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經文是《中阿含經》第155經及巴利語聖典《增支部》第9經第20篇《Velāmasuttaṃ》等經文的背景緣起。 須達長者就是佛經中常見的給孤獨長者,是佛陀在人間的大護法之一,也是印度當時的首富。雖然須達長者富可敵國,但因前生的惡業在某個時段已成熟,使他在經濟方面也遭遇過一段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當時的窘境,簡直可用捉襟見肘來形容。 雖然如此,須達長者仍秉持以往對佛陀、佛法、及僧伽的信心,以最大的誠意繼續供養佛陀與諸比丘,以致連自己及家人都沒飯可吃,只剩一點米汁可充飢。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沒多久,須達長者因布施的信心,很快的又重拾財富,甚至比以往更加富貴逼人。 須達長者布施的善行與奉獻的精神,足可為在家弟子的最佳楷模。 選譯自《雜譬喻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 修訂於西元2020/12/22布薩八關齋戒日 須達長者是古印度的首富,但因前生的惡業,曾經遭遇過七年貧窮的窘境,當時簡直可用捉襟見肘來形容。他最慘的時候,甚至窮到連一毛錢都不剩。 有一天,他在家中後面的廁所的土壤中,偶然拾得一個栴檀木作的木斗,他拿到市場去變賣,然後再買四斗米回家。 他告訴他的太太只需煮一斗米即可,其他省著點用,他會去再找些剩菜來配飯。 當時,佛陀得知須達長者的困境,便決定要幫助他脫困。 佛陀先要舍利弗尊者到他們家去化緣,正好須達的太太才把那一斗米煮熟,她看見舍利弗前來,心中非常的高興,於是毫不猶豫的將那一斗飯倒入舍利弗的缽中。 須達的太太又煮第二斗米,米剛熟的時候,目犍連尊者也來了,她仍是非常歡喜的將飯供養給目犍連。 她繼續煮第三斗米,米剛熟時,摩訶迦葉尊者也來了,她還是非常歡喜恭敬的奉獻出第三斗飯給迦葉。 她把最後一斗米也煮熟了,結果佛陀親自上門,須達的太太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看見佛陀,便知窮困的惡業即將消失了,如果她能把最後那一斗飯毫不吝惜的奉獻給佛陀,一定會福從天降,從此脫離貧困。 她恭敬的將最後那一斗飯放進佛陀的缽中,佛陀便祝福他們一家人窮困的惡業從此消失,從今日起福報源源不絕而生。 後來,須達回來了,他的太太很擔心會被責罵,沒想到須達得知經過以後,竟歡喜異常,雖然只吃剩下的米汁,一家人卻都甘之如飴。 果然誠可感天,本來家徒四壁的倉庫,一下子便充滿著糧食與珍寶,須達又恢復以往的富有,甚至更加地富貴逼人。 須達長者非常的高興與欣慰,他知道這一定是因為他做到「難捨能捨」,把自己僅有的一切奉獻給佛僧,所招來的現世福報,於是他前去恭請佛陀及僧眾到家中接受供養。 佛陀在接受供養後,為須達長者一家人說法,他們全家也因此都證得了初果。
原文/
二八) 昔長者須達七貧,後貧最劇乃無一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