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薩的大布施

     彌蘭王問:「尊者,請問是否三世諸菩薩在成佛之前都一定要歷經施捨妻棄子這個過程?又或者祇是我們的世尊前生為毗山多羅王的那一世才會捨妻棄子?」

    「陛下,三世諸菩薩在成佛之前都一定要歷經捨妻棄子這個過程,並不祇是我們的世尊前生當毗山多羅王那一世才捨妻棄子。」

    「哦?但尊者,這些菩薩在捨妻棄子時是否需得妻兒的同意呢?」

    「他們的妻子都會同意;其兒女則因年幼而慟哭。但若他們瞭解此事,相信他們也會同意而不哭泣。」

    「尊者,這種行徑實在是違反人性的行徑,怎麼可能有人只是為了圓滿自己的功德波羅蜜而犧牲別人呢?他為什麼不乾脆犧牲自己?以自己為布施的標的物呢?

    「陛下,因彼等所作實是難行的菩薩行,因此菩薩的名聲遂遠播十千世界的人間天上。諸天神在天宮稱讚他,阿修羅則在阿修羅宮中稱讚他,龍在龍宮稱讚他,金翅鳥在金翅鳥宮中稱讚他,夜叉在夜叉宮中稱讚他。其名聲輾轉相承,今日也來到我等的會場中,我們坐在此地而議論這種布施究竟是善還是惡。

    但陛下,菩薩的名聲顯示他成功、聰明、善巧、多智等十種功德。這十種功德分別是:無貪、無執著、捨棄、捨離、不退轉、湛精、偉大、不可思議、難得,無等之佛法。」

    「尊者,如果有人因布施而給他人帶來痛苦,這種布施還有善報嗎?來世可以生天嗎?」

    「是的。」

    「尊者!請您解釋。」

    「陛下,倘若有國王徵收合法的賦稅,並下令布施。請問這個國王是否得以此因緣而獲取任何的歡樂並有助於來世生天?」

    「是的,這也沒問題。」

    「國王使民眾付稅而後布施,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尊者,但我還是覺得《本生經》中的那個毗山多羅王,他的布施實在是太過分了。他將他的妻子送給他人為妻,將其子女送給婆羅門做奴隸。

    尊者!世間的智者皆譴責及非難這種過分的布施。這就好比車過重而車軸破裂,船過重則沈溺,雨過多則禾稼損失,布施過度則破產,過熱則燒灼,過貪則成瘋狂,過瞋則被處死,過癡則遭災禍,過貪婪則盜賊捕捉,過畏則遭毀滅,河過滿則氾濫,風過多則閃電降墮,火過烈則米粒翻滾,飲酒過度則活不久。

    尊者,世間的智者也都非難及呵責過度的布施。所以尊者,我認為《本生經》中的毗山多羅王的布施實在是太過分了,我認為那沒有任何的功德或善果報可言。」

    「陛下,大布施為世間的智者所稱贊、贊歎及稱許。陛下,譬如有人捉到極罕見且靈驗的野樹枝,可使其他人站在一肘的距離之內,其身隱沒不現;藥物極猛烈,故能袪痛才能除病;火極猛烈,故可焚燒一切;如果水極清涼,則止渴;因蓮花極清淨,故而出汙泥而不染;因摩尼寶的非常功德,故可讓人所求如意;因金剛石極堅韌,故可剖截成寶石、珍珠、水晶;因大地極偉大,故能承載萬物;因大海極寬闊,故不盈溢;因須彌山極沈重,故不移動;因虛空極遼闊,故無邊際;因太陽極明亮,故能消除黑闇;因獅子極高貴,故無所怖畏;因角力者非常的臂力,故能阻攔其對手;因國王非常的福德,故貴為君王;因比丘非常的戒行,故而被龍、夜叉、人天等非人所敬禮;因佛陀最為尊上,故而無與倫比。

    陛下!大布施為世間的智者所稱讚、讚歎及認同。因毗山多羅王的大布施,因此他受到十千世界的人類及天神所稱讚、讚歎、讚許、欽仰及稱揚;他也因該大布施,今生貴為佛陀,為人天世界中的最上聖者。

    陛下,這世間是否有一種被擱置而未能贈送出去的禮物?雖有人值得接受而無法送出去?」

    「尊者,世間有十種的布施物都一致被認為非法的布施。這十種東西是:酒、祭祀節會的祭品、妓女、牡牛、圖畫、刀劍、毒藥、鐵鏈、雞豚、斗秤。若有人行此諸布施,來世都將趨向惡趣。」

    「陛下,我覺得你誤會我的意思了,我不是問於甚麼是非法的布施物。我是問:『這世間是否有一種被擱置而未能贈送出去的禮物?雖有人值得接受而無法送出去?』」

    「尊者,世間沒有這種東西。如果有人生起善心,此人便布施食物給值得贈送的人,有人施衣、有人施臥具、有人施房舍、有人施敷物、有人施奴婢、有人施田土、有人施二足與四足者、有人施一百一千及百千、有人施大國、有人甚至犧牲生命。」

    「陛下,假設有人可以犧牲生命,那麼為何你獨獨強烈攻擊《本生經》中的毗山多羅王的大布施?為什麼對他的大布施那麼有意見?

    陛下,請問這世間有沒有一種成規或習慣,只要父親負債或為生計所逼,便可抵押或出賣其子女?」

    「有的。」

    「陛下,如果父親因負債或因為生計所逼而可以抵押或出賣其子女,那麼《本生經》中的毗山多羅王實因苦於未能證取無上菩提的一切知智,為了證得『無上正法』遂抵押或出賣其妻兒又有何不可?《本生經》中的毗山多羅王也祇不過布施了他人所做的布施而已,祇不過做了他人會做的事罷了。陛下,您又為何如此強烈攻擊毗山多羅王的大布施呢?為何獨獨對他的大布施這麼有意見呢?

    「尊者,我不是攻擊毗山多羅王的大布施,我只是認為他不該這麼自私,犧牲他的妻兒來成就他自己;如果他要成就他自己的波羅蜜,他就應該犧牲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妻兒!」

    「陛下,假若有人上門來乞求的是他的妻與子,而他卻將自己給施捨出去,這不是反而很奇怪嗎?我們如果要布施行善,就該針對他人的需要而給予,這才是有意義的布施善行。譬如有人想要喝水,我們卻給他食物,這樣做對嗎?」

    「嗯….不對。」

    「陛下,毗山多羅王被婆羅門上門乞求他的妻與子,他是應對方的需要而給予妻與子。陛下,倘若婆羅門乞求的是毗山多羅王的身體,他一定也毫不吝惜而將其身體施捨出去。假若有人向毗山多羅王乞求:『作我的奴隸。』他也會捨其身體的自由而給與對方,不覺任何的苦痛。

    陛下,毗山多羅王的身為蒼生所共有。譬如一塊熟肉為眾人共有,毗山多羅王的身體為眾人共有也是如此的道理。

    又如開出結果之樹為各種鳥羣所共有,毗山多羅王的身體為眾人共有也是如此。因菩薩這麼想:『我如是菩薩行,必將證取無上正等正覺。』

    譬如窮人需要用錢財,於是四處奔走找工作機會。窮人來往於山羊之道、樁棍之道、蔓藤之道,他在大陸經商做生意,他的身、語、意皆喜好錢財,他為了求財而努力工作。

    陛下,當毗山多羅王還欠缺成佛的波羅蜜法財,他為了獲取一切知智的寶藏而捨棄一切的財富、妻與子女、甚至他自身的生命給上門乞求的人,為的就是求取無上正等正覺。

    陛下,毗山多羅王的大布施,並非他厭惡他的妻與子,也不是不愛他們,更不是在施捨時暗忖:『反正我有眾多的妻子,我也不能贍養他們,捨了反而輕鬆。』。菩薩祇因追求一切知智的寶藏,才會付出如此的大布施。

    陛下,毗山多羅王施捨了他的妻子與兒女後,便走入茅舍躺下。他因摯愛他們而產生極度的苦惱,愁憂遂生起,其心際發熱,呼吸急促不能從鼻孔從口出入,眼淚化作血珠從雙眼湧出。

    陛下,雖然如此,毗山多羅王於苦惱中以妻子兒女布施給婆羅門,仍心想:『莫使我的布施波羅蜜有所欠缺。』

    陛下,毗山多羅王還有兩個理由施捨其二子給婆羅門。第一個理由是:他心想:『我的布施波羅蜜將不會欠缺。他們的祖父一定會來拯救我的小孩,讓他們獲得解脫。』因毗山多羅王深知:『沒有人能將我的兒女當作奴隸來使役,他們的祖父定將贖回他們,最後他們終將回到我的身邊。』

    第二個理由,毗山多羅王知道:『此婆羅門已衰邁且無福──他將不能享受我小孩的服侍。』

    陛下,請問有人能以凡夫之力將日月都丟置在竹筐內或木箱中,使其無光而當作餐盤之用?」

    「沒有人能做得到。」

    「陛下,同樣的道理,世間也無人能將如日月一般的毗山多羅王的子女當作奴隸來使喚。

    陛下,譬如轉輪王之摩尼寶澄淨、優良,其棱八等,加工精細,其長四肘、圓周四肘,與車乘之轂相似,無人能以布包裹之,無法將其置於竹筐內,或用作磨刀石。同樣的道理,世間亦無人能將毗山多羅王的子女當作奴隸來享用。

    陛下,譬如大海極遠、遼闊、寬廣、幽深、難量、難潛入、難渡、難測,亦無人能封閉大海。同樣的道理,世間亦無人能將毗山多羅王的子女當作奴隸來享用。

    陛下,譬如喜馬拉雅山王高五百由旬,上聳天際,寬三千由旬,厚三千由旬,以八萬四千高峯為其裝飾,五百大河皆發源於此,彼為巨大生物的住處,諸種香料的擁有者,富藏百種靈藥,烏雲高聳天際。同樣的道理,世間亦無人能將如高貴如喜瑪拉雅山的毗山多羅王的子女當作奴隸來享用。

    陛下,譬如黑夜中山頂發生燃燒的大火,從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得見。毗山多羅王如山巔正在燃燒的大火,自極遠處便能看得見其光,眾所周知,無人能將其子女當作奴隸來使喚享用。

    陛下,譬如鐵樹開花時,只要微風輕輕一吹,花得芬香瀰漫十由旬乃至十二由旬之遠。毗山多羅王的聲名遠播,其最勝的戒香也飄散千由旬,可飄向最高的色究竟天宮及阿修羅、犍闥婆、夜叉、羅剎、大龍、緊那羅、帝釋諸天的宮殿。同理,無人能將其子女當作奴隸來使喚享用。

    陛下,毗山多羅王叮囑他的兒子:『兒子,若你的祖父來贖你,以錢財給婆羅門,以金幣一千贖回你;當其贖回你的妹妹,請你的祖父給婆羅門男僕一百、婢女一百、象百頭、馬百匹、牛百頭、牡牛百頭、金幣一百。若你的祖父想要以權勢或武力將你從婆羅門處給取回,不給對方任何東西,你們就不可聽從祖父,仍要跟隨婆羅門。』」

    彌蘭王讚道:「善哉!尊者,這麼刁鑽的問題都被您給解決了,您真是智慧無人能伏、辯才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