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仇
|
人與人之間有競爭,就難免有利害衝突。這些衝突小可到職場上的爾虞我詐或親屬間的爭吵,中可到法院裡的訴訟紛爭,大可至國際間的戰爭。而捲在這些衝突裡的當事人莫不認為自己是理屈正義的一方,但客觀來講,自己就真得是這麼正義凜然或大公無私嗎?其實,只要自己的動機裡存有一己私念,因而做出傷害對方的行徑,不論是出於言語或行動,就是一種惡業,就是十二因緣裡的「未來有」,講得更白話一些,就是彼此結下了樑子,結下了心結,種下了惡因緣,這種糾纏及惡性循環可延續深遠至生生世世。 本篇是接續前篇弗加沙王走入羅閱祇城乞食而遭母牛以牛角刺死的經文。佛陀在本經中說明弗加沙王因過去久遠的前生曾與他人一起欺負過一名老婦人,就因為那一世所種下的惡因,致使老婦生生世世都不肯放過弗加沙王,即便弗加沙王已證三果,仍無法倖免前生的惡業。 在本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佛陀無法替弗加沙王阻擋或消除前生的惡業,佛陀能幫助他的地方是在他的惡業成熟之前讓他先證得不還三果。由此可知,我們應正確的認識佛陀,不要把佛陀當作是神話中的上帝,以為他有消災解厄的神力,持這種看法就是「謗佛」,反而是一種不善。 選譯自北傳《法句譬喻經》言語品第八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當弗加沙王走入羅閱祇城乞食的時候,於城門遇到了一頭剛生產的母牛,這頭母牛一見弗加沙王,不明就裡的亂發脾氣,誤以為他要傷害小牛,便以牛角刺向他的肚子,導致他穿腸破肚,當場斃命。 母牛殺了人,牛主人非常的害怕,為了逃避責任,便立即將母牛轉賣給他人。 新主人牽著這頭母牛去飲水,沒想到母牛竟趁新主人不注意的時候從後面以牛角刺死他。 一頭母牛連殺了兩人,是一件非常駭人的事。 新主人的兒子見父親被母牛所殺,當然是悲憤異常,一氣之下把母牛給宰了,並割下牛肉拿到市場去賣。 後來,有一位農夫買下了母牛頭,並以一根扁擔挑著牛頭回家,在半路上,農夫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並將牛頭掛在樹枝上。沒想到,綁在牛頭上的繩子竟然斷了,牛頭掉下來正砸在農夫的頭上,牛角刺穿了農夫的腦門,令他當場斃命。 一天之中,母牛連續殺了三個人,已足可登上當地頭版新聞。這則消息立即傳到了瓶婆娑羅王的耳裡,他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議,於是帶領群臣來到了精舍,他們一行人見到了佛陀,並集體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恭敬的坐在一旁。 瓶婆娑羅王雙手合掌,很恭敬地問道:「太奇怪了!世尊!一頭母牛竟在一日之中連續殺了三個人,這中間究竟是有什麼特殊的因緣?可否請您為我們解釋?」
佛陀說道:「凡任何事件的發生,不管是好、是壞,都必有其相應的前因。這三個死於母牛角的人並不是他們今生做了什麼不好的缺德壞事,我們若欲瞭解其中的因緣,就必須追溯其過去久遠前生的惡業。」 「我們願聞其詳。」 佛陀解釋道:「在過去很久以前,有三名商人到外國去做生意。他們三人同時寄宿在一間由一名孤苦無依的老婦人所開的旅社裡。這三個商人見老婦人是個婦道人家,再加上孤苦無依,以為好欺負,便打算賴帳不給住宿費。他們三人趁老婦人不在的時候,便打包好行李偷偷溜走。」 「老婦人回來之後,發現商人都走光了,也沒留下住宿費,非常的憤怒,便跟隨在後欲追討住宿費。」 「老婦人終於追趕上了這三名商人,沒想到這三個人聯手欺負她,還罵她:『我們早就給過妳錢了,幹嘛還來糾纏我們?妳這個瘋婆子!』」 「老婦人勢單力孤,根本奈何不了這三名壯漢。但她心中憤怒難平,於是便在心中發起毒誓詛咒他們;『我已經又老又窮了,你們這三個人怎麼會這麼卑鄙,聯手忍心欺負我一個老太婆?好!就算我今生討不回公道,來生只要讓我遇到你們三個人,就非殺了你們不可,否則絕不善罷甘休!』」 佛陀說到這裡,便對瓶婆娑羅王解釋:「當時的那位老婦人,就是今天的這頭母牛的前生;而那三名生意人,就是今生為牛所刺殺的弗迦沙等三人的前生。」 於是,世尊說了以下的偈言:
「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上述偈語的大意是說:惡言相向,或輕蔑欺負他人,就會滋生彼此的怨懟,冤怨相報,無有終期。唯有待人謙遜有禮,尊重他人,放下心結,忍辱棄惡,如此怨懟便能很快的消除。凡人在世,惡口就像是一把雙面利斧,在傷人的同時也砍傷了自己。 佛陀說完以後,瓶婆娑羅王等一行人莫不心生恭敬歡喜,心中暗自立志向善,他們集體起身向佛陀行過禮後逕自離去。
法句譬喻經言語品第八
昔弗加沙王入羅閱祇城分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