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誠信與精進

選譯自《那先比丘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5/10/25八關齋戒日

    彌蘭王又問:「那其他的善業波羅蜜指的又是什麼呢?

    那先說:「也就是誠信、孝順、精進、保持善念、心思專一(禪定)、修持智慧等,這些便是善業波羅蜜。」

    「什麼是誠信呢?

    「誠信,是對三寶沒有猜疑。相信有佛,相信有法,相信有清淨的比丘僧,相信有阿羅漢的存在;相信有今生及來世的輪迴業報:相信應當孝敬父母,相信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信以上的觀念,日後必能心得清淨,遠離五惡()。」

    「什麼叫做五惡()?

    「第一惡是貪欲,第二是瞋怒,第三是懶散放逸,第四是歌舞掉舉,第五是懷疑。不遠離五惡,心就不得定;遠離了五惡,心便能清淨。」

    那先又說:「就譬如遮迦越王,他率領他的車隊及隨從一起渡河,使得河水濁惡不堪。渡過河水後,這時遮迦越王口渴了,想要喝水。但水已混濁不堪不能飲用,國王隨身帶有使水變乾淨的明珠,他將明珠放入水中,水立刻就變得澄明清淨,國王便能喝乾淨的水了。人的心中受五惡的干擾,就如濁水一般。佛的眾弟子證得了解脫生死的法,這些人的心獲得了清淨,就像有如意明珠使濁水變乾淨了一般。同樣的,人若能淨化諸惡,誠信清淨,心就會像月明珠一般清明耀眼。」

    「善哉!善哉!

    彌蘭王又問:「所謂精進,又該怎麼解釋呢?

    那先說:「佛的諸弟子見同輩中有人因修行而心清淨並解脫,其中有得須陁洹道,有得斯陁含道,有得阿那含道,有得阿羅漢道,因此便相互砥礪效仿,踐行精進修持,究竟證果,便可解度諸苦。就譬如山上下大雨,山洪傾瀉,水勢浩大,一發不可收拾。站在山洪兩邊等待渡河的人因為不知水的深淺,都害怕不敢渡河。這時,如果有一個遠道而來的善知識觀察水流,憑直覺及經驗知道該水流的寬廣度及深淺度,並且知道憑自己的力量可以入水,而且能夠安然渡河。兩邊的眾人便跟隨他一起渡過水流,有誠信的佛弟子也是這樣引導大家度脫諸苦。人的心一旦清淨,便是須陁洹道,進而得斯陁含道,再進而得阿那含道,最後是阿羅漢道。善心精進,得道的過程便是這樣。

    所以佛經上說:『人若有了誠信之心,便可以超脫世俗。』人若能自我控制,便能制住五欲,人若能知五蘊是苦的根源,便能解脫。人都是憑著智慧而最終圓滿成就解脫。」

    彌蘭王讚道:「善哉!善哉!
 

原文/
  

王複問那先:「何等為餘善事者?」那先言:「誠信、孝順、精進、念善、一心智慧,是為善事。」
  王言:「何等為誠信者?」那先言:「誠信,解人疑。信有佛,信經法,信有比丘僧,信有羅漢道;信有今世,信有後世;信孝父母,信作善得善,信作惡得惡;信有是,以後心便清淨,去離五惡①。」
  「何等五? 「一者烴妷②,二者瞠怒,三者墮臥,四者歌樂,五者疑人。不去是五惡,心意不定;去是五惡,心便清淨。」那先言:「譬如遮迦越王③,車馬人從溜度④,令水濁惡。過度以去,王渴,欲得水飲。王有清水珠置水中,水即為清,王便得清水飲之。」那先言:「人心有五惡,如濁水。佛諸弟子度脫生死之道,人心清淨,如珠清水。人卻諸惡,誠信清淨,如明月珠。」王言:「善哉!善哉!
  王複問那先:「精進誠信者,雲何?」那先言:「佛諸弟子自相見輩中說⑤諾清淨,中有得須陁洹道者,中有得斯陁含道者,中有得阿那含道者,中有得阿羅漢道者。因欲相效⑥行誠信,便得度世道。」那先言:「譬如山上大雨,其水下流廣大。兩邊人俱不知水淺深,畏不敢前。若有遠方人來視水,隱知⑦水廣狹、深淺,自知力勢能入水,便得過度去。兩邊人眾便隨後度去。佛諾弟子如是。人心清淨,便為須陁洹道,得斯陁含道,得阿那含道,得阿羅漢道,善心精進,得道如是。佛經說言:『人有誠信之心,可自得度世。』人能自製,止卻⑧五所欲。人自知身苦惱,能自度脫。人皆以智慧成其道德。」王言:「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