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戒

    大乘佛教流傳著一種迷思,認為三皈與五戒可以分別受持,甚至五戒的戒律可以個別單一受持。又認為五戒的戒律非常嚴格,不易受持,故僅受三皈,但拒絕受五戒。

    上開見解實在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邪見(戒禁取),吾人必須明白一件事情,佛陀希望眾生離苦得樂都來不及,又豈會無緣無故制定戒律來困擾眾生?增加眾生的負擔?佛陀一定是以其清淨超凡的宿命通及天眼通,親自證實善有善報及惡有惡報的定律,為此才制定出五戒來規範他的在家弟子。如果,我們對佛有信心,自然會接受他的教法,也自然會心甘情願受持五戒,否則所自稱的三皈依,便與其行為相違,會落入他人或外道的譏嫌:「說一套,做一套。」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世界著名的各大宗教,除開飲酒戒以外,大多與佛教五戒中的前四戒內容相應,足以證明世界各宗教的先知們也都否定惡法。

    再換一角度來思維,就算不守五戒,難道說做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惡行就沒有惡報了嗎?依照佛教的看法,惡報依然不昧。

    是故,如果已受三皈依,自稱佛弟子,就一定會受五戒,三皈與五戒是不可分割的關係。一個自稱已受三皈,但未具足五戒的人,等於是一腳跨進佛教的門檻,但另一腳尚在門外,此人是沒有資格稱做佛弟子,至多僅能稱作對佛法有興趣的在家居士。

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第一分遊行經
在家弟子喬正一譯於西元2009(佛曆2553)/10/27

 

    有一次,佛陀在古印度竹林精舍裡,對阿難說:「你們都準備好,我一起出發,前往巴陵弗城。」

    阿難回應:「我知道了。」立卽備妥衣鉢,與其他大比丘眾一起跟隨著佛陀,路經摩竭陀國,來到了巴陵弗城,並在一棵巴陵樹下休憩。

    這時,有許多對佛法有信心的在家居士,聽聞佛陀與諸大比丘眾從遠處來到巴陵樹下,便卽刻出城來拜見佛陀。

    他們遙見世尊在巴陵樹下,容貌端正完美,諸根寂定,善調第一。猶如大龍,以水清澄,無有塵垢。

    佛陀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祥瑞之徵,非常的俊美無暇。

    他們看見佛陀便心生歡喜,來到佛前,頂禮佛足,恭敬的坐在一旁。
  
    佛陀也為這群在家居士說法,居士們聞法後,便於佛前宣誓:「我們願歸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哀愍,聽許我等為優婆塞!自今以後,終生受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奉戒不忘。我們明日欲設宴供養,唯願世尊與諸大比丘眾垂愍屈顧!」

    世尊默然許可。

    所有的在家居士見佛默然,即知佛已應允,卽從座位起身,遶佛三匝,作禮而歸。

    這群已受三皈五戒的在家佛弟子,立即為佛陀找到一處寬廣的大廳堂,並整理該處所,掃灑燒香,嚴敷寶座。

    第二天,他們前往去邀請佛陀,對佛表示:「所設已具,唯聖知時。」
  
    於是,佛陀卽從座位起身,著衣持鉢,與大比丘眾一起來到這座講堂,他們洗乾淨手腳,便在各自的座位坐妥。

    所有的比丘們都是坐在佛陀的左邊,而在家居士則是坐在佛陀的右側。
  
    當佛與比丘們用過餐後,佛陀便為在家居士們解釋破五戒的後患:「凡人犯五戒者,必有五種衰耗。是哪五種呢?一者、若欲求財,所願不遂。二者、假設有所得,必將日漸衰耗。三者、不論此人身在何處,眾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遍滿天下。五者、死後當入地獄。」
  
    佛陀又對在家居士解釋受持五戒的好處:「凡人持守五戒者,必有五種功德隨身。是哪五種呢?一者、凡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不論身在何處,眾人敬愛。四者、美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死後必生天上。」

    當佛陀說完法後,時間已經很晚了,便對居士們說可以各自返家。居士們卽承佛所教,遶佛三匝後,禮足而歸。


爾時,世尊於竹園隨宜住已,告阿難曰:「汝等皆嚴,當詣巴陵弗城(34)。」
  對曰:「唯然。」卽嚴衣鉢,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 *陵弗城,巴陵(35)樹下坐。
  時,諸(36)清信士(37)聞佛與諸大眾遠來至此巴 *陵樹下,卽共出城,遙見世尊在巴 *陵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38),善調第一。譬猶大龍,以(39)水清澄,無有塵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40),莊嚴其身。見已歡喜,漸到佛所,頭面禮足(41),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諸清信士聞佛說法,卽白佛言:「我欲歸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哀愍,聽許為優婆塞!自今已後,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奉戒不忘(42)。明欲設供,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垂愍屈顧!」
  爾時,世尊默然許可。諸清信士見佛默然,卽從座起,遶佛三匝,作禮而歸。尋為如來起大堂舍,平治處所,掃灑燒香,嚴敷寶座。供設既辦,往白世尊:「所設已具,唯聖知時。」
  於是,世尊卽從座起,著衣持鉢,與大眾俱詣彼講堂,澡手洗足,處中而坐。時,諸比丘在左面坐,諸清信士在右面坐。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時,夜已半,告諸清(43)信士,宜各還歸。諸清信士卽承佛教,遶佛三匝,禮足而歸。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