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醫藥

    我們這個世間——無論多麼炎熱熾然——仍然有佛法醫治疾病。至少,還有佛教作為醫藥減輕某個程度的痛苦。苦就如疾病,不管多麼嚴重,要是我們醫治,多少可以舒緩病情。

    如果世間的心——我們的心——受煩惱和苦擺佈,那麼不管我們是什麼種族、階級或國籍都好,皆無法在這個世間得到快樂和安詳,因為我們的心沒有佛法救濟它。

    佛教依照因果的法則指導,從最根本而言,佛教即結合因和果而成,信仰佛教就是信仰正確的因果律,不違背因果。如果我們遵循因果的定律修行,就有辦法從世間內在與外在的痛苦中解脫。

    內心沒有佛法信仰的人——不管住在哪裡,受多高深的教育,多富有——找不到快樂,他們一刻也放不下內心的包袱,因為沒有地方給他們放下,他們能把包袱放在哪兒呢?他們所擁有的是貪婪的欲望帶來熾熱的煩惱,而這些欲望所造成的痛苦,反過來焚燒他們自己。大部分情況下,他們得不到想要的,卻不斷面對不要的,是煩惱把世間眾生帶上這條路。

    但是我們讓因果的力量——佛法的力量——引導的話,那麼雖然我們在遵照理性、違反煩惱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一些痛苦和困難,但是最終的結果會帶給我們滿滿的幸福和歡樂,解除我們的苦,這是為什麼人心迫切需要佛法的指導。我們人類——比世間其他有情的智力高——應該利用佛法來莊嚴、保護我們的身語意,讓我們的言行舉止賞心悅目。

    佛教是從純淨的佛法流傳出來的,從無上的法——佛世尊證悟的微妙法——開展出來,以指導這樣做、不那樣做等形式流布世間,以讓我們能照著做,不至於偏離正道。一旦我們信仰因果律,那無論在修道上遭遇多大的困難,我們還是盡力而為,儘管這樣做違反我們的習性。其實,違反習性就是違反煩惱——佛法的敵人,換句話說,遵循佛法行事就會違逆煩惱,快樂、安詳和寧靜必定會隨之而來。

    我舉個例子好了:假設想起今天令你生氣和心煩的事,你整顆心就會充滿怒氣,如果那件事確實惱人,使你憤憤不平,那你就真的會怒火中燒,整個心思沉溺在這惱火沮喪的事件上,日夜想著它,行住坐臥都放不下,現在你不是專注在禪修所緣上,而是專注在這件事上,所以,這樣做怎麼可能會快樂?這樣做只會變成熊熊烈火,不斷燃燒——因為事件本身就是一把火,你那些圍繞著它的念頭也是火,結果怎麼可能產生呢?——只有更猛烈的火,情況必然如此。你愈堅持往裡面鑽,就愈傷害你的心,到最後你會吃不下睡不著,沒有足夠的心力把這些妄想停頓下來。很多情況下人就這樣發瘋了,被自己的想法拖垮。

    什麼造成這個破壞?這是煩惱幹的事,與佛法無關。為此,你堅持不想壞的事,用念住停止妄想,用智慧把它切斷——雖然這很難,違反我們的習性——你可以意料到心會平靜下來,或者你至少有足夠的專注力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思量之前沉溺其中的思緒,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更重要的是,看清為什麼會拼命往牛角尖裡鑽——“你知道不好,那為什麼還拼命想它,為了自己的好處難道你不能振作起來?

        這是如何以道理——因果律——解決問題,由於你的心受思緒所累,已經熾熱得懊惱不堪,流露出明顯的痛苦,因此整個考慮的重點在於看出那些思緒的害處:你再沉迷於思緒的話,結果會怎麼樣?現在都已經那麼痛苦了,你繼續想下去,恐怕要把心給淹沒了,你怎麼承擔得了這個壓力?你再這麼胡思亂想,只會愈來愈痛苦,那件事已經夠煩了,你愈想就會引發愈多的思緒,到最後你要怎麼承受這些痛苦?難道你還要繼續想?給自己累積愈來愈多的痛苦?

        通過這樣思考,足以使心恢復理智。心一旦有了理智就能冷靜下來控制自己,這時可以嘗試放下思緒,用理性把自己抽離,同時控制自己的思想。熾熱的思緒受抑制之後,由此產生的痛苦也隨之受制服。你這樣做是經由念住來控制它們,由此可見,你有能力用念住來抗拒妄想,用智慧來衡量情況,進而使心冷靜平和下來。做到這點,就能制服痛苦使之消失。

    雖然我們的心很難約束,很難控制,我們應該想出策略來應對,以此卸下內心的負擔。這的確很困難,但這是正道上的困難,會帶來幸福快樂的困難。當事情不再干擾人,令人沮喪,我們就不再增添痛苦,不再受痛苦的餘燼燃燒,心因而能釋下重擔休息。遭遇壞事時,我們可以抱著這個原則來省思。

    例如,有人詛咒你或說你的閒話,也不知道這些詛咒或閒話到底流傳了幾天還是幾個月,你是今天才突然發現的,知道了之後馬上沮喪無比。有人告訴你:張三和李四說你的壞話,他們說……”你聽到了這個轉告,不必什麼理由就緊緊執著這些話,心裡面燃燒起來。這是你自己錯誤的設想引起的,要是那個人不告訴你,即使別人真的那麼講你,你的心也安然自在,沒有任何感受,因為你的心還不知道這件事,還未受刺激,所以保持正常,不受苦。

    別人說這類事情的時候,如果你保持念住,就會立刻看清楚這種事不會帶來什麼好處,所以何必執著它來染污自己的心?大家都曾接觸過污穢的東西,對不對?

    我們走路經過污穢時,會保持一段距離,我們知道那不是什麼好東西,所以不想踏到,更別說要用鞋底踩它,踏到了肯定弄髒自己。同樣的道理,既然我們知道是齷齪的事物,為什麼還要讓心在其中打滾?為什麼還喜歡和它們糾纏不清,想著它們?我們生這類事物的氣,整個心就受染污而熱惱,真笨!

    我們這麼思考,就可以把這些思緒打住,不再在乎它們。只要一想起它們,念住就在那兒——迅速且機警——這使我們能放下,不再執著它們,反復地燃燒自己的心。

    如果你把佛法視為醫藥,在一切活動中拿來保護自己,那麼你的心將能保持平等,當眼、耳、鼻、舌、身接觸外塵時,它也鮮少會受傷害,即使是心中生起不愉快的回憶干擾你,你也可以立刻擺脫它們,因為內心有念和慧。你一利用念和慧,它們即刻發揮效果。惟有忘失了我們的守衛——念和慧——煩惱才能生起,讓壞東西跑進來糟踏我們的心,使我們痛苦。要是我們肯承認是愚癡和放逸使自己受苦,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好抱怨的。

    事實上,全世界的人都在抱怨,為何如此?因為他們不要受苦。既然不要受苦,為什麼總是以令自己受苦的方式思考?這是由於他們沒有警覺到自身內在的情況。要怎麼樣做才能警覺內在情況?他們必須用念和慧來專注內心當下的狀況。開始修行時,這樣做使他們至少有個依靠,持續不斷修行之後,他們會逐漸有能力掌握內心發生的一切。

    這是我們如何應用佛法來對治我們的心,要是世上所有的人都訴諸理性面對內心和外在的事物,我們將清楚知道什麼會危害個人和大眾,並且避開它們。這樣,我們的心就不再處於危險狀態,四處魯莽地傷害自己和別人。另一方面,我們會思考如何給自己和大眾帶來好處。如此一來,整個世界會繁榮進步,我們也能快樂和平。以佛法作嚮導,我們就會依據因果——為世間帶來興盛的普遍真理——正確地修行,走向和平的道路。

    這是我們要和諧生活在一起,佛法能起重要的作用的原因。現在,我們可以快樂安穩過活,身心祥和,要是佛法在社會上流傳,每個人都如此,那麼世界就會太平。現在讓我們考慮心未來的境界——內心有佛法,堅持以理智為原則,它哪會遭遇什麼麻煩呢?說到底,之所以會有麻煩是心自己招來的,如果它不自尋煩惱,並且用佛法來保護自己,那麼不管死後投生到什麼地方,都不會遭受痛苦。

    佛法教導的道理,使心修善積德,不造下墮的惡業,因此不太可能投生去悲慘的地方。內心惟有善——內在的品德——會提升它轉向善道,世世如此,這是它未來的果報。

    一個修道,內心有佛法的人跟一個沒有佛法的人有著很大的差別,即使兩人住在同一個世界,擁有同樣的外表,但是他們的知識、思想、觀念和行為天差地遠,因此不可能招感同樣的果報,所謂如是因如是果,無始以來法爾如此。

    這是為什麼佛陀說:是業力區分眾生,從最低至最高把眾生分成不同的種類。眾生的種類不同源自於各自所造的業,因此業是有情生命最大的課題。為何是大課題?因為我們每一個都不停地造業,儘管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造業,我們的行為帶來的或善或惡的果報必定會成熟。

    什麼是業?業的意思是行為:我們的意欲稱作意業;我們的語言是口業;我們的行動是身業。當中的每一項行為,都是由我們自己恆常造作,所以,我們怎麼可以希望阻止這些行為的果報將來不成熟?我們沒有間斷地造作善惡業,這些行為的善惡果報形成力量決定我們來生的去處。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力量可以超越我們自己造的業,沒有力量大過我們自己造的業,造了業之後,業的果報會給我們帶來慰藉或痛苦。這就是佛法教導的道理——相信身口意所造的善惡業;佛教沒有要我們相信其他外在的力量。這是我們的安全保證、我們的保障。所以是這個,也惟有這個,可以毀滅或救濟我們的,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以毀滅或救濟我們。

    惡的身口意毀滅我們;善的身口意則救濟我們,照顧我們。確保我們不墮落的方法就是這個,也惟有這個——業力,沒有力量超越這個,所以我們不必毫無來由地忌憚重重,怕三怕四。

    其實,我們最應該恐懼的是任何會危害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我們應該認識到真正的危險來自當下的身語意,要是我們不願意回歸理智修正自己,我們的所作所為不只對今生,也為來世帶來最大的禍害,直到業力消盡為止,這個禍害和痛苦才消除。

    如果我們信仰佛教,我們就應該相信業的道理,相信業力會帶來果報。我們這裡有沒有人不再造業的?一個也沒有。我們每個都造業,不管是否信仰佛教,我們全都在造業。佛陀說我們每個都有本身的業,這個說法正確地指出業是我們人類行為的本質,是因果的定律。我們可以選擇相信業與否,但是沒有任何力量能消除業這個事實,業力或者果報決不可能消除掉,業力會繼續存在,生生世世帶來或善或惡的果報。沒有任何力量能超越我們善惡行為的業力和果報。所以,我們不必莫名其妙地恐懼,如果你害怕地獄,你應該害怕現在你正在內心挖著的陷阱,這個才重要,這是真正令你墮入地獄的陷阱!

    造成地獄之火焚身的因緣就在你的心中,所以你應當保持理智,利用念和慧觀察內心的因緣,觀察心中錯誤、帶來危害的想法,以及正確、增長善法的想法。在這裡小心地作抉擇,以便不再為自己及世間眾生帶來危害。

    情況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是否真正需要佛教?在這裡我們得作決定。教導我們佛法的那個人——佛陀——徹底理解業力以及其果報的運作,你根本不可能和他爭辯,他巨細無遺地知曉一切關於他自己,以及三界所有眾生的業報,沒有哪一個可以像佛那樣徹底精通業報。他宣揚這個道理,讓我們行為有所規範——除非我們違反佛法做壞事,導致與願望相反的結果,帶來失望和痛苦。根本的道理就在這裡。

    這是為何我說:倘若我們世間眾生的心目中有佛法,那麼無論遭遇多大的苦難,我們都有地方把它放下。就像疾病,如果我們不放任疾病肆虐,服用湯藥,就有機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