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    支    經

 

 

七覺支(巴利文:satta bojjhagā, satta sambojjhagā),也稱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寶、七覺分、七覺意、七覺志、七覺支法、七覺意法,屬於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覺」是指「菩提智慧」。七覺支是指能夠到達覺悟的七條修行的途徑及覺受。

七覺支簡單來說為以下七類:

一、念覺支,心中念念分明,常保持專注及常念善法,如四念住、六思念。

二、擇法覺支,多聞正法,依智慧而選擇及區辨什麼是正法,什麼又是非法,依止正法,捨棄惡法。

三、精進覺支,精進勤奮學習正法而不懈怠。

四、喜覺支,依止正法,持戒清淨,因不悔而身心產生喜悅。

五、輕安覺支,又作猗覺支,指身心感到輕鬆、柔軟、平安、平靜、舒適、安穩。

六、定覺支,沒有雜念、妄念,進入禪定而心不散亂。

七、捨覺支,心無偏頗,平等覺觀,不執著,不受世間毀譽等八風吹拂的影響。

    本經是佛陀為無畏王子所說的一部經典,內容闡述眾生因五蓋而有無盡的煩惱,因七覺支而得以清淨、消除煩惱。又七覺支的修持有其順序次第: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息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3/6/16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是發生在佛陀住在古印度的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的事。當時有一位名叫無畏的王子,天天徒步,跟隨在佛僧的身後一起遊行。

有一天,無畏王子來到佛陀的面前,與世尊彼此相互問候過,然後退坐在一旁。

無畏王子問佛:「世尊!有一些沙門、婆羅門主張:『眾生會有煩惱,都是無因、無緣所致;而眾生得以清淨,也都是無因、無緣所致。』請問世尊的看法如何?」

佛陀告訴無畏:「這些沙門、婆羅門的理論,都是沒經過大腦而說出的歪理邪說,這種看法是愚癡、不辨、不善,未經深思熟慮。事實上,眾生會有煩惱都是有因、有緣所致,而眾生能夠得以清淨也都是有因、有緣所致。究竟是何因、何緣而令眾生煩惱?簡單地說,就是眾生的貪欲不斷地增長,對於他人的財物、他人的各種高級用具而生起貪念,心裡老想著那些高級的物品若是屬於我的不知該有多好,心裡不離貪愛【貪欲蓋】;或對於他人生起憎恨心、凶殘心、謀害之心,老想著要毆打、綑綁、制伏他人,或者加諸各種非人道的虐待在他人的身上,令他人痛苦不堪,不捨瞋恚【瞋恚蓋】;又或者身體疲憊,想睡眠,心懈怠、無精打采、胡思亂想、昏沈、發呆、作白日夢【昏沈蓋】;又或者心中的情緒躁動、亢奮、沮喪、消沈憂鬱、焦慮、煩躁不安,無法平靜【掉舉蓋】;又或者心常疑惑,懷疑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等三世的存在,猜忌、疑神疑鬼【疑蓋】。無畏!就是以上五蓋的因、五蓋的緣,才會導致眾生有無盡的煩惱。」

無畏聽後深有感觸,便說道:「的確!五蓋中只要有其中的一蓋,就足以讓一般人煩惱不已,更何況是五蓋同時具足呢?」

無畏又接著問佛:「世尊!那請問又是何因、何緣而令眾生清淨?得以消除煩惱?」

佛陀說:「若沙門、婆羅門能具有正念,決定成就,常保念念分明,能隨時憶念,這就是修習念覺支;當修習念覺以後,念覺(支)便滿足。念覺(支)滿足以後,則應進一步選擇、分別、思惟,這就是修習擇法覺支;修持了擇法覺支以後,擇法覺支便滿足,便應當繼續精進努力,這就是修習精進覺支;修精進覺支以後,精進覺支便滿足,於是歡喜生,因而遠離各種食想【譯註:食,是一種欲貪所造成的侵蝕,可以解成欲、惡、不善法。因離欲而生喜,故名為離生喜樂。】,這就是修持喜覺支;修持喜覺支以後,喜覺支便得以滿足,於是身心便得猗息【譯註:猗息即止、輕安。】,這就是修持猗覺支;修持猗覺支以後,猗覺(支)便得滿足。當身體輕安、平靜、愉悅、柔軟以後,心便能充滿慈愛之樂,有了慈愛之樂以後,心便能入定,這就是修定覺支;修持定覺支以後,定覺(支)便得滿足。有了定覺(支),則貪憂等煩惱便消滅,於是捨心生,這就是修持捨覺支;修持捨覺支已,捨覺支便得滿足。就是這樣,無畏!就是以上七覺支的因、七覺支的緣,能令眾生清淨,消除煩惱。」

無畏讚嘆道:「世尊!真是善哉啊!若能具備七覺支中的任何一支,便足以令眾生清淨,消除煩惱,更何況七覺支同時具足呢?」

無畏問佛:「世尊!您今天所開示的法應當怎麼命名呢?又該如何奉持?」

佛陀說道:「王子殿下!你就稱它為《覺支經》吧!」

無畏白佛:「世尊!這真的是最佳的七覺分!世尊!我是王子,雖然身處榮華富貴,衣食無慮,但內心裡還是渴求能獲得真正的平安與喜樂。今日上山前來禮拜 佛陀,雖然身體非常的疲累,但得聞世尊為我解說的《覺支經》以後,所有的疲勞都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了。」

佛陀說完此經以後,無畏王子心中非常的歡喜隨喜,便從座位起身,恭敬地向世尊稽首頂禮佛足以後,逕自離去。

 

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時有無畏王子,日日步涉,仿佯遊行,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尊復云何」?佛告無畏:「沙門、婆羅門為其說,不思而說,愚癡不辨不善,非知思,不知量,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緣眾生煩惱,有因有緣眾生清淨故。何因何緣眾生煩惱?[何因何緣眾生清淨],謂眾生貪欲增上,於他財物、他眾具而起貪,言此物於我有者好,不離愛樂。於他眾生而起恨心,兇心,計校欲打、欲縛、欲伏,加諸不道,為造眾難,不捨瞋恚。身睡眠,心懈怠。心掉動,內不寂靜。心常疑惑,過去疑,未來疑,現在疑。無畏!如是因、如是緣,眾生煩惱」。無畏白佛:「瞿曇!一分之蓋,足煩惱心,況復一切」!無畏白佛:「瞿曇!何因何緣眾生清淨」?佛告無畏:「若(沙門、)婆羅門有一勝念,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念,當於爾時習念覺支;修念覺已,念覺(支)滿足。念覺(支)滿足已,則於選擇、分別、思惟,爾時擇法覺支修習;修擇法覺支已,擇法覺支滿足。彼選擇、分別、思量法已,則精進方便,精進覺支於此修習;修精進覺支已,精進覺支滿足。彼精進方便已,則歡喜生,離諸食想,修喜 覺支;修喜覺支已,則喜覺支滿足。喜覺支滿足已,身心猗息,則修猗覺支;修猗覺支已,猗覺(支)滿足。身猗息已則愛樂,愛樂已心定,則修定覺支;修定覺支已,定覺(支)滿足。定覺(支)滿足已,貪憂滅則捨心生,修捨覺支;修捨覺支已,捨覺支滿足。如是無畏!此因此緣,眾生清淨」。無畏白(佛):「瞿曇!若一分滿足,令眾生清淨,況復一切」!無畏白佛:「瞿曇!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佛告無畏:「王子!當名此為覺支經」。無畏白佛:「瞿曇!此為最勝覺分!瞿曇!我是王子,安樂亦常求安樂,而希出入。今來上山,四體疲極,得聞瞿曇說覺支經,悉忘疲勞」。佛說此經已,王子無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稽首禮佛足而去。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