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    業

 

 

很多人,甚至是其他宗教徒最喜歡攻擊佛教的一點就是「業力」。因為他們認為所謂的「業力」就等同是「宿命」,如果說一個已經其貌不揚、智商不高的弱勢者,或者是受暴婦女、或遭遇天災、橫禍的受害者,是因他們前生造了什麼孽以致如此,則此說無異是傷口灑鹽,落井下石,沒有同情心,與佛教自己倡導的慈悲自相矛盾

事實上,這都是對佛法嚴重的誤解。我們可以從佛經裡可以看到都是因其他的弟子對某些現象感到好奇或不解,佛陀才應機解釋。佛陀的用意是告誡我們「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也就是我們對別人所做的事,不論是善或是惡,不管經過多久,如果業力沒有消失殆盡,一旦因緣成熟時,最終都將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而不會遺落在外界他處。所以佛陀的重點是要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佛陀的業力與外道民間信仰的業力觀事實上有非常大的不同!譬如早期醫藥科技不發達,印度人視痲瘋病為不治之症,一般印度人多認為是患者前生造孽,所以將之丟棄不管,令其自生自滅,等他惡業銷盡,自然解脫。

但就佛法而言,任何現象的產生固然必有其前因,但佛陀卻要求他的學生必須拿出最大的愛心去照顧及鼓勵病患,給予患者信心、希望、平靜、喜樂,幫助他們痊癒;並安慰患者不要絕望,只要不再繼續製造新的惡業,並努力積極行善修行,苦難必將消失。

又譬如受家暴婦女,外道或民間信仰認為是婦女前生欠了老公,所以應繼續忍受折磨虐待,等債還清了,就自由了。但佛法則認為從來就沒有誰欠誰的問題,婦女受暴雖有相應的業力前因,但如果婦女盡了最大努力仍無法改變現狀,可以選擇離婚,或尋求法律的奧援,重點是擺脫仇恨與怨懟的陰影,重新開啟新的人生。絕對沒有說一定要婦女繼續忍受家暴,或什麼還清前世債務等奇怪的邪見謬論。

上開二例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佛陀對於不幸者所受的傷害,絕對沒有絲毫傷口灑鹽之意,相反的是要我們拿出智慧與慈悲,不要逃避,勇敢的去面對問題,去體悟人生的無常,對於別人的不幸要有同理心,對自己的挫折與打擊都應視為因緣的變化與修行的功課,或者說是轉化另一個人生階段的契機。

本經是敘述一位富有的長者,他的兒子剛成年便結婚,卻在新婚的第七日因意外而身亡,佛陀則述說了其中的因緣歷程。

選譯自北傳《法句譬喻經生死品》第三十七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3/7/13八關齋戒日

這是發生在佛陀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洹精舍的事。當時,佛陀正在為天神、國王、大臣等廣說妙法。

而祇洹精舍旁有一戶非常有錢的長者,他有一個兒子,而且在他剛年滿二十歲的時候結婚了。

就在新婚的第七天,夫妻恩愛相隨,妻子約他的丈夫到後花園中賞花。

當時正值三月初春時分,新婚夫婦便一起來到後花園中。園中有一棵很高大的蘋果樹,樹上開滿了豔麗的蘋果花。

嬌妻很想摘下樹上花,丈夫知太太的意思,便爬上樹去為她摘取一朵花。

這個年輕的丈夫慢慢地爬上樹,一腳跨到了樹上的細樹枝,樹枝因無法承載年輕人的重量便應聲折斷,年輕人就這樣不幸從樹上墜落到地上,當場不治身亡。

全家大小都被驚動了,立刻趕到年輕人出事的現場。長者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當然悲戚難抑,呼天搶地,但怎麼樣也喚不回他的兒子。

所有的親族忽聞噩耗,都趕來參加喪禮。場面哀戚,令人聞之不忍鼻酸。尤其是死者的父母更是怨天尤人,他們抱怨歸咎天地不保護他們的愛兒,狠心奪走他的性命。

全家便依照禮儀為年輕人入殮,然後抬棺送至墳場。一路上全家仍啼泣不能自止。

世尊得悉此事以後,因憐憫世人的愚痴,於是前往問候長者家人。

長者家人見到佛陀,便悲從中來,對佛陀抱怨他們養育兒子的辛苦,如今發生這種不幸的事情,他們很難平復。

佛陀對長者說:「長者,請你們節哀,暫且把心靜下來。萬物無常,不可久保。凡有生則必有死,禍福相伴。您的兒子已經三處地方有人為其哭泣,他們的懊惱哀傷絕不亞於你們。」

於是,世尊說了以下的偈言:

命如華果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  可婬入胞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假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  從愛癡久長
 自作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長者忽聞佛陀的偈語,心真的靜了下來,一時間便忘卻了煩憂。於是,便跪在佛前問道:「請問世尊,我的兒子過去前生究竟作了什麼惡業,以致於在他這麼年輕的時候便夭折了?」

佛陀說道:「在過去很久以前,有一個小朋友,拿著弓箭走入森林裡去玩耍。他的身邊有三個人跟隨著他。他們看見樹上有一隻麻雀,便想把它給射下來,其他三個人便鼓勵慫恿拿著弓箭的小朋友,說道:『若射能中麻雀,你就算得上是勇健的男兒。』」

「這個小朋友在大家的教唆及慫恿之下,真的拔弓將麻雀給射死了。麻雀中箭墜地,其他三人大笑並拍手叫好,見殺生而助之隨喜,隨後便各自離去。」

「這四個人因為共同造了殺業,便在生死無數劫中,一起經歷了共同的惡報。」

「當時的三個人當中,其中有一人的善業較大,他現在因福報而生在天上。第二個人則投生在海中為化生龍王。第三人就是今日長者您本人。而當時的小朋友,曾當過那一位天神的兒子。他在天上死後又投生為長者的兒子,今天因為從樹上意外墜地身亡。現在又投生到海中,成為化生龍王的兒子,而且在牠出生之日就會被大鵬金翅鳥王給抓走吃掉。」

「這三個人因為他們的前世曾幫助那位小朋友殺生,而且又見殺生而隨喜之故,故而今換得與親人生離死別的啼哭惡報。」

於是,世尊說了以下的偈言: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至  所往如響應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當佛陀說偈語以後,為了使長者能夠更明白並增加信心,故以神通使其看見自己的過去前生因緣,令其一一目睹。

長者已經接受佛法了,他欣然從座位起身,跪在佛前並合掌說道:「世尊,我們一家大小都願為佛弟子,終生奉受五戒為優婆塞。」

佛陀便為長者一家人授戒,並重為說無常之義。

長者一家大小因聞法而歡欣,皆得須陀洹道。

 

原文/

法句譬喻經生死品第三十七
昔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廣說妙法。有一梵志長者居在路側財富無數。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為娶婦未滿七日。夫婦相敬言語相順。婦語其夫欲至後園中看戲。為得爾不。上春三月夫婦相將至後園中。有一奈樹高大華好。婦欲得華無人與取。夫知婦意欲得奈華。即便上樹正取一華。復欲得一展轉上樹乃至細枝。枝折墮地傷中即死。居家大小奔波跳走往趣兒所。呼天傷哭斷絕復甦。中外宗族來者無數。皆甚悲痛聞者莫不傷心。見者莫不痛哀。父母妻息怨咎天地謂為不護。棺殮衣被如法遣送。還家啼泣不能自止。於是世尊愍傷其愚往問訊之。長者室家大小見佛悲感作禮具陳辛苦。佛語長者。止息聽法。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此兒三處為其哭泣。懊惱斷絕亦復難勝。竟為誰兒何者為親。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命如華果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  可婬入胞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假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  從愛癡久長
 自作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長者聞偈意解忘憂。長跪白佛。此兒宿命作何罪舋盛美之壽而便中夭。唯願解說本所行罪佛告長者。乃往昔時有一小兒。持弓箭入神樹中戲。邊有三人亦在中。看樹上有雀。小兒欲射。三人勸言。若能中雀者世稱健兒。小兒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墮地。三人共笑。助之歡喜而各自去。經歷生死無數劫中。所在相遭共會受罪。其三人者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一人今日長者身是此小兒者。前生天上為天作子。命終來下為長者作子。墮樹命絕即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作子。即以生日化生金翅鳥王取而食之。今日三處懊惱涕哭寧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者報以涕哭。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至  所往如響應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佛說偈已欲使長者意解。即以道力視其宿命。皆見天上龍中之事。長者意解欣然即起。長跪叉手。白佛言。願及大小為佛弟子。奉受五戒為優婆塞。佛即授戒重為說法無常之義。大小歡欣皆得須陀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