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不敵死亡

 


 

 

    有一次,得知某位在政界、商界、及演藝圈頗負盛名的密宗大師仙逝,一時不禁為之感慨,這位大師縱然法力高強,為人解厄無數,但自己終究難敵死神的法力。

  人一出生,就已註定是一場從搖籃奔向墳墓的戲碼,誰也無法逃避。秦始皇貪戀權勢富貴,為求永生,命徐福帶領童男童女百人向東海仙島求長生不死仙丹,諷刺的是自己竟死於丹藥之毒。

  就算是天上的梵天神,壽命長達一劫以上,奈何若天福一但享盡,亦須依其宿業流轉生死,不能免於例外。

  宇宙中的無上至尊-佛陀,自己也公開承認他有生老病死,如果連尊貴如佛陀也不例外,我們也就不必再妄想什麼永生,所謂的永生不死,只存在在神話及某些宗教的教義裡。佛陀告訴我們,欲逃離死亡,欲求不死之道,正確的方法是:「諸法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寂靜涅磐」,才是王道。

選譯自北傳《增ㄧ阿含經》

優婆塞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11/14

 

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是發生在古印度的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林的事。

當時,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一起在竹林精舍裡修行。

有四位身懷五大神通、法力高強的外道,他們聚在一起討論如下:「我們都是神通廣大的修士,不如我們就以神通躲到天涯海角,逃避死神的追殺吧!」

他們商議既定,便依計行事。第一個修士以神通飛到空中,欲逃避死亡,但仍死於空中。

第二位修士以神通淺入大海深處,最後也死在大海底。

第三位則躲遁到須彌山的山腹中,仍是死於山裡。

第四位則遁入大地最堅硬的深處,但最終也難逃一死。

這時,世尊以天眼看見這四名修士,千方百計欲躲避死神的追殺,但機關算盡,也是枉然。於是感慨的說出以下的偈語: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止不受死。」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不管是高空或大海深處,也不論是山石大地,粽算是天涯海角,也沒有任何一處可以逃避死亡。

世尊將上開四位修士的際遇告訴所有的比丘,並說道:「比丘們!如果你們想逃避死亡,方法無他,唯有思維四法本。什麼是四法本?

第一、思維一切行無常,這是所謂的初法本,如此你們就會想到應當努力修行。

第二、思維一切行苦,是謂第二法本。

第三、一切法無我。

第四、滅盡為涅槃,是謂第四法本。

就是這樣,比丘們!你們應當一起思維此四法本。如此便可逃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因此,諸比丘!你們應力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學習。」

比丘們聽聞佛陀上開所說的法,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

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

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普集一處,作是論議:

「此伺命來時不避豪強,各共隱藏,

使伺命不知來處。」 爾時,一梵志飛在空中,

欲得免死,然不免其死,即在空中而命終。

第二梵志復入大海水底,欲得免死,即於彼命終。

彼第三梵志欲得免死,入須彌山腹中,

復於中死。彼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剛際,

欲得免死,復即彼而命終。 爾時,

世尊以天眼觀見四梵志,各各避死,普共命終。爾時,

世尊便說此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止不受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是,比丘!

有梵志四人集在一處,欲得免死,各歸所奔,

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

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是故,諸比丘!

欲得免死者,當思惟四法本。

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謂初法本,當念修行。一切行苦,

是謂第二法本,當共思惟。一切法無我,

此第三法本,當共思惟。滅盡為涅槃,

是謂第四法本,當共思惟。如是,諸比丘!

當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

惱,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

成此四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