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是《中阿含經》的《念經》與巴利聖典《中部》的《兩種尋經》(Dvedhāvitakkasuttaṃ)的補充版。

    八正道中有一項叫做「正思惟」,「正思惟」就是不貪思惟、不瞋思惟、不害思惟;其反面就是「邪思惟」,也就是貪婪思惟、瞋恚思惟、殺害思惟。

    佛教會讓人感到深澳,有時候問題並不是出在內容,而往往是出在詞彙的艱澀或差異,因而造成聽聞者在解讀上的障礙與疑惑。例如:我們在漢傳佛經裡常常看到的「想」,其實就是「思惟」,也等同於上座部佛教巴利聖典中的「尋」;而漢傳佛經裡的「念」,就是上座部佛教巴利聖典中的「伺」。

    在漢傳佛教裡常聽到「起心動念」一詞,所謂的「起心」就是「想」,也是「思惟」,也是「尋」,是一種動態的心理狀態;而「動念」就是「伺」,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

    在《清淨道論》及《那先比丘經》對於「想」、「思惟」()與「念」()的差別做了以下的一個比喻:譬如有人去敲銅盆、銅鍋,這些器皿發出聲響,這是『尋』;當把這些器皿拿起來,不再敲打,但還會有一些餘()音,就是『伺』。人也是一樣,當心開始活動時是思惟()(「起心動念」的「起心」),然後『念』就是因思惟的活動而延()續下去的心理現象。這就好比敲銅鍋時就是『動』【尋,思惟】;而停止敲打仍有餘音繞樑,就是『念因行』【伺】。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23品第10經《三種想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6/11/22農曆1023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裡。

    當時,世尊是這樣告訴諸比丘的:「有三種負面的觀想(邪思惟),是哪三種呢?分別是:觀欲想、瞋恚想、殺害想。以上,就是所謂的三種負面的想(邪思惟)

    比丘們!你們當知:若人心存觀欲想,死亡時便下墮地獄中;若心存觀瞋恚想,死亡時便投生到畜生中,比如:雞、狗、蛇、蚖一類;若心存觀害想,死亡時便投生到餓鬼中,形體燃燒,苦痛難以形容。

    以上,比丘們!有這三種負面想(邪思惟),死後來世便生在地獄、餓鬼、畜生的世界裡。

    又有另外三種想(正思惟),是哪三種呢?分別是:出要(出離)想、不害想、不恚想。假設有人心有出要(出離)想者,死亡時便投生在人間;若有不害想者,死亡時便自然投生在天上;若有人不殺心者,死亡時斷五分下結,死亡時便投生於淨居天,且於彼處而般涅槃。

    以上,比丘們!有此三種正面想(正思惟),應當常念修行;而三種惡想(邪思惟)就應當遠離。就是這樣,諸比丘!當如是學習。」

    諸比丘聽聞佛陀所說的法,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原文/

增壹阿含231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三觀想,云何為三?所謂觀欲想、瞋恚想、殺害想,是謂:比丘有此三想。比丘!當知:若有觀欲想,命終時便墮地獄中;若觀瞋恚想,命終時生畜生中,所謂雞狗之屬,蛇蚖之類而生其中;若觀害想,亦命終者生餓鬼中,形體燒然,苦痛難陳。是謂,比丘!有此三想生地獄中、餓鬼、畜生。
  復有三想,云何為三?所謂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終之時生此人中。若有不害想者,命終時[]自然天上。若有人不殺心者,命終時斷五結,便於彼處而般涅槃。
  是謂,比丘!有此三想,常念修行,此三惡想當遠離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