡,並生擒阿闍世王,將其載到佛前。

波斯匿王跪在地上,額頭觸地,稽首頂禮佛足,然後起身恭敬的退坐在一旁。波斯匿王對佛說:「世尊,此人是阿闍世王,是我故友韋提希王之子,我對此人無怨無恨,未曾得罪於伊,但此人卻常常找我的麻煩,也常常欺負無辜的百姓;然我念在他是我善友之子,我既往不究,我現在於佛前釋放他,令他回到自己的國家。」

佛陀非常讚賞波斯匿王:「善哉啊,陛下,你如此寬宏大量,必將令你恆久安享平安、幸福、與喜樂。」這時,世尊便誦出以下的偈言:

「乃至力自在,  能廣虜掠彼,

    助怨在力增,  倍收己他利。」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因恃力量、權勢而降服敵人,不能算是真正的贏家;若能進一步以德報怨,必將令自己的勢力加倍增長,同時也令自己與敵方都雙贏。。

佛陀說完後,波斯匿王及阿闍世王都心生歡喜,並隨喜作禮而去。

 

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與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共相違背。摩竭提王阿闍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倍興四軍,出共鬥戰。

波斯匿王四種軍勝,阿闍世王四種軍退,摧伏星散。波斯匿王悉皆虜掠阿闍世王象馬、車乘、錢財寶物,生禽阿闍世王身,載以同車,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此是阿闍世王韋提希子,長夜於我無怨恨人而生怨結,於好人所而作不好;然其是我善友之子,當放令還國。」

佛告波斯匿王:「善哉,大王,放其令去,令汝長夜安樂饒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乃至力自在,  能廣虜掠彼,

 助怨在力增,  倍收[>]他利。」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及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