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Milindapanha)出現於西元前1世紀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的語言不詳,學術界對此有梵語、混合梵語等不同的說法,後有北、南兩種流傳的版本。

《那先比丘經》相當於南傳巴利三藏並流傳于南傳佛教各國的《彌蘭陀問經》。

該經以西元前2世紀入主西北印度的希臘國王彌蘭陀,與印度佛教的僧侶那先尊者,進行了一系列形式的問答與討論,主要包括輪迴業報、涅槃解脫、無我等一系列佛教的基本思想,對於欲瞭解印度原始佛教與希臘思想的交流,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

在古印度佛陀還在世的時候,僧團中發生了一件很大的事。事出於有比丘對於某戒律的解釋產生歧異,於是形成對立的兩派,當時連在家人及天神也都因此受到影響,跟著形成兩派。

最後,佛陀親自出面解釋仍不能平息爭論,佛陀對於眾生的愚痴感到很無奈,於是獨自一人遁入山林尋求清靜。

就在那個時候,有猴子與象王以水果來供養佛陀,象王還擔任佛陀的侍者,以象鼻為佛陀清掃周遭的環境。

後來,佛陀回到人間後沒多久便般涅槃了,象王四處找不到佛陀,很焦急,但因供養及服務佛陀所種下的善根,令象王後來投生在人間的一處高貴種姓的婆羅門家庭,這個人後來成為佛門的龍象,也就是《那先比丘經》的主角那先尊者。

那先尊者修成阿羅漢以後,與彌蘭陀國王展開一連串精彩絕倫的對話,都被收錄在《那先比丘經》中。

彌蘭陀國王的前生與那先比丘的前生是好友,也是同修,他們在前生一人發願來生當國王,雄霸一方;一人發願來生斷盡煩惱,成為佛門的龍象。

有人說,一個人的聰明是來自於遺傳基因。其實,如果以佛法的業力正見的角度來看,是倒果為因的說法。

應該說,一個人的基因遺傳是他的聰明、高智商、才華洋溢的「緣」,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果」,而不是「因」。

以佛法的角度,智慧有兩種,一是世間的智慧;另一是出世的智慧。

世間的智慧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謂的聰明、才藝;而出世的智慧,是針對解脫煩惱的四聖諦、十二緣起等的體悟與洞悉而言。

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如果他真的很用功,成績表現卻不盡理想;而另一個學生卻很輕鬆的就可以贏得好成績。這其間的差別,當然存在著很多的因緣,譬如老師的好壞,學習環境及資源的多寡等,但最關鍵之一的因緣卻也往往決定在個人資質的優劣,也就是學習能力的好與壞。

中國古代有一個文豪,名叫黃庭堅,又名黃山谷,他的才華與當時的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黃山谷不止有文名,秉性也至孝,他常親自為母洗滌便器,就是後來做了官,也仍不改其孝行。

    黃山谷中了科舉進士後,被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的知州,他就任時才二十六歲。

有一天,當他正在午休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州衙大門,來到某處村莊,看見一個老婆婆站在門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語,類似呼喊某人的姓名,黃山谷趨前一看,看見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菜麵,香味四溢,黃山谷便端起來吃,吃完後走回衙府。

結果一覺醒來,深覺夢境甚為清晰,尤其怪的是嘴裡還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雖感納悶,但並不以為意,只覺得是做了一場怪夢而已。

次日午寐時,夢境竟又和昨日完全相似,唇齒間竟還殘留芹菜的香氣。黃山谷甚感詫異,於是他起身步出衙門,循著夢中記憶的道路行去。令他驚訝的是,一路行來,道路的景致竟和夢中所見的完全一樣。

最後他走到一戶人家門前,但門扉緊閉,黃山谷便上前去叩門,只見一位白髮老婆婆出來應門。

黃山谷問她,這兩天是否有人在門外喊人吃麵?

老婆婆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因為她生前非常喜歡吃芹菜麵,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時,我都會供奉一碗芹菜麵,呼她來食用!」

黃山谷問:「妳女兒去世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說:「已經二十六年了!」

黃山谷心想,自己也正是二十六歲,而昨天又剛好是自己的生辰,於是更進一步問這婆婆,有關她女兒在生時的種種情形。

老婆婆說,她就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女兒在生時非常喜歡讀書,而且非常孝順,但就是不肯嫁人,後來在二十六歲時,生了一場病便死了。死的時候,還說一定會回來看她!

等黃山谷進到屋裡,老婆婆指著一個大木櫃告訴他說,她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都鎖在裡頭,只是不知鎖匙放到那裡去了,所以一直無法打開。

黃山谷突然記起放鎖匙的位置,依記憶果然找出鎖匙,打開木櫃,在裡面發現了許多文稿,黃山谷細閱之下,大吃一驚,竟與他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一樣,而且一字不差。

至此,黃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瞭,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親,於是將老婆婆給接回州衙門,奉養餘年。

後來黃山谷在州衙後園,建造一座亭園,亭中有他自己的刻像,並且自題石碑像贊曰:「似僧有髮,似俗脫塵,做夢中夢,悟身外身。」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聽聞這個傳說後,不禁發出「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嘆。意思是說像黃山谷這樣的大文學家,也不是在今生才開始努力讀書的,而是他前生便已累積讀了很多的書。

以上,雖是傳聞,但頗有趣味,並非鼓吹宿命迷信,只是上開傳聞故事背後與佛法的業力相應,也就是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有前因,但並非叫人放棄努力,今生雖無天資,但勤能補拙,終可逆轉前因,但重點仍須出於自願,而萬不可給他人過份的壓力,今生的努力亦將是未來的善因。

在巴利《法句經》的故事集裡有以下這麼一篇: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祇樹給孤獨園林精舍裡。當時,有五名在家人到精舍裡聽佛說法。

這五名在家人見到佛陀以後,便一起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恭敬的坐在一旁。

佛陀便為這五名在家人開示適合他們聽聞的法。

結果,其中一人竟睡著了;一人用手在地上畫畫;一人老是動來動去,坐立不安,且在搖樹木;一人在仰頭看天空;只有一人專心的聽佛說法。

阿難尊者站在佛陀的身後,拿著扇子為佛搧風。他對這五個人聽法時的反應感到很好奇,便問佛陀為什麼會這樣?

佛陀解釋這與他們的前生息息相關,那個在打瞌睡的人前生是一條蛇,很習慣將自己盤起來睡覺,到了今生成為人類,只要一盤腿他自然就想睡覺。

那個在地上亂抓東西的人,前生是一條蚯蚓,遇到土就想鑽,到了今生這種習慣仍沒改變,一碰到土便不自覺的開始亂抓。

那個坐立不安、很躁動,像過動兒一樣在亂搖樹的人,前生是一隻猴子,本身就有躁動的習慣,喜歡在樹梢間爬來爬去,到了今生這個習慣仍延續下來,所以會有過動的情形,並且只要一看到樹就會不由自主的想搖它。

至於那個仰望天空的人,前生的職業是一名星相家,長期仰望繁星為業,到了今生習慣仍未改,還是會重複前生熟悉的行為。

最後那名專心聽法的人,前生是一位很認真研究學問的學者,他過去前生聽課時就已經很專心,這樣的良好的習慣及治學態度,使他今生聽法時依然很專注。

佛陀接著說:「阿難,若想領悟佛法,就必須專心聽講,可惜很多人都作不到。」

阿難尊者問佛:「世尊,請問是什麼因緣阻礙了人們的學習?」

佛陀說:「是因為『貪』、『瞋』、『癡』。貪欲如火一般吞食一切的生命,只留下灰燼。當世界末日的時候,會有七個太陽同時出現,燃燒整個世界,但貪欲之火卻是無時無刻的在燃燒。因此我說這世上沒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貪欲,沒有任何的執著比得上瞋恨,沒有任何的羅網比得上愚痴,沒有任何的河流比得上愛欲。」

當佛陀說完後,那位專心聽法的在家弟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證得了初果。

以上《法句經》的這一篇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應當及時培養好的習慣與努力修行的重要性,因為一旦業力因緣成熟,我們也都可以擁有與生俱來的優秀特質,甚至是解脫的善根。

佛陀在《中阿含經》之《鸚鵡經》、巴利聖典《小業分別經》裡提到:「何因.何緣男子女人有惡智慧。若有男子女人不數數往詣彼問事。彼若有名德.沙門.梵志。不往詣彼。隨時問義。諸尊。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為罪。何者非罪。何者為妙。何者不妙。何者為白。何者為黑。白黑從何生。何義現世報。何義後世報。設問不行。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有惡智慧。所以者何。此道受惡智慧。謂男子女人不數數往詣彼問事。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有善智慧。若有男子女人能數數往詣彼問事。彼若有名德.沙門.梵志。數往詣彼。隨時問義。諸尊。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為罪。何者非罪。何者為妙。何者不妙。何者為白。何者為黑。白黑從何生。何義現世報。何義後世報。問已能行。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來生人間。有善智慧。所以者何。此道受善智慧。謂男子女人能數數往詣彼問事。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

佛陀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聰明智慧不是偶然,更不是基因遺傳來決定,其中的關鍵密碼是「多聞」與否。當我們有疑惑,便應該懷抱著強烈的求知慾(學習動機),自動自發去積極的找出答案,這便是累積智慧的善業與習氣,而這也是世間所有聰明博學的人共同具有的特質

當然,我們更應該多累積與正見相應的智慧波羅蜜,如此就算在今生不能解脫,至少也能讓自己的人生愈來愈幸福;如果遇到了人生的難關時,也懂得該如何危機處理,也懂得處理後「放下」;在未來遇到佛陀等大善知識時也能憑聽聞一句或幾句「法」的偈語便能輕鬆證果。

《那先比丘經》是佛教正見的精華,經中的彌蘭王一定是一位聰明絕頂、有大智慧的明君,因為他奉行了佛陀在《中阿含經》之《鸚鵡經》、巴利聖典《小業分別經》的「多聞」。

歡迎各位法友閱讀本單元,也希望諸法友閱讀後能法喜充滿,福慧與正見都增長,並學習彌蘭王多聞的修行與態度,甚至做到「不恥下問」的精神。

願以此譯介本經及持守八戒的功德:

願消除我的五蓋,讓我自在入禪定無礙。

願我能成功觀透五蘊為:無常、苦、無我。

願我人間天上能遠離、不遇惡知識、惡友、惡眷屬;常遇善知識、善友、善眷屬相伴、相助。願我能常能遇見如那先尊者一般的善知識。

願此功德成為我速證涅槃的助緣。

願迴向給諸天善神,尤其是北方毘沙門天王、三十三天帝釋、兜率天的彌勒菩薩、他化自在天的商主太子(未來彌勒佛時代的護法神)、色界初禪的大梵天王。願諸天神能不嫌棄並隨喜我這份微薄的善業;願諸神的美貌、威勢、神通、壽命、眷屬都能增長;願諸神都能很快正向解脫,趨向涅槃。

善哉∼善哉∼善哉∼

Sadhu~Sadhu~Sadhu~

版主喬正一謹誌於給孤獨園林

2015/10/11於台北八關齋戒日

 

 
  1、緣起:象王侍佛 2、象王聞法 3、投生人間  
4、證果 5、弘法 6、彌蘭王
7、誰是那先 8、展開辯論 9、為何出家
10、來生 11、不受後有 12、正思惟
13、誠信與精進 14、三十七菩提分 15、正精進
16、正念 17、一心 18、智慧
19、斷除諸惡 20、異陰相續 21、自知不受後有
22、聰明與智慧 23、身受心不受 24、苦與樂
25、相續再生 26、名與色 27、久遠
28、無始 29、行苦 30、因緣法
31、靈魂 32、意識的功能 33、
34、 35、 36、動機
37、尋與伺 38、分別諸緣 39、諸根的功能
40、五識 41、業的差別 42、及時行善
43、業力 44、地水火風 45、不再有下一生
46、解脫 47、涅槃之樂 48、佛的存在
49、無上的佛 50、無上的法 51、下一生
52、續論靈魂 53、預知業報 54、預知來生
55、涅槃 56、五取蘊 57、三十二相
58、梵行 59、無師自悟 60、見法流淚
61、凡聖之別 62、想與念之別 63、念的功能
64、掌中之葉 65、臨終的一念 66、出家的目的
67、梵天有多遠? 68、轉生的速度 69、七種覺悟的要素
70、業報的輕重 71、業報的比較 72、神足通
73、第四禪 74、大海 75、一切智者
76、名、色、識之間的關係 77、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