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後 的 供 養

 

 

布施供養重在「動機」、「心意」、及「態度」是否恭敬、誠懇,而不在物品本身的貴重與否。本經的內容是敘述世尊在入滅前接受了一位在家居士的供養,在吃了這名居士所供養的木耳後,身體開始變得不舒服,正式走入了無餘涅槃的倒數階段。阿難尊者認為世尊就是因為吃了這名居士所供養的食物而即將入滅,所以他認為這名居士沒有任何的功德福利。但世尊嚴正的糾正了他的看法,並正式宣說有兩種人的功德是一樣的廣大不可思議,一是在世尊剛成佛時所接受的最初的供養,另一是入滅前所接受的最後的供養。

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十月十四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古印度的負彌城,他要阿難尊者及其他眾比丘跟他一起前往波婆城。

「是的!世尊」阿難尊者覆命後立即開始準備行囊及衣缽,與諸大眾比丘一起一路跟隨世尊從末羅城來到了波婆城的園林中。

當時,有一名工匠,名叫周那,他聽說佛陀從另一座末羅城來到此城,立即整理儀容,來到世尊的面前,他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恭敬的坐在一旁。

佛陀依照「示」、「教」、「利」、「喜」的次序,按部就班地為周那說法,周那在聽聞佛陀說法後,心生信心,歡喜洋溢,便請求世尊在隔日到他的家接受供養。

佛陀默然表示接受邀請。

周那知道佛陀已經接受邀請後,立即從座位起身,走向佛前禮佛後而歸。

當晚,他開始準備隔天要供養的飯食。

第二天一早,他親自前往迎佛。

世尊穿著法服,持著缽,在大眾比丘的圍遶之下,來到了他的家,大家各自就座而坐。

周那立即端出美食,供養佛及僧,他另外又煮了一鍋栴檀木耳,這道菜是世間難得一見的奇珍佳餚,他打算拿來單獨供奉世尊。

但佛陀特別告訴周那:「你千萬不可將這道木耳料理給其他的比丘吃。」

周那受教,所以不敢給其他的比丘吃。

這時,在大眾中有一名長老比丘,很晚才出家,他於自己的座位上以餘器取食。

周那見眾比丘都已吃完,清洗自己的缽器,漱過口後,立即於佛前以如下偈語問道:

「敢問大聖智,  正覺二足尊,
善御上調伏,  世有幾沙門?」

周那的問題是世上有幾種沙門?

世尊便以如下的偈語回答:
「如汝所問者,  沙門凡有四;
志趣各不同,  汝當識別之。
一行道殊勝,  二善說道義,
三依道生活,  四為道作穢。
何謂道殊勝?  善說於道義,
依道而生活,  有為道作穢?
能度恩愛刺,  入涅槃無疑;
超越天人路,  說此道殊勝。
善解第一義,  說道無垢穢;
慈仁決眾疑,  是為善說道。
善敷演法句,  依道以自生;
遙望無垢場,  名依道生活。
內懷於奸邪,  外像如清白;
虛誑無誠實,  此為道作穢。
云何善惡俱?  淨與不淨雜,
相似現外好,  如銅為金塗。
俗人遂見此,  謂聖智弟子,
餘者不盡爾,  勿捨清淨信。
一人持大眾,  內濁而外清;
現閉奸邪跡,  而實懷放蕩。
勿視外容貌,  卒見便親敬;
現閉奸邪跡,  而實懷放蕩。」

    世尊的意思是說沙門有四種,一是行道殊勝,二是善說道義,三是依道生活,四是為道作穢。

何謂行道殊勝?就是指這種沙門能跨越恩愛的荊棘,一定會走入涅槃;超越天人路,這就是道殊勝的沙門。

何謂善解第一義?是指這種沙門善於說法,辯才無礙,心懷慈悲解決大家的疑惑,這就是善說道的沙門。

何謂依道以自生?就是指這種沙門清淨無垢,這就是依道生活的沙門。

    何謂道作穢?就是指這種沙門心術不正,內懷奸邪,外表看似清白聖潔;但骨子裡實則虛誑不誠實,這就是道作穢的沙門。這種沙門又稱作善惡俱,就是指這種沙門清淨與不淨雜染在一起,表面上看似道貌岸然,猶如銅外表鍍了一層金。一般俗人不具慧眼,誤以為這種沙門是聖智弟子。

周那於是取了一張小座墊置於佛前,他坐下後,佛陀依照「示」、「教」、「利」、「喜」的次序按部就班地為他說法。

最後,世尊在大家的圍遶之下而離去。

歸途中,世尊停在一棵樹下,他對阿難說:「我的背很痛,你替我敷一張座墊吧。」

「是!」阿難立即敷座,世尊便暫時休息。

阿難又敷了一張小座墊於佛前,他也坐下。阿難對佛說:「我認為周那的供養沒有任何的功德福利。因為如來最後是在他家用過餐後便即將入涅槃。」

佛陀立即嚴正的糾正阿難:「你不可以這樣說!千萬不可以這樣說!今天周那已獲得大福利,他必將得到長壽,美貌,健康力量,善名遠播,財寶充足,死後會生天,心想事成。這是因為凡是在佛陀初成道時能供養食者,以及在佛陀臨滅度前能供養食物者,這二 種功德都等同無異。你等一下去周那的家告訴他:『我親自從佛陀那裡聽到,親受佛陀所教,周那的供養,必獲大福利,得大善果報。』 

阿難依照佛陀的指示,立即趕往周那的家,轉達了佛陀對周那的話。

 

原文/

爾時,世尊於負彌城隨宜住已,
告賢者阿難俱詣波婆城,對曰:「唯然!」即嚴衣缽,
與諸大眾侍從世尊,
路由末羅至波婆城闍頭園中。時,有工師子,名曰周那,
聞佛從彼末羅來至此城,即自嚴服,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
佛漸為周那說法正化,示教利喜,周那聞佛說法,信心歡喜,
即請世尊明日舍食。時,佛默然受請。
周那知佛許可,即從座起,禮佛而歸。
尋於其夜供設飯食,明日時到,唯聖知時。 爾時,
世尊法服持缽,大眾圍遶,往詣其舍,就座而坐。是時,
周那尋設飲食,供佛及僧,
別煮栴檀樹耳,世所奇珍,獨奉世尊。 佛告周那:
「勿以此耳與諸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輒與。時,
彼眾中有一長老比丘,晚暮出家,
於其座上以餘器取。 爾時,周那見眾食訖,
并除缽器,行澡水畢,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敢問大聖智,  正覺二足尊,
善御上調伏,  世有幾沙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如汝所問者,  沙門凡有四;
志趣各不同,  汝當識別之。
一行道殊勝,  二善說道義,
三依道生活,  四為道作穢。
何謂道殊勝?  善說於道義,
依道而生活,  有為道作穢?
能度恩愛刺,  入涅槃無疑;
超越天人路,  說此道殊勝。
善解第一義,  說道無垢穢;
慈仁決眾疑,  是為善說道。
善敷演法句,  依道以自生;
遙望無垢場,  名依道生活。
內懷於奸邪,  外像如清白;
虛誑無誠實,  此為道作穢。
云何善惡俱?  淨與不淨雜,
相似現外好,  如銅為金塗。
俗人遂見此,  謂聖智弟子,
餘者不盡爾,  勿捨清淨信。
一人持大眾,  內濁而外清;
現閉奸邪跡,  而實懷放蕩。
勿視外容貌,  卒見便親敬;
現閉奸邪跡,  而實懷放蕩。」
爾時,周那取一小座於佛前坐,佛漸為說法。
示教利喜已,大眾圍遶,侍從而還。
中路止一樹下,告阿難言:「吾患背痛,汝可敷座。」
對曰:「唯然!」尋即敷座,世尊止息。時,
阿難又敷一小座於佛前坐。 佛告阿難:
「向者周那無悔恨意耶?設有此意,為由何生?」
 阿難白佛言:「周那設供,無有福利。
所以者何?如來最後於其舍食便取涅槃。」 佛告阿難:
「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為獲大利,
為得壽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譽,生多財寶,
死得生天,所欲自然。
所以者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臨滅度能施食者,
此二功德正等無異。汝今可往語彼周那:『我親從佛聞,
親受佛教,周那設食,今獲大利,得大果報。』」 時,
阿難承佛教旨,即詣彼所,告周那曰:
「我親從佛聞,親從佛受教,周那設食,今獲大利,
得大果報。所以然者?佛初得道能飯食者,
及臨滅度能飯食者,
此二功德正等無異。」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