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與寬恕之道

所謂「成本效益」是財會上的專有名詞,簡言之係指所付出的成本不能超過所欲追求之利益。這個觀念也可以應用在佛法上,也就是「寬恕」。

如果有人說了或做了對不起我們的事時,我們會覺得受傷委屈,很想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想讓對方體驗一下所加諸在我們身上的痛苦。但這麼做,可能可以出一時之氣,卻不能讓我們變得比較快樂。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被憤怒給綁住了。

相信沒有人會否認生氣憤怒是一種苦,沒有人會因此快樂。憤怒使我們欣賞美景時無法心曠神怡,使我們聽音樂時無法隨之悠然神往,使我在享用美食之際無法品嚐其美味,使我們即便身穿時尚華服時卻仍嫌滄桑老態,使我們夜深人靜躺臥舒適大床也無法安然入睡,這一切都是因為怒火在我們的心中熊熊燃燒,使我們的心無法獲得片刻的平靜。 

僅因為嚥不下一口氣,便訴諸報復,結果可能招來更恐怖的後患。本篇經文是佛陀說的一個比喻,大意是說一名商人為了討債,所付出的成本代價早已遠超過其討債的金額,也就是為了撿芝麻卻掉了燒餅,非常的傻。佛陀的用意是告訴我們為了追逐名利而機關算盡,不擇手段,最後不但是賠掉自己的名聲,還會讓自己死後墮入三惡道。

佛陀的這個比喻真得很睿智,我們也可以應用在寬恕之道。例如有些人因情人變心,不甘心的苦苦糾纏對方,或玉石俱焚,甚至自殺欲讓對方感到內疚,卻沒想到這麼做只會讓對方慶幸分手是正確的選擇。這樣做,跟本經中的商人有何不同? 

報復別人只會讓自己痛苦,因為生氣、怨恨、與憤怒,就像陰魂不散一樣的依附在自己身上,糾纏自己的精神。在怨恨時,那過去傷痛的記憶會一直在腦海中重複播放,只會讓自己疲憊與憂鬱,如果我們的敵人知道他可以讓我們如此痛苦,一定樂不可支。 

所以,請記住,原諒寬恕別人絕不是在唱高調,也不是鄉愿偽善,而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因為寬恕別人就是釋放自己,讓自己從憤怒怨恨的繫縛中獲得釋放,獲得解脫自由 ,繼續快樂的過日子,這才是最好的報復。

選譯自北傳《百喻經》

喬正一譯於民國一○○年二月六日星期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說了以下比喻:

    有一名商人借給別人半兩錢,但因對方逾期未還,便前往討債。

在討債的路上,必須渡過一條大河,於是他花了二兩錢雇了船伕助他渡河,他到了債務人的家裡卻找不到人,於是又花了二兩錢坐船回家。 

這名商人為了區區的半兩錢而花了共四兩錢的成本代價,且兼有路途往返所帶來的疲勞困頓,根本就不符商業會計的「成本效益」原則,所以大家都笑他傻。

世間的凡夫俗子不也是如此?僅為了那區區的名利,卻機關算盡,傷了別人也毀了自己,如果是不擇手段,觸犯法律,那麼現世必將惡名遠揚,來生得苦報。

 

(一七)債半錢喻
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即便往債。
前有大河,雇他兩錢然後得渡,
到彼往債竟不得見,來還渡河復雇兩錢。
為半錢債而失四錢,兼有道路疲勞乏困,
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
世人亦爾,要少名利致毀大行,
苟容己身不顧禮義,現受惡名後得苦報。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