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身與意生身

 

 

 

 

「中陰」是一種佛教的術語,又稱作中陰身、中蘊,中有、中有身,是一種五蘊的集合體,其定義為眾生死亡之後,在投生之前的中間過渡的存在狀態。不同的佛教派別則有不同的定義,其一辭最早是源自於北傳佛教,後來才由藏傳佛教(也就是密宗)發揚光大,例如「西藏生死書」就是在討論中陰身轉生過程的一本書。

但南傳佛教(也稱上座部佛教)並不承認中陰身的概念與存在,上座部佛教認為人死後若尚未解脫輪迴就會接續緊接著投生,整個生死流程不過是十二因緣因果相續的緣起現象,而在死亡後與投生之間是毫無間隔的,也就是說並沒有所謂的中陰身去投生的問題,否則「五陰」就要改立為「六陰」,十二因緣也要改成十三因緣。

本經是講述在佛陀還住世的時代,曾有一位名叫婆蹉的外道出家人跑去問佛陀十四個有關「無記」的問題,其中包括:宇宙、世界是不是永恆的?靈魂與身體是否一樣或一體?佛陀般涅槃之後去了哪裡?還會不會繼續存在等?這十四個問題佛陀全都沒有答覆,因為佛陀認為這些都是形而上的問題,無助於心靈的解脫,所以又稱這些問題為「無記」,也就是不加以評論、判斷,或不作出正面的回答。又因為問題的本身對解脫並不重要,也毫無意義可言,所以佛陀選擇沈默。

在原始的佛陀教法中只提到過六識,並主張「無常」、「苦」、「無我」、「不淨」,沒有提到所謂的中陰身。至於眾生是如何投生?在佛陀還住世的期間,其弟子們並不是那麼的在意,因為聲聞弟子都是志在解脫。

但到了後世,一些外道思想開始滲入了佛法,產生了所謂的「佛性」、「自性」、「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這些東西開始取代了「無我」,因為外道很難接受、或者說很怕接受無我的真諦,因此就建立了所謂的「七識」、「八識」。他們認為人死後仍有第八識,而且是長存不歿的主體。但是這個概念產生了矛盾的問題,因為人死之後若還有第八識,這第八識照理不能離開肉身而獨自存在,應當隨肉身腐朽而消逝。外道也警覺到這個矛盾的地方,於是他們便提出第八識不但能離六根而獨存,更可以來去自如,可以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因此就有了禪宗所謂的:「去後來先做主翁」,也就有了「常」、「樂」、「我」、「淨」等顛倒的邪見。

中陰身是一個很混亂的名詞,因為被不當的使用,所以才會產生許多的爭議。其主要有以下兩個意思:

一、是指一種已受生的狀態與現象,更進一步說就是指鬼道眾生的化身,已經是六道中的一種「有情眾生」。就像世界各國許多的鬼故事傳說都有提到有人因為臨死前某個願望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很可能是出於強烈的貪戀或憎恨,於是因著「無明」、「慾望」所形成的「意業」與「執取」而化身成一個虛無飄渺的鬼魂,或稱之為幽靈。就是因為這種強烈的心念與執著,阻擋了此人前往其他相應的世界去投生,轉而淪為鬼道眾生,成為一個壽命短暫的鬼。這個鬼希望繼續完成它生前未了的心願,但也可能到頭來終究沒能完成,若是這個鬼能放棄願望與執著,它的壽命可能就此結束,它會依它生前的善惡業再去投生。這種有情眾生也是一種「名」、「色」、「識」的結合,其中並沒有任何違背佛法教義的地方。

二、另一種有關中陰身的說法是出自於某些附佛外道或邪見論師的邪見解釋。他們認為人死後的「識」會以「靈魂」的方式直接存在,可以不依附「名」與「色」而獨存。就是這種邪見把中陰鬼道化身的現象作為「常見」的論據,主張有一個永恆不滅的「自性」、「佛性」、「如來藏」、「阿賴耶識」。因為大多數的人都迷信人死必為鬼,加上有若干小神通的外道及通靈者的大肆宣揚,以及簡單易懂,易為大眾所接受,才產生這種邪見。

至於所謂的「意生身」(manomaya kāya),是指由 禪定中的心意所化生的身體,簡單講就是俗稱的「分身」,菩提比丘長老則英譯為「由心意所產生的身體」(a mind-made body)。在南傳巴利增支部SN.51.22認為是一種神通的功能與展現,這是由第四禪定所產生的微細精緻的身體。例如在南傳巴利MN.77中就記載世尊曾如是說過:「巫大夷!由於我對弟子們宣說道跡,他們若依此行道,便能從身體創造出另一個有色身、有心意、有所有肢體、不缺諸根的身體。」

眾生業力不可思議,輪迴轉生的過程是極為奧秘、多樣化、且複雜,難以用文字語言描述清楚,就算有神通,天眼所見也不一定為憑,如果沒有正見,一樣很容易被邪見所牽引及迷惑。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不應世間思惟,不應以人類有限狹隘的知識、經驗、及邏輯去看待這些超自然的現象,應當在意的是四聖諦,多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並內正思惟,才能正向解脫,趨向涅槃。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957經》(婆磋種出家相應/道品誦/如來記說)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二月十九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古印度的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林的精舍裡。當時,有一位名叫婆蹉的外道出家人來拜訪佛陀,他對佛陀合掌問候,接著便坐在一旁開口問道:「瞿曇!我有問題想要請教您,不知您是否有空可以回答我?」  

佛陀說:「沒問題,隨你所問,我會為你解答。」 

婆蹉問道:「請問,靈魂就是身體嗎?」 

「對不起,這個問題是無記,我不回答。」

「那麼,靈魂與身體是兩個不一樣的存在囉?」 

「這也是無記。」

婆蹉一連提出十四個形而上哲學方面的問題,都遭到佛陀以「無記」為由拒絕回答,他碰了軟釘子,心裡頭老大不高興,便責問道:「瞿曇啊!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問你,你都回答是無記?我聽說你的學生死亡時,你曾預言他們往生到他方世界去。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死亡後,不就是藉由『意生身』【註:婆蹉這裡所謂的「意生身」是指有一個靈魂的存在,也就是現今一般所聽聞的「中陰身」,而不是神通所展現的「意生身」!】而投生到其他世界?為什麼你對我的問題都回答是無記?」

佛陀對婆蹉解釋道:「你不要生氣,這是因為你的前提有問題,我才會說是無記。如果你的問題是改成『有餘』,不說『無餘』,我就會回答你。」

 「瞿曇!我聽不懂你的意思。」

「譬如說:火是因為有剩餘的材薪才得以繼續燃燒,如果沒有剩餘的材薪,火就會熄滅,你明白嗎?」 

「嗯!這個道理我懂!可是也有例外喔!因為我看過熾烈的大火遇到疾風吹來,火焰便飛到空中,這不就是無餘火了嗎?」

「不對!風吹飛火,仍是『有餘』,不是『無餘』。」

「喔?此話怎講?」 

「空中的飛火,是因為依憑著風的因緣而存在,依憑著風的因緣而繼續燃燒,因為依憑著風的緣故,所以仍是『有餘』。」

「那麼眾生死亡後,藉由意生身而往生他方世界,又怎麼會說是『有餘』?」

 「一般的凡夫眾生死亡後,會因為『渴愛』的緣故而產生『執取』,因為『渴愛』而繼續輪迴投生,所以我說是『有餘』。」

婆蹉對佛陀說:「啊!我明白了!一般凡夫眾生是因『愛樂』、及『染著』而『有餘』,故而繼續不斷的在六道世界裡輪迴生死,唯有世尊證得了『無餘』,成『等正覺』,不會再繼續輪迴了。沙門瞿曇!很感謝您的解說,不好意思,我還有很多事情要辦,必須先走一步,就此告辭了。」

佛陀說:「您請慢走。」

婆蹉聽聞佛陀的解說,心生歡喜、隨喜,便從座位起身離去。

 

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
  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佛告婆蹉種出家:
  「隨汝所問,當為汝說。」
  婆蹉種出家白佛言:
  「云何,瞿曇!命即身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
  「命即身者,此是無記。」
  「云何,瞿曇!為命異身異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
  「命異身異者,此亦無記。」
  婆蹉種出家白佛:
  「云何,瞿曇!命即身耶,答言無記;命異身異,答言無記?沙門瞿曇有何等奇?弟子命終,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生彼處,彼諸弟子於此命終捨身,即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非為命異身異也?」
  佛告婆蹉:「此說有餘,不說無餘。」
  婆蹉白佛:
  「瞿曇!云何說有餘,不說無餘?」
  佛告婆蹉:
  「譬如:火有餘得然,非無餘。」
  婆蹉白佛:「我見火無餘亦然。」
  佛告婆蹉:「云何見火無餘亦然?」
  婆蹉白佛:
  「譬如:大聚熾火疾風來吹,火飛空中,豈非無餘火耶?」
  佛告婆蹉:
  「風吹飛火,即是有餘,非無餘也。」
  婆蹉白佛:
  「瞿曇!空中飛火,云何名有餘?」
  佛告婆蹉:
  「空中飛火,依風故住,依風故然,以依風故,故說有餘。」
  婆蹉白佛:
  「眾生於此命終,乘意生身往生餘處,云何有餘?」
  佛告婆蹉:
  「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
  婆蹉白佛:
  「眾生以愛樂有餘,染著有餘,唯有世尊得彼無餘,成等正覺,沙門瞿曇!世間多緣,請辭還去。」
  佛告婆蹉:「宜知是時。」
  婆蹉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註一:「有餘」,別譯雜阿含經作「有取」,南傳作「對有取著者」(sa-upādānass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對具有燃料者」(for one with fuel)。按:「取著」(upādāna,另譯為「取;執著」)的另一個意思是「燃料」,在經文中顯然是雙關語。

註二:「意生身」(manomaya kāya,另譯為「意做的身體」),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做的身體」a mind-made body)SN.51.22並解說這是能掌握第四禪者從肉身產生的「細身」,其被描述為:「色所組成、心所造、各部分完整,不缺諸根。」按:MN.77世尊說:「再者,巫大夷!由於我對弟子們宣說道跡,當依之行道時,我的弟子們從這個身體創造另一個有色、意做的、有所有肢體與小肢,不缺諸根之身體。」(Puna capara, udāyi, akkhātā mayā sāvakāna paipadā, yathāpaipannā me sāvakā imamhā kāyā añña kāya abhinimminanti rūpi manomaya sabbagapaccagi ahīnindriya.)(參看MA.207) SN.51.22說:「阿難!我自證依神通,以意生身到梵天世界去。」(Abhijānāmi khvāha, ānanda, iddhiyā manomayena kāyena brahmaloka upasakamitā)……「阿難!我自證依神通,以這四大之身到梵天世界去。」(Abhijānāmi khvāha, ānanda, iminā cātumahābhūtikena kāyena iddhiyā brahmaloka upasakamitā)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