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夢的解析

    彌蘭王問:「尊者,請問什麼是夢?

    「陛下,所謂夢者,就是心理現象的一種呈現與反應。陛下,有六種夢:罹患風疾者會作夢,罹患膽汁疾者會作夢,患痰疾者會作夢,夢見天神,日有所思夜有夢,預知夢。

    陛下,這些夢境只有預知夢是真的,其餘皆虛妄。」

    「哦?尊者,請問這種預知夢是作夢者的自心主動去搜尋未來的預兆?還是有其他天神或非人來預先通知警告他?」

    「都不是。應該說是夢中的預兆蒞臨出現在心的焦點之上。譬如一面明鏡,它不會自己主動向外往他處去搜尋映像,也不是他人將映像攜來放置於明鏡之上,而是外界的映像自己呈現在鏡中。

    陛下,心就像一面鏡子,心不會主動向外搜求預兆,亦不是其他非人來通知,而是從外界其他地方來的兆相蒞臨聚集在心的焦點之上。」

    「尊者,請問這種作預知夢的心本身是否會知道未來將會有平安或災難的結果?」

    「陛下,心並不會知道未來有甚麼吉凶的結果。而是吉凶的兆相既出現,作夢的人在夢境中看到,他醒來告訴別人,於是人們遂以其夢境向其解說意義。」

    「尊者,可否請您進一步解釋?

    「陛下,譬如當斑疹、瘍腫或疥癬等皮膚病在人的身上出現,請問此人是否知道這些病將導致甚麼病症?」

    「不會。只有醫師依照斑疹的徵狀才能判斷病人罹患的是甚麼病。」

    「所以,作夢的心並不會事先知道未來的吉凶,但夢兆既已出現,此人即告知他人,於是人們遂以其夢兆來解夢。」

    「尊者,若人作夢,到底是睡時作夢?或醒時作夢?」

    「陛下,作夢的人非在睡時作夢,亦非在醒時作夢,而是在昏沈與尚未入於無知覺狀態之間作夢。陛下,若人陷入昏沈,其心即陷入無知覺狀態;入於無知覺狀態之心不可能起作用;不起作用之心就不會覺知苦樂。無覺知者就不會作夢。只有當心有作用時才會作夢。

    陛下,就好比在黑闇無光之處,極清淨的明鏡不可能呈現任何的映像。同理,當心變昏沈入於無知覺狀態時則不起作用。雖然心在身內,但不起作用的心就是不會作夢。

    陛下,身體就好比明鏡;黑闇就是昏沈,光明就是心。就好比太陽被雲霧遮蔽時就看不見陽光;雖然陽光依然存在,但就是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能發揮功能的陽光就沒有光明。

    陛下,在兩種情況下,心不會起作用:

一、心入於昏沈無知覺的狀態,心雖在身中而不起作用。

二、入滅盡定時,心雖在身中亦不起作用。

    陛下,人在清醒時,心是活動、活躍、開放、自由無束縛,因此預兆不會蒞臨出現在清醒之人的心中。就好比有人想要守祕密,就會避開大嘴巴守不住秘密的愚蠢之人。

    陛下!天機不會降臨在清醒者的心的焦點之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清醒者不作夢。

    又好比七菩提分善法不會出現在非正命、不正行、交惡友、無戒、懈怠及無精進的比丘的心中。同理,天機不會降臨出現在清醒者的心中,清醒者不會作夢。」

    「尊者,是否昏沈有初、中、後等三個階段?」

    「是的。」

    「可否為我分別解釋?」

    「陛下,當身體疲累、無力、遲鈍及不活潑時,此時即為昏沈之初階;當人入於『寤寐』──半睡半醒之時,此即為昏沈之中階;當進入無知覺狀態時,則為末後階段。

    陛下,當抵達中階段進入輕微半睡半醒的『寤寐』時,就會作夢。

    若人凝神收攝其心,安住於法,覺不動而捨離喧囂之聲,走入森林,思惟法義,就不會昏沈入睡。因為此人的心非常的安定,一心專注,透徹法義。同樣的道理,若人清醒時就不會昏沈,但入於『寤寐』半睡半醒的狀態,就會作夢。」

    彌蘭王讚道:「善哉!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