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食 與 四 念 處

 

 

什麼是「正智」、「正念」呢?在北傳《雜阿含經》第六二二經有如下的記載:「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是正智。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是故汝等勤攝其心,正智正念

上開經文的內容翻成現代白話的意思就是指:

一、            所謂「正智」就是於日常生活的舉止都應隨身如法如律而不失威儀,因為不如法、不如律的行為舉止易墮入喜貪、愛染之中,處於煩惱散亂的狀態。故應當善加守護根門,遠離五蓋,念念轉趣解脫無漏,而不只是單純去注意、觀察、分析身心的反應而已,因為若不以正智清除貪染,則貪染不會僅因單純的注意、觀察、分析便就此消失滅去。

二、            所謂「正念」就是以正知當下身心反應為前提,藉助種種適合自己根器與個性的禪修業處,如不淨觀、安般念、六隨念、慈心四無量、四大分別觀、及青黃赤白遍住,選擇任一項專精修持,以四正勤為正精進,令心不生貪瞋,也不生憂懼,正向解脫,趨向涅槃。

所謂的四食是指: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分別略述四食之意如下:

一、            摶食(kabalinkaro aharo):是指印度人以手抓取所吃的食物,泛指一般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

二、            觸食(Sukhuma Phassaharo):指六根接觸外境六塵的感官刺激糧食。

三、            思食(Mano-sancetana ahara):亦即思想所需的精神糧食,世間的文明及文化都是思食,如:科學、數學、醫學、法律、經濟、文學、哲學、藝術、音樂、宗教等等。

四、            識食(Vinnana ahara:即六根接觸六塵所生的貪欲識。

「識」緣「色」而住,所以身體需以摶食維生。「識」緣「名」而住,所以因觸食而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因意思食而滋養「想」與「行」,故有欲愛、色愛、無色愛等三有;因「識食」而滋養我見、我執、我痴、我迷,故而有愚痴無明,難斷身見、戒禁取、疑。

喜貪、愛染如強力黏著劑,難以擺脫斷除。本經的重點就是說明四食集則四念處集,四食滅則四念處滅,簡言之就是集滅法,又稱生滅法。也就是「此起故彼起,此滅故彼滅」。以四念處為工具、方法來消滅四食的喜貪,則一切憂悲惱苦等純大苦聚集滅。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六九經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十五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是佛陀住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發生的事。

有一次,世尊告訴所有的比丘:「我今天為你們解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的真理。你們專心的聽,好好地想清楚。」

「什麼是四念處集、四念處沒?當四食集則身集、四食滅則身沒。就這樣隨著身集而觀住,隨著身滅而觀住;隨著身集滅而觀住,則無所依住,對於諸世間一切永無所執取。」

「當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滅。就這樣隨著集法而觀受住,隨著滅法而觀受住,隨著集滅法而觀受住,則無所依戀、執著、抓取,對於諸世間也都無所執取。」

「當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滅。就這樣隨著集法而觀心住,隨著滅法而觀心住,隨著集滅法而觀心住,則無所依戀、執著、抓取,於諸世間則無所執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滅。就這樣隨著集法而觀法住,隨著滅法而觀法住,隨著集滅法而觀法住,則則無所依戀、執著、抓取,對於諸世間則無所執取。」

「專心一意在四念處之上,觀察身、受、心、法的生與滅,就是四念處集、四念處沒的意義。」

當佛陀說完此經以後,諸比丘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諦聽,善思。
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食集則身集、
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
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
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
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
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
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
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
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