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佛教徒都深信佛陀是三界至尊,但佛陀雖貴為人類及天神的導師,卻也仍不免須面對過去多生以前所殘留下來的惡業。本篇經文非常發人深省,除非是已般無餘涅盤,或以無量慈悲喜捨的功德來沖淡往昔的惡業,否則「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便貴如阿羅漢、辟支佛、甚至是佛陀,皆無法倖免。希望諸君看過這篇經文後,如果還有人對你說:某某大師或通靈人可以神通替你趨吉避凶,或者教你改風水升官發財,或宣稱以其他五花八門的奇怪方式替你消災解厄、迎祥納福,請憶起這篇經文。

選譯自北傳《中本起經》

後漢西域沙門曇果共康孟詳譯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7/8/4

這是發生在佛陀帶領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從古印度波和離國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林時候的事。當時在古印度舍衛國的正中央,有一處名叫隨蘭然的城市,那裡住著一位婆羅門,名叫阿祇達。他多智明慧,家有財富無限。

有一天他前往給孤獨長者家中拜訪,當他與長者論議完正事後,他問長者:「在我們這個城市裡,現下可有聖人大師嗎?」

長者回答:「咦?奇怪?你難到沒聽說過有一位釋族的王子,出家修道,現在已得道成佛。他的身形外表非常完美端正,非一般世人所常見。他的威儀舉止非常雅正,且內心已徹底照除心垢。他擁有不可思議的神通,能知一切眾生的過去及未來。所有的天神及龍神,莫不奉承護持。他每次說法時,總能精義入神。他所有的功德及特質,非如我螢燭般的小智小慧所能宣陳。」

阿耆達一聽聞佛陀的聖德,立時心生恭敬,即問:「佛陀現今在何處?我可以見得到他嗎?」

長者回答:「他就近在祇洹精舍裡。」

第二天,阿祇達立即前往祇洹精舍,他一入門見到佛陀身上所散射的威神光明,恭敬之心由內而發。他向前頂禮佛足,然後坐在一旁。

佛陀為他說法,他聽聞後內心歡喜踊躍,便起身欲退席離去。臨走前他邀請佛陀及比丘僧接受他連續三個月的供養,佛陀默然接受他的邀請。

阿耆達得到佛陀的許可後,立即辭退返家。回到家中的阿耆達,趕忙準備世間罕見的美食用來招待佛陀及僧眾。

隔日,世尊與五百位比丘僧一起前往隨蘭然城市,豈料阿耆達竟被天魔所迷惑,天魔分別以財寶、美女、衣食、榮譽與地位、以及性欲等五種世人所追求的欲樂,令阿耆達忘記自己對佛陀許下連續供養三個月的承諾。他到後堂告訴看門的管家,不管是誰,連續三個月裡他都不見客。

佛陀帶領比丘們依約來到阿耆達的門前,發現大門緊閉不通,便駐足在旁邊的一棵大樹下,佛陀對比丘僧說:「這座城市現在正在鬧飢荒,人民對於三寶也沒有堅定的信心,你們就各自想辦法去化緣乞討吧。」

舍利弗聽從佛陀的指示以神通獨自飛升到忉利天上,受用自然化生的飲食。至於其他沒有神通的比丘,則連續三日都空缽而還。

還好當時有一位馴馬師,以少量的馬麥供養佛陀及比丘僧。阿難尊者得到馬麥後,以缽受之,但心裡非常的感慨與難過。他想到佛陀過去所吃的,不是諸天美味,就是國王供膳,每一道名菜,都令人回味無窮。現在缽中的馬麥,非常的麤惡,我怎麼忍心拿這個去供養佛陀呢?阿難尊者便持所得的馬麥,拜託一位老婦人煮熟。

怎知老婦人竟回答她很忙,沒時間煮。

還好有另一位老婦人對佛陀有清淨的信心,跑出來表示自願為佛僧服務。

就這樣佛陀與比丘僧連續吃了三個月的馬麥。

三個月已過,世尊要前往拔耆國,動身前先派遣阿難前往阿耆達的家中。阿耆達看見阿難前來,仍沒醒過來,竟反問阿難佛陀現在何處。

阿難說:「世尊先前接受你三個月供養的邀請,目前就在此地,現三個月已過,我們要向你告別離去。」

阿耆達這時才想起先前邀請佛陀的事情,內疚萬分,悲怖交至,立即跑到佛陀的面前,頭面作禮,他對佛陀懺悔:「我因愚癡罪覆,違失言信。願佛慈悲,恕原其重。」

佛陀安慰阿耆達:「你不用難過,我很清楚你的誠意。」

阿耆達希望佛陀能再停留七日,接受他的供養。

佛陀表示已經年終了,他要前往別的地方。當天舍利弗尊者正好從天界回到人間,便與佛陀一起動身前往拔耆國。

阿耆達立即備妥餐盤,上面承滿各種美食,將它們遍散在路上,他希望佛陀能從上面踏過,好減輕他的罪惡感。

佛陀對阿耆達說:「飯具米糧,是用來吃的,不宜用腳踩踏。」

佛見阿耆達誠意可感,便接受了他的供養,便以如下的頌偈為他祝福:「

外道所修事  精懃火為最
   學問日益明  眾義通為最
   人中所歸仰  遮迦越為最
   江河泉源流  大海深為最
   眾星列空中  日月明為最
      佛出於世間  受施為上最」

阿耆達聽後心悅結解,立即得法眼淨,獲證初果。國人不分大小皆發道心,前來頂禮佛足,歡喜而退。

這時阿難尊者知道比丘們心中有很大的疑惑,因而問佛:「如來神妙,能知眾生心念,以及因緣所趣。但不知何故連續三個月食馬麥,願佛開化散解眾疑。」

佛陀解釋:「過去很久以前,有一大國,名叫盤頭越,當時的國王名叫頻頭王。他有一位太子,名叫維衛,出家學道,後來成佛,仍叫維衛。他相好威德,有六萬二千位比丘跟隨在他身旁。他的父王供養佛及比丘僧,並嚴飾幢幡,以極世之珍寶整頓城內,整座城市煒煒煌煌,繽紛燦爛。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品德高超,帶領他的弟子因事入城。他看到整座城市如此輝煌,便問路人有何大事。路人解釋是頻頭王子已成佛,今日國王及臣民都在爭相供養他的緣故。這位婆羅門因不識佛陀的可貴,竟逞一時口快說:『世人真是容易被迷惑,竟甘願為此人放棄美食,照我看此人應食馬麥才對。』他的五百位弟子竟也同聲附和,其中只有一位弟子勸諫他的老師:『老師所言非也。若剛才那位路人所言非虛,那麼此人的品德應該非常的尊貴,應食天廚才是。』」

佛陀說到這裡,對比丘們解釋:「當時的婆羅門就是我的前身,那五百位弟子,就是你們。當時勸諫老師的那位弟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前身。我在過去久遠以前所栽下的惡業,直到今日才算結束。」

佛陀勸誡諸比丘:「大家應要照顧好自己的心與口,慎勿放恣。因不論是善業或惡業,將如影隨形,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都很難消失。大家宜修善行與梵行,可由此得道而解脫。我所須酬償的過去惡業,到今日都已結束了。」

所有的比丘聽到佛陀的解釋以後,都心生歡喜,受戴奉行。

 

後漢西域沙門曇果共康孟詳譯

中本起經

佛食馬麥品第十三
於時佛從波和離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還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舍衛國界中間。
有郡名隨蘭然。有婆羅門。名阿祇達。
多智明慧。居富無比。往詣阿難祁祁家。論議事訖。
問須達曰。今此都下。頗有神人可師宗者不。
須達答曰。子未聞乎。釋種王子。出家為道。
道成號佛。身色相好。非世所見。法戒雅正。
照除心垢。神通明達。知眾生原。諸天龍神。
莫不奉承。每說法言。精義入神。
非吾螢燭所能宣陳。阿耆達。聞佛聖德。五情內慘。
即問曰。佛今所在可得見不。答曰。近在祇洹。
開廣真言。明日阿祇達。往詣祇洹。入門見佛。
威神光明。敬心內發。前禮佛足。卻坐一面。
佛為說法。歡喜踊躍。即便退席。
請佛及比丘僧。垂化照臨。一時三月。佛以神旨。
知往古因緣。默然受請。阿耆達。得佛許可。
辭退還國。於是阿耆達。還家嚴供。極世珍美。
是日世尊與五百比丘僧。往詣隨蘭然。時阿耆達。
天魔迷惑。耽荒五欲。一者寶飾。二者女樂。
三者衣食。四者榮利。五者色欲。退入後堂。
告敕門士。不得通客。一時三月。不問尊卑。
須吾有教。如來到門。閉而不通。
便止舍邊大叢樹下。佛告比丘僧。此郡既飢。人不好道。
各各自便隨利分衛。舍利弗受敕。
獨升忉利天上。日食自然。眾僧分衛。三日空還。
時有馬師。減麥飯佛及比丘僧。
阿難已得其麥以缽受之。心用悲疾曰。諸天名味。國王供膳。
每謂其味。不可尊口。今得此麥。甚為麤惡。
何忍持此供養佛乎。持所得麥。造一老母。
佛者至尊。法御上聖。今欲飯佛。請母熟之。
功德無量。母答阿難。吾今匆務。不能得為。
比居一母。聞歎佛尊。馳出求索。阿難授之。
即時令熟。佛食咒願。阿難心結。佛欲解之。
餘飯施與百味香美。非世所有。阿難意解曰。
如來妙德。不可思議。
是時世尊欲詣拔耆國。
先使阿難往古阿耆達。阿難受教。即便往告。阿耆達見阿難來。
意猶未悟。即問阿難。如來今為所在。
阿難報曰。世尊在此。爾來三月。前受卿請。尊無二言。
一時已竟。告別當去。阿耆達聞佛垂化。
乃無供養。悲怖交至。即馳詣佛。頭面作禮。
而自陳言。愚癡罪覆。違失言信。願佛慈悲。
恕原其重。佛告梵志。明汝至心。
阿耆達歡喜前白佛言。願留七日。得敘供養。佛以歲至。
即便可之。時日舍利弗。從天來下。歲節已過。
當詣拔耆國。阿耆達取供養餘具。
遍散道中。欲令佛蹈上而過。佛告梵志。飯具米糧。
是應食噉。不宜足蹈。佛受其施。便為咒願。
而作頌曰。
 外道所修事  精懃火為最
 學問日益明  眾義通為最
 人中所歸仰  遮迦越為最
 江河泉源流  大海深為最
 眾星列空中  日月明為最
 佛出於世間  受施為上最
阿耆達心悅結解。逮得法眼淨。
國人大小皆發道心。前禮佛足。歡喜而退。
於時阿難承佛威神。知諸比丘心中大疑。因宜白佛。
如來神妙。三達廣照。知眾生念。因緣所趣。
不審何故食麥一時。願佛開化散解眾疑。
佛告諸比丘。過去久遠。時有大國。名曰盤頭越。
時世有王。字曰頻頭王。有太子。名曰維衛。
出家學道。道成為佛。猶名維衛。相好威德。
諸佛法一。所從比丘六萬二千人俱。
時父王飯佛及比丘僧。嚴飾幢幡。極世之珍。城內整頓。
煒煒煌煌。時有梵志。清潔德高。從諸弟子。
因事入城。顧問眾人。有何異節。光飾乃爾。
行人答曰。頻頭王子。得道號佛。今日當來。
王及臣民。供養故耳。道士答言。世人甚迷。
捐棄甘饌食此人為。如卿所說人者應食馬麥。
五百弟子。同聲讚善。中有一人。而諫師曰。
師言非也。若如彼言。此人德尊。應食天廚。
佛告諸比丘。爾時高行梵志。則吾身是也。五百弟子。
今若曹是也。時諫師者舍利弗是也。
吾種此栽。於今始畢。告諸比丘。各護心口。
慎無放恣。善惡隨人。久而不捨。宜修明行。
可從得道。吾所償對。於此了矣。諸比丘。
聞經歡喜。受戴奉行。