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三節/頭陀比丘的艱困

作者/摩訶布瓦尊者

英譯者/智勝尊者

中譯者/喬正一 

    立志於證得無苦境界的頭陀比丘都甘於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很可能得面臨外在民生資具的匱乏與不足,並將其當成修行中的一部分。換句話說,他樂於前往並住在很難取得物資的地方。然而除了居住環境上的先天匱乏以外,他也自願身無長物,甘於清貧。他托缽所取得的食物有時可能會滿缽豐盛,但即便如此他也只吃一點點,也許就只吃白米飯,即使缽裡還有其他的食物或菜餚。他有可能會發願一次斷食數日,又或者可能會交替採用某一種方式或其他另一種方式。在禪修時,他必須觀照他的心在正念與正智的方向上所獲得平靜與善巧的成果,他必須觀察並界定出哪些方法比其他的方法可以產生更好的結果,然後一直朝著這個方向精進邁進。

    有時候,他可能會斷食好幾天,當再度進食的時候吃的比平時的少。又或者他可能有幾天吃的比平時少,然後再斷食四到五天,之後再依他認為適合的方式正常的吃,又或者吃的比平時少。在觀照名色身心狀態時,有必要同時同步觀照。如果身體太過疲倦或虛弱時,他應該增加合理的食物攝取量,但不可以馬上增加身體一次所需要的量,因為這麼做會使心智昏沉困倦,比如說他可能會增加比平時少量的百分之五十或六十以上,然而,一旦他覺得自己的身體因營養不良而功能失常時,他就必須暫時完全停止斷食或節食,直到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正常為止,之後他可能又會逐漸節食或再次斷食。

    最有可能經由這些方法穩定進步的人,都是個性適合這些方法或與之相應的人,即便當他們的身體出現營養不良或虛弱的跡象,為了健康而不得不放鬆,但通常他們的心卻不願讓步,他們仍想繼續節食或斷食,因為他們已見證了每一次當他們這麼做時在心中發生的進展,然而如果他們真的得放鬆,他們會找出一個足以滿足身心需求的平衡點,這樣他們的進步才能按照他們的預期目標順利前進。

    長期的節食或斷食造成身體有些飢餓、疲倦和虛弱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如果讓自己因飢餓和孱弱而緣生出煩惱和焦慮,就無法堅持下去,因為這是頭陀修行中的一項苦行,因此希望獲得內心平靜和喜樂的頭陀比丘,通常不得不一直忍受艱困和清貧,即使他們並不樂於這麼做,但他們的天性根器和對正法修行的志向仍會使他們必須這麼做,並忍受這些考驗。

    要知道這裡所謂的斷食、節食和進食之間的替換並不是只有一兩個月而已,而是得持續數年一直保持下去,甚或直到他們自己心裡已十分確定沒有必要再這樣做為止。然後,心便可以從此舒適且順利地繼續下去,沒有障礙,他們可以不用再使用那些修行方法,並恢復較一般常見的身心修行方法。

    但一般來說,就筆者的觀察,那些被稱之為「無明煩惱」的東西,無論是何種類型,無論或多或少,都必然會以存留在我們心中的任何力量化現為我們的敵人,因為它們無論何時何地對一切蒼生都一樣。因此,修行者以及在心中深信無明煩惱就是敵人的人,不可能因過於自信而自滿或放任無明滋長,也不會這樣思惟:「可以把無明煩惱當成朋友,它們不會再對我們製造毒害,使我們歷經更多的苦痛與煩擾。」

    他們反而更清楚地看到:「如果我們現在就把它們消滅,不留任何一個活口,這的確是一個圓滿的好方法,總比留下禍根日後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傷害要好得多。」

    這就是驅使他們不斷以節食或斷食等各種方式集中並一網打盡無明煩惱的根本動機,因為這些都是幫助與支持他們精進的方法,可以使他們的禪定修持變得比平時更加順遂,而他們也並沒有打算放鬆或放棄這些一直能帶來好成果的方法,事實上,一般來說,即使在多年以後,他們也不太可能放棄經由鍛鍊與紀律而向上攀登的方法,因為他們已見證了這些方法會帶來良好的成就,只要理由夠充分且令人信服,就必然會使他們以這些方法向前邁進。

    運用節食及斷食增益心智精進的這一種傳承比丘很多,甚至可能比其他的方法更有效,比如不倒單,也因此直到今天他們都喜歡斷食的方法。就算有人用斷食或禁食的方法,也很可能沒有必要同時放棄不倒單,因為這些往往都是在沒有任何刻意的情況下自然發生,這是因為節食和斷食通常能克服會自行消失的昏沉與睡意,之後他們可以徹夜不躺臥,不會像在正常進食的時候那樣感到昏昏欲睡。對他們而言,躺下休息一下也只是為了補充體力,這樣才不會過於虛弱和疲憊,而不是在斷食與節食的時候因為昏沉或睡不得不躺下來睡覺,實際上,在節食或斷食三到四天之後,所有會讓他們躺下來睡覺的昏沉和睡意全都消失了。這對他們來說很容易,因為不需要再強迫自己不睡覺,接著集中注意力和控制心智也都變得比較容易,心在各種習以為常的愛染執著(ārammaṇa)中不再那麼心猿意馬、放逸及難以掌控,正念也不會那麼容易在健忘中迷失。之後,他們能比平時不節食或不斷食的時候更快了解所遇到的各種情況和事情,當他們禪修時更容易入定,而在走向觀智的道路上,他們會比平時更善巧、更敏銳。

    這些比丘都見證了節食和斷食的價值,以及它如何為那些根器相應的人所帶來的好處,並在許多方面變得容易許多。因此,他們會努力繼續走下去,即使這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比平時更多的艱困,因為天性(波羅蜜)牽引他們走向那條路,因此他們必須忍受這些艱困。他們不能像走在輕鬆且快速內觀之道Sukhāpaṭipadā khippābhiññā”(樂速通行)的人那樣,使用既容易又方便的方法,因為他們的根器與這種方法不相應。他們更有可能是屬於那些走向艱困且緩慢內觀之道Dukkhāpaṭipadā dandābhiññā的人,因此,他們必須違逆心性而行,「吞」下艱困,心甘情願且全心全意走向這條路,每當深入內心時,「吞」下禪定的寧靜與喜樂,也「吞」下正念與正智的善巧。

    打從一開始他們就得以大規模的方式全神貫注於身心的苦,也就是到他們幾乎無法忍受的地步,如果他們的體能不夠好的話,那麼在他們達到修行成就之前很可能就這樣死去。每當一想到每一個修行者在每次體驗法味之前所經歷的掙扎與奮鬥,我都不禁對他們深表同情,因為他們每一次都必須忍受許多的艱困與匱乏,好在仍有一些比丘已做好準備反抗他們的天性,一直忍受鍛鍊與紀律中必要的艱困與匱乏,不放鬆他們的精進。可一旦他們經由修行的方法啜飲了一口來自「法流」的「日月之光」,他們就不必再忍受生生世世中他人所經歷的艱困與匱乏。

    如果他們深刻體悟到在未來生的各種情況下「心」必然會遭遇到的一切,這個事實就會讓他們感到疲憊並厭倦背負起這些負擔。因為他們注定必將一而再地重生,無止盡地去經歷這些事情,除非他們現在就趕緊切斷這些繫縛,好減輕一切沉重的負擔,甚或完全擺脫,也就是解脫輪迴。以穿透內心的方式看穿輪迴生死有多麼的恐怖,因為生死輪迴已經完全與每一個跟它締結契約的人緊密相連,因此使他們決心在每次內觀時都投入全部的力量,為的是以不妥協、不放鬆或不怯弱的精神奮戰。實際上,他們以無與倫比及誠摯認真的決心持續向前邁進,為了自己的救贖而奮戰,以成為人中龍鳳為目標。在實踐修行功課或履行他們的沙門義務時,他們精進又吃苦耐勞。每時每刻生起的正念與正智就是能對抗並摧毀無名煩惱的善巧,即使最大的苦也不可能迫使他們放棄自我克制、忍受苦難和反擊煩惱的努力,直到苦已完全粉碎並消失,他們才能從中解脫,不再感到自卑。這與追隨「十力」(Dasabalañāṇa)的修行者相應,因為「十力」本身就是一名英勇且驍勇善戰的戰士,他從不輕忽也不逃避這些艱困。

    纏縛住心的無明煩惱無論有多麼的粗重與遲鈍,亦即所謂的苦因及其緣起(四聖諦的苦集諦,Samudaya),我們都必須以正念、智慧、信心與精進當成武器去攻擊、切除和撕裂它們,直到法的不可思議在心中顯現,這是甚或在遙遠的過去中從未體驗過的經驗。心的神奇微妙超乎想像,此後再沒有任何東西或事情能征服它,這就是阿姜曼在奮戰結束後抵達生死輪迴的終點站時所說的抵達「死亡之岸」的法,這在《阿姜曼正傳》中已經有敘述。

    這就是一切修行者努力求證並一直頂禮的法,在嘗試各種方法時,他們的精進從未減弱,而且這些不同的方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堅定、嚴格和辛苦的,猶如我們先前已提過,但這些方法不留任何緩解的餘地來療癒他們的疲憊,如果佛陀還在世並在他們耐心承受艱困且積極努力對抗煩惱與一切苦時遇到了他們,佛陀一定會讚揚他們的精進並鼓勵他們說:

    「為無上安穩涅槃而精進的你們都是如來的弟子,你們現在展現出勇氣與決心與敵人全力抗戰,斷除一切的未來『有』與『出生』,不留餘地拔除心中的渴愛,你們的善名將遠揚遍傳三界,無明是牽引眾生走向生死的大能者,也是你們的主要敵人,難道你們不是以敏銳且具穿透力的正智與正念直搗黃龍?諸佛對此深表讚嘆,你們就快要掌握無上正法,因為你們目前在正念與正智的這條道路上是強大與睿智的。」

    因此,佛陀會以安慰的話鼓舞他們,激勵並增加他們的決心,用溫和的話語喚起他們堅強持久的信念和奮戰的精神。他會以溫和且有說服力的方式與他們交談,對這些「釋迦之子」的努力表達讚賞,而他們也都將在短時間內證得解脫,由於無明與貪愛四處散播毒藥,眾生因此身陷麻煩和混亂的狀態中憂悲苦惱,他們將法的不可思議帶給世間並治愈了大家,因為除了法的淨化療效,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治愈眾生的苦惱,而法的療效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法的不可思議本來就在心中。

    至於因持續不懈的精進已戰勝敵人的比丘們,佛陀已不太可能再對他們表達讚嘆,因為他們都已般涅槃,都已永盡無餘,但其清淨的解脫心卻永世常存、不可動搖,且已擺脫了死亡,都已見證了「見法即見如來」的真諦。

    我們在前面段落中重複的是關於節食或斷食相關精進方式的進一步解釋,正如那些比丘堅定修行的那樣,至於他們從中到底會得到什麼樣的成果,就請讀者按照我們上面已經解釋過的重點自行以身試法。撰寫本文的我非常肯定這裡所述的修行方法,包括那些應該要做的事情,無論是原因還是所產生的成果,它們都彼此相應和諧。

    因為上揭所述的修行都是我經歷從事過,也親身實踐過,且有一定的收穫。為此,我寫下來,希望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嘗試,說不定也會有同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