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阿姜曼是泰國當代佛教知名的高僧,因為他在頭陀的修行上展現了過人的勇氣與決心,以及對其弟子們不容妥協的嚴格教導,使得他的一生都受到了各界廣泛的尊敬與尊重。自他圓寂後的五十年,他榮獲了佛教界崇高的地位,其生活與教學成為了佛陀追求無上菩提的同義詞,也因此令其他的修行人都相形見絀。

雖然阿姜曼(「曼」這個字與「太陽」同音)並沒有留下他個人的書面記錄,然而這本傳記,是在他圓寂後二十年由他的其中一位親近弟子彙編而成,其內容主要是對廣大的佛教社群介紹他的生活、修行成就及其教學。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向世人所宣揚的解脫之道,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就已有諸多的求「法」者體證了其真諦;而經由本書的廣為流傳,佛陀的解脫之道在今天這個時代依然可以被體證,這一點令許多的泰國佛教徒獲得了新希望。很多的泰國人都表示他們對於現今與「道」、「果」、「涅槃」的相應成就早已失去了信心;但,因為閱讀過《阿姜曼正傳》,使他們了解到這些聖潔崇高的成就並不是古代經典或史籍中的殘垣敗壁 —— 而是對任何願意付諸實踐的人來說,都可以達到的一種活生生、璀璨亮麗的自我解脫的遺教。他們也已明白穿著獨特袈裟與過著梵行生活的佛教比丘,也不只是代表佛、法、僧的出家人而已:他們當中有一些人確實已成為佛教真諦的活見證。

崇高的解脫目標必須以相應的方法來實踐,也就是:世尊所教導的「中道」。雖然佛陀反對極端自虐的修行方法,但認同並鼓勵其弟子去奉行特殊的梵行,也就是所謂的「頭陀行」,以「正精進」有效地去調和。真正的「中道」並不是那種阻力最小、可輕易妥協的坦途以及舒服快樂的中庸之道;相反的,當修行者每進一步,心中的垢染就會扯其後退,對於這些修行者來說,那(中道)是一條對治煩惱最有效的修行道路。而通往解脫之道的路上往往都很艱辛,充滿著阻礙與不適,因為阻礙成功的內在力道很強大,甚至令人生畏。因此,心靈戰士的任務就需要強而有力的戰略去推翻懶惰放逸、貪欲渴望、驕慢和我執的內在慣性力量。所以,對於認真想要把這些隱密垢染最微細的呈現從心中給連根拔除的比丘們,佛陀會鼓勵他們去修頭陀行。這是為了在比丘的日常生活中能提升其簡樸、謙卑、自制、機警和內省反思的一種梵行修持,而眾所周知佛陀也稱讚這些修頭陀行的比丘。

因此,佛教比丘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非家」遊方行腳的典範,放棄世俗的一切,從俗家出離,穿著廢棄的布料所製成的袈裟,以托缽乞食維生,並住在森林中。這種遊方行腳的森林比丘的典範,其意在藉由頭陀的生活方式來體現佛陀傳統的修行之道。

就像「頭陀支dhutanga」一詞,「念住業處kammaṭṭhāna」是指致力於嚴謹禪修的佛教比丘特定基礎訓練的專有名詞。是一種針對將「貪」、「瞋」、「癡」三毒給徹底連根拔除、並將「心」與生死輪迴之間的連結橋梁給拆除的一種禪修方法。念住業處,其重點在於禪定的開發;而頭陀行,則是強調有利於密集禪修的梵行生活方式,在跳出生死輪迴的正精進中彼此圓滿和諧地相輔相成。它們以及僧團戒律,都是建構比丘修行龐大建物的重要基石。

這種禪修梵行生活的字面意義與其實質精神都可以在阿姜曼的生活及其教學中體現。從他出家的第一天起,到他圓寂的那一天為止,他為其弟子所展現的典範,都是以這些修行的準則為圭臬。在泰國,他被公認為是復興、提倡並普及頭陀梵行的功臣,經由其一生的努力,頭陀比丘及其所信奉的修行模式已成為當地佛教界的特點,且現今仍在持續中。

就激勵他人以及老師的身分而言,阿姜曼特別有這方面的天賦。許多直接在其座下接受指導的比丘在修行的成就上都很傑出,並各自在其領域中成為知名的禪師。他們將其獨特的修行方法傳授給其弟子,其傳承都延續到了今日。也因此,頭陀修行模式與阿姜曼崇高的名聲便逐漸遍及全國各地。這份全國性的崇敬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當中逐步攀到了高峰,並在他圓寂後仍持續增長,直到他幾乎一致被公認為是國家級的「聖人」。近幾十年來,他已獲得超越國界的認可並公認為是二十世紀真正的宗教人物之一。

阿姜曼的生活展現了遊方行腳僧捨棄一切與獨處的佛教典範,他獨自走過森林與山脈,尋找能使身心在平靜與安靜的環境中為了滅苦而修行的僻靜之處。他過的完全是戶外的生活,是一種不能保護自己免受危害且處於天氣變化莫測的生活。在這種環境中,頭陀比丘卻發展出一種對大自然深摯的感恩與欣賞。

他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滿著森林與山脈,河川與溪流,岩洞,懸崖峭壁以及大大小小的野生動物。他在偏僻的地區循著荒涼小徑徒步行腳,從一處走到另一處,這些地方都是人煙稀少、村落彼此相隔甚遠的偏遠之處。由於他的維生方式是靠著向小聚落的居民托缽乞食,所以頭陀比丘不知道他的下一頓飯在哪裡,又或者會不會有下一頓飯。

儘管一路上充滿困難與不確定性,森林依然是遊方行腳比丘的家園:那裡是他的學校,他的修行道場,也是他的庇護聖地;只要他保持正念在前,並忠於佛教的法則,那麼他的生活就會平安。

在二十世紀交替的泰國,大部分的地區都是比較未經開墾、原始的落後農村。像阿姜曼一樣的頭陀比丘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生活與修行,都會發現從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時代起經過了好幾個世紀都沒什麼改變,自己過的都是一樣的行腳生活,這有助於了解阿姜曼遊方行腳的時空文化背景。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泰國是一個中央政府很難治理的鬆散邦聯,因為大部分的土地都是茂密的森林,鋪設好的道路可以說幾乎不存在。

在那一段期間,百分之八十的泰國土地都被濃鬱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而且都是那種每年會落葉的闊葉林及亞熱帶低矮的灌木叢,內地人民的生活主要是以農耕及靠狩獵野生動物來維生。因為廣大的森林裡充斥著老虎與大象而被視為危險地區,所以居民為了安全與彼此作伴而聯合聚集在聚落裡。如果是在更偏遠的偏僻區,想要從一處聚落到另一處的聚落,往往就必須穿越連續的森林並花上一整天的腳程才能抵達。

森林與自然的節奏造就了那些刻苦耐勞人民的文化與民情。對於在孤立分離的社區中居住的村民而言,廣大的荒野是禁地,因為裡面有野生動物四處穿梭,還有傳說中的惡靈盤據及當地特別兇猛可怕的大孟加拉虎;這些生物不僅統治了森林,還奴役了當地人民與比丘的恐懼及想像的空間。民眾對這些難以穿越的森林的恐懼,使得這些森林變成了孤立、與世隔絕且無人敢單獨冒險穿越的地方,而這就是阿姜曼與其頭陀弟子居住、行腳並修持頭陀行的荒涼曠野環境。

注入在他們生命中的禪修與精神的堅忍,都是他們每天面對困難與潛在危險的唯一防禦。但對於為了最終的勝利而把自己看成是與煩惱戰鬥的心靈戰士的比丘,森林與山脈反而是修行的道場。

阿姜曼的生涯傳記就是一幅生動的肖像,肖像的主角是現代無與倫比的心靈戰士,他讓大家對他毫不懷疑並尊敬他是尊貴的佛弟子,並以這種圓滿的方式修持佛陀的解脫之道。一個從開始到結束都美麗的故事,他的一生使人聯想到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偉大佛弟子的記述。就像他們一樣,他的一生都在告訴我們,佛陀所教導的理想心靈成就可以被同樣與自己內心根本障礙戰鬥的真實人類所實現,因此,我們會覺得,佛陀的"古老"教誨,不管是在今日或二千五百年前,都是與精神解脫完全相應一致的。

為此,與其去關注《阿姜曼正傳》書中有關阿姜曼生平與職志的事件精確記錄,倒不如去為那些致力追求佛教典範的人提供一個能獲取啟發與鼓舞的來源。作者的用意是在當一名肯定的見證者與提倡者,而不是記錄史事的公正觀察家。作為一本心靈修持的傳記,其目的是讓我們對一個典範的修行生涯能有一個深入了解的機會。因此,本書尤應被看成是一種在禪思方面的練習參考書。

在其傳記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阿姜曼的教學生涯。阿姜曼有獨特的神通,他能與不同世界的非人直接溝通。他能持續接觸高階與低階的天眾、大地的精靈、龍神、夜叉、各式各樣的鬼、甚至是地獄眾生 —— 一切一般凡人的眼睛看不見、耳朵也聽不到,但卻能被內在的天眼與天耳清楚感應到的眾生。

佛教的宇宙觀與現代科學所呈現的天文物理觀有很大的出入。在傳統的佛教宇宙觀,宇宙不僅僅是由人類及動物等粗糙身體所構成的物質世界,還包括各種不同非物質的世界。高級神聖的眾生,我們稱之為天神deva,祂們存在於愈來愈精細的時空,還有眾多生活在低於人類世界的各類眾生。只有人類與動物的世界才能被人類的感官辨識,而其他的眾生則存在於超出人類時空概念範圍的超自然世界,因此已超乎我們感官所能知悉的物質領域。這就是阿姜曼不同凡響的固有神通,因為他能與各類的眾生溝通,使得他成為真正具有普遍意義的老師。他知道整個宇宙的有情都共享重複生存的遺產,也共享趨樂避苦的慾望,而一位偉大的老師會意識到眾生想明白解脫之道以實現他們心靈潛力並獲得長久幸福的共同需求。當他開啟了慧眼,他對人類的心與天神的心不去做根本的區別,而是根據他們個別的情況與理解的程度來量身訂做他的教學。雖然訊息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溝通的媒介管道卻不同。他以口語表達的方式與人類溝通;而當他與各類的非人眾生溝通時,卻不是用人類的語言,而是以心靈感應的方式為之。

為了欣賞阿姜曼非凡的神通力,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去接受我們透過感官所認識的世界只不過是經驗事實的一小部分而已;因為真的有超出我們有限感官能力範圍的欲界天神及梵天超自然世界的存在;因為事實上,有智慧的人的宇宙遠超出一般凡人所認識的宇宙。有智慧的人可以知道並了解他人甚至連懷疑都不會起疑的事實領域,他們對於一切眾生基本法則的認知使他們對於違反傳統世俗限制的現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阿姜曼精細微妙的感應力可以聯繫各式各樣的外界現象,他花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以最好的佛教傳統去教導他們「法」,這些眾生就跟森林中的野生動物和接受他教導的比丘一樣,都是他個人世界經驗的一部分。像這些現象,阿姜曼稱之為「心的奧秘」;因為祂們是有意識的,就跟我們一樣真實地住在超自然的世界中,即使這些領域都處於人類存在概念的範圍之外。

heart」與「mind」這兩個字在泰國的本國語中是可以互用的。「heart」是比較被常用到的詞彙,而「mind」則往往是指與心臟無關的情緒情感及精神層面。「heart」是基本的覺知性,其構成了整個有情宇宙的基礎,它是一切有意識的眾生的根本覺知,也是一切精神心智與情緒情感的基礎。「heart」在一切眾生的色身內形成了核心,它就是身體內的中心、主體。阿姜曼不斷強調其至高的重要性,也一直宣稱「heart」是世上最重要的東西。因此,《阿姜曼正傳》中的生平及其教學就是一本「heart」為了解脫而努力奮鬥的傳記;「heart」的清淨本質難以言喻,本書也是對其奧秘的一種揭露。

當提到「心」的基本覺知性,也就是一般被稱之為「heart」與「mind」,阿姜曼最常使用的就是巴利語「citta」一詞。就像佛教辭典中的許多詞彙,特別在佛教的理論與實修的學術中,基本上它被當作是一種術語,所以術語就以其原始形式保留,並在本書後面「巴利詞彙註解」找到解釋,歡迎讀者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